第六单元
24. 出师表
【语言基础练习】
1、在朗读课文时,下列加点字你是否读准确了?请你给这些字注上拼音。
⑴中道崩殂( ) ⑵裨补阙漏( ) ⑶行阵和睦( )
⑷以彰其咎( ) ⑸陟罚臧否( ) ⑹以遗陛下( )
2、你能准确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吗?请把它们的意思写到括号里。
⑴光先帝遗德( ) ⑵引喻失义( ) ⑶以遗陛下( ) ⑷悉以咨之( ) ⑸猥自枉屈( ) ⑹斟酌损益( ) ⑺咨诹善道( ) ⑻以彰其咎( )
3、请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⑴开张圣听 开张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⑷由是感激。感激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⑸先帝知巨谨慎。谨慎 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与本课相关的知识积累:
⑴请你写出3——4个《出师表》里出现过的成语或典故。
示例:计日而待,三顾茅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你仿照“示例”举出两例关于《出师表》的诗句。(要说明出处和作者名)
示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你仿照“示例”写两句出自《出师表》的千古名言。
示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导读。请你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点评。
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这样写道: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以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赵云、魏延为大将,率蜀兵五十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蛮王孟获。经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匍匐帐下,肉袒谢罪,永不复反。诸葛亮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令其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
点评: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品析】
阅读《出师表》,完成6一10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④悉以咨之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赏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11—14题。
【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1、解释下列短语。(任选4个作答)
⑴简拔: ⑵裨补阙漏:
⑶优劣得所: ⑷意气扬扬:
⑸名显诸侯: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4、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探究体验】
15、诸葛亮在本文中回顾了过去的哪些事情?请大家结合自己看过的《三国演义》说出故事名称,并用文中相应的语句证明。
16、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24 出师表
1、⑴ cú ⑵ bìquē ⑶ háng ⑷ jiù ⑸ zhì pǐ ⑹ wèi
2、⑴发扬光大 ⑵适宜、恰当 ⑶给予 ⑷询问 ⑸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⑹减少 ⑺询问 ⑻表明、显扬
3、⑴扩大:店铺开业 ⑵痛心遗憾;深切的憎恨 ⑶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不讲道德 ⑷被感动并受到激励;因对方的帮助对他产生感激之情 ⑸认真、慎重;做事耐心。
4、⑴示例: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优劣得所。⑵示例:①“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答案提示: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孟获的关系。抓住这一点进行点评即可。
6.卑鄙:出身卑微 光:发扬光大 简拔:选择提拔 咨:询问
7.这实在是万分危急(关系到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啊。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面对着所写的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8.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
9.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10.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
11、⑴选拔; ⑵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⑶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⑷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 ⑸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12、⑴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了解军事方面的事情。 ⑵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无大错即可)
13、D
14、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15、生1答:回顾了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生2答:回顾了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3答:回顾了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生4答:回顾了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生5答:回顾了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6、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第24课 出师表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知识链接】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学法指津】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因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
【自主学习】
2.解释下列字词:
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异同:????????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
淑均:??????????? 优劣得所:????????????? 猥自枉屈:?? ??????
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开张:今义是?????????????????????? , 本文中的古义是??????????????? 。
(2)痛恨:今义是?????????? ?????????????, 古义是?????????????????????? 。
(3)卑鄙:今义是??????????????????????? , 古义是??????????????????????? 。
(4)感激:今义是??????????????????? , 古义是????????????????????? 。
(5) 谨慎:今义是???????????????????? , 古义是???????????????????? 。
(6)涕:今义是??????????????????? ?, 古义是??? ???????????????? ? 。
4.理清思路,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5段):
第二部分(6—9段):
【合作探究】
1.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2.作者在本篇所表达的思想可用哪六个字来概括?
3.文中哪一句,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4.表中13次提到先帝,作用是什么?
5.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6.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释疑解惑】
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 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
【拓展创新】
1.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2.讨论:你是怎样看诸葛亮的?与同学交流后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自测提升】
一、积累与运用(6分)
2.根据语境和所给字义,在下列句子横线处选填汉字,有误的一项是
A.近年,虎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野外生存仅有数千只。虎成为濒临绝种的珍_______(惜、稀)动物,我国已将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惜”有“爱惜”的意思,“稀”有“稀有、稀少”的意思,横线处应填“稀”。
B.骗子通常会用各种花招蒙______(蔽、弊)我们,我们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能力。
“蔽”有“遮盖、挡住”的意思,“弊”有“害处、毛病”的意思,横线处应填“弊”。
C.我丢在出租车上的手机,被司机师傅送了回来,它终于完_____(壁、璧)归赵了。真是感谢司机师傅啊!
“壁”有“墙”的意思,“璧”有“中间有孔的玉器”的意思,横线处应填“璧”。
D.此时,一向温和的她不知为何一下子声色???? (俱、具)厉起来,把在场的人都吓坏了。
“俱”有“全、都”的意思,“具”有“具有”的意思,横线处应填“俱”。
3.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方面,通过无数艺人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______________。
①不能驾驭它们,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②这些程式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
③这对它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不仅如此,京剧不同于地方剧种,它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塑造的人物类型更丰富
A.②①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①③
二、课内阅读(10分)
先帝知巨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琴,北定中原,庶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被之、伟、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巨以讨绒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彼之、伟、允等之慢,以澎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谁善道,察纳稚言,深追先帝遗招,臣不胜受恩感激。
4.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夙夜优叹(早晚) B .深人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C 当奖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 .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6.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 .恐/托付不效 B .深追先帝/遗诏
C .臣/不胜受恩感激 D .进尽/ 忠言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__________;“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2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8.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A.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B.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C.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D.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忿( ) 狱( )
10.翻译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11.对弄虚作假者的处理,戴胄的意见与唐太宗的意见有何不同?戴胄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1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第24课、.出师表
【自主学习】
4.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合作探究】
1.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2.可用“报先帝”、“忠陛下”六个字来概括。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
4.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全文提出建议定下感情基调。
5.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6.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拓展创新】
1.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隆中对,五丈原 成语: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名成八阵图。盖世无双
2.(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自测提升】
一、积累与运用
1.C?2.B??3.A??
二、课内阅读
4.D
5.希望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
6.B
7.“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三、课外阅读
8.A 9.愤恨、案件。10.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11.唐太宗认为之前已经宣布过:弄虚作假不自首者死。坚持要兑现守信用。戴胄认为应该流放。其理由是真正的守信用应该维护国法,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12.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24、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 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 ) 恢弘( ) 忠谏( ) 菲薄( )( ) 陟( ) 臧否( )( )
以遗( )陛下 裨补( ) 猥( )自 夙( ) 庶( )竭驽( )钝 咎( )
咨诹( )( )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 ;本文中的古义 。
(2)痛恨:今义是 ,古义是 。
(3)卑鄙:今义是 ,古义是 。
(4)感激:今义是 ,古义是 。
(5)谨慎:今义是 ,古义是 。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合作交流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7)概括段意。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具体执行?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1.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5)小结:本段述说 。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 。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 。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精读品析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2、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3、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4、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拓展延伸
1.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2、 问题探究。
(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2)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3)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4)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什么感情?
5、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6.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