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日出》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日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05 14:5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1 日出》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日期:2012年9月4日
作者:苏 伦 孙忠国
单位: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第二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1 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 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
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
③描写也要细致。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评价任务:
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
2.熟读课文,填写表格,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两个问题。
3.通过最后一段的研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
4.学习本文的收获,学习写描写性文章表现自己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找学生朗读预习时完成的写作片段并进行讲评引入。讲评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所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刘白羽是怎么进行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一、自主学习:
认真默读,把握对全文的整体感觉;然后挑选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觉读出来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如: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
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重音:“.” ;停顿:“/”)
学生自主学习,准备进行展示自我。
二 、合作探究:
熟读课文合作互助完成下表,然后思考:
作者 观察角度 日出时间 描写景物色彩、形态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
屠格涅夫
刘白羽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1.海涅与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绘在角度上有何不同?这两位名家的描绘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2.既然写“日出”,前文也作了较好的铺垫。为何还要交代自己两次观“日出”未得的憾事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校正)明确:
1.海涅所描绘的日出是在高峰之上所见的情景。屠格涅夫所描绘的是原野之上的日出。海涅所写的较简单些,直接写太阳的很少,而重点写云海与山峰,以此来烘托日出的壮丽。屠格涅夫重点描绘了日出的过程,从初升之时一直写到“一轮朝日”被拥出,中间突出了日出时不断变化的情况,着重从色彩的变换上、云层的变化上写日出。作者引用两人对“日出胜景”的描绘,更加烘托出作者对观赏“日出”的向往。为下文写自己在飞机上所见日出作“烘云托月”的铺垫。
2.有了幼时盼月、与 “日落”美景比较以及名家对 “日出”的描绘,把作者对日出美景的向往之情推向了无限憧憬。而两次在理想之地观日出未果使文章一波三折,更为后文的表达作了充分的蓄势,使人读来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
教师小结:本文共描写了五幅图画,前四幅图是为第五幅图做铺垫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作者终于推出了胸围无比的高空日出奇景。这也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达标检测:
1.本文重点字词练习:解释词义,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萧瑟 绯红 拂拂 无羁 簇拥 瑰丽 黛色
2.文章一开始不直接写自己看到的日出,而是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海涅和屠格涅夫的日出,以及自己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这对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自主解决下面问题:
作者的宿愿终于实现了,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进行理解,把我作者写作的层次,然后准备展示。)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文中对于日出是奇异色彩的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有力地突出日出的瑰丽、壮观。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二 、合作探究:
阅读本文最后一段,探讨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几句使用了修辞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比喻句,如,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拟人句,如: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 反复,如:这时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所见的日出奇景,为这些修辞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使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日出奇景,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美。
2.这段描述与作者感情又是怎样融汇在一起的?
导析:写飞机上观日出是本文的重点。在第⑩段开头,作者就盛赞其“雄伟、瑰丽”的特点,并用了“最”字极言该景的美妙。接下来,作者按时空顺序写日出的美景。抓住了颜色的变幻,突出了其动态上的美。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修辞句。如:“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再如:“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这些比喻句形象而准确地描绘出了初升之日的特点,颜色鲜明,又富有动感与神韵。
明确:作者见景生情,即由雄伟、瑰丽之景产生高兴、喜悦之情,然后产生联想,进入思考,将日出的瑰丽景象与新中国的瑰丽景象融合在一起,获得了新的感受。
3.学习本文后,你认为如何写好写景散文?
探讨后明确:
细致地观察;
细致准确生动地描写;
采用恰当的修辞;
前后描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无论描写什么,都要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有自己心灵参与,文章才可能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和增加文章内容情感的丰富性,谋篇布局可以采用烘托对比的写法;等。
三、当达标堂:
1.最后一段中首句“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2.面对这壮观的日出景观,作者有什么感受?
3.你认为如何写好写景散文?
作业:要求大家根据所学的方法,再次修改自己的“描写性小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作为正式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要让学生弄明白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第一课时,通过对学生描述性小作文的写作了解,确定了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这一节课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对比烘托进行探讨交流,解决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第二节课还是按着这一思路进行设计。只不过探讨的对象有到了局部,是对本文整体中心语段解读,抓住语言和情感,进而学习本文写作特点,让学生懂得怎样写好写景散文。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