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够加以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2.分析自然资源在形成和分布上的共性特征,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
3.以土地资源为例,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认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重难点】
自然资源的特征
预习案
要求:请同学们先预习课本内容而后在20分钟内独立完成本节内容。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①_________获得,并用于②_____________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分为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和⑦________________。
从性质或生产情况看,可分为⑧________________(如各种矿产资源)和⑨____________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
3.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存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
(2)资源间的联系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⑩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3)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 ________和 ________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4)利用的发展性:随着 _______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_______和利用 __________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断 ______________。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①______________,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②______________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1.采猎文明阶段:土地③______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人类对土地的影响④_____。
2.农业文明阶段:土地⑤______和⑥________都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下降。
3.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⑦________,土地⑧______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本质变化,⑨________和⑩_________也越来越严重。土地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________。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的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2.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1) ________________:对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资源的 ________________。
(2)利益兼顾:人类要将 ________________利益与 ________利益, ________利益与 ________利益结合起来。
(3)环境保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 ________________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4)公众参与:应充分调动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拓展】
1.如何判断某些物质或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
凡是自然资源都必须同时具有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天然)和经济属性(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即有用),二者缺一不可。
2.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
可再生资源既是有条件的,应以合理利用、不被破坏或污染为条件。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是相对的。如土地可循环利用,但若利用不当,导致表土流失、肥力丧失,也就不可再生了,这种不可再生是从人类历史尺度来看的,水土流失后地表若经过成土过程恢复了表土,又是可以再生的;基因资源本身是可再生的,若物种灭绝,就永远不可再生了。
3.怎样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
①图示法分析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见右图)
②图示法分析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及不平衡性(下图)
③荒漠地区资源间的联系性举例
3.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和人类的关系总结如下表: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采集和狩猎 土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较小
农业文明阶段 种植和养殖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源,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下降
工业文明阶段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4.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1)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2)利益兼顾: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3)环境保护: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4)公众参与: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