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佳作。它以丰富的想象和生花的妙笔奏响了一曲山泉交响乐,而且作者还把所抒之情和所悟之理寓于景中。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美轮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把本文作为范文来教学,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第八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根据本单元的目标,教学中引入吟哦讽诵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吟哦讽诵法教学,让学生在吟哦讽诵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及文中深含的哲理。
(二)学法:
①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②品味联想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富有哲理的句子找出并加以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
三、说教学程序
(一)兴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以风景名胜为切入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起学生产生联想:鼎湖山为什么那么吸引作者?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期待。)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文章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3、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味精彩段落,感悟人生道理,积累运用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着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第八段,思考: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例句: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丛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形象生动地把泉声柔曼的特点描绘出来。
(3)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
(4)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组织学生动手写批注,再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同学谈谈。)
(5)仿写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尚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创意诵读,升华情感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第八段,看谁读得更有特色。
(学生踊跃举手朗读,全班进行点评。)
2、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实现了本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目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设计了一下的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文章之中心。
鼎湖山听泉
未进山 进山后、补山亭 夜宿
听 感 悟
身不由己 身心清澈透明 听出人生真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