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14: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陈 情 表
李 密

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
议以执异。
表的基本特征:动之以情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表文
出师表
陈情表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
苏轼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百善孝为先”
“父母在,不远游”
“子欲养而亲不待”

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英对他虐待,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县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很生气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秀英。但闵子骞以德报怨,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这个故事很感人,
鞭打芦花
人有做诗称赞
“闵氏有贤郎,
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
三子免风霜。”
湖北孝感
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动天地而得名。
2004感动中国人物 田世国
为母捐肝
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身体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李密为什么“陈情”?
“避籍为官”
“五百里之内不为官”
自古忠孝难两全
李密,今四川省眉山人。西晋文学家。从小境遇不佳,靠祖母抚养长大,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晋灭蜀后,晋武帝司马炎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辞不就职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一段
通假字
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常在床蓐
一词多义
慈父见背
见笑于大方之家
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
古今异义
不行 至于 成立
外 内
特殊句式
而刘夙婴疾病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一段
自身
失父失母 体弱多病
亲人
父死母嫁 祖母患病
家庭
两代单传 内外无亲
总说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怎一个“苦”字了得
孤苦之情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二段
古今异义
秀才 郎中 上报 告诉
词类活用
臣具以表闻
特殊句式
则刘病日笃
急于星火
则告诉不许
猥以微贱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二段
朝廷
察举拜除
责逼催临
奉诏奔驰(进)
祖母
供养无主
刘病日笃
苟顺私情 (退)


总结
忧惧之情


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三段
特殊句式
今臣亡国贱俘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固定句式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词类活用
凡在故老
无以终余年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三段
朝廷
以孝治国 矜育故老
自己
亡国贱俘 不矜名节
祖母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总结
至孝之情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四段
古今异义
辛苦
词类活用
愿陛下矜悯愚诚
谨拜表以闻
人士

犬马
李密陈的什么“情”?
第四段
尽节日长
报养日短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先尽孝 后尽忠
(主旨句)
总结
苦情
惧情
孝情
忠孝
矛盾
先孝后忠
一二段 寓情于事
三四段 寓情于理
不就职
李密陈“情”的结果
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古文观止》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司马炎为什么非要李密出来做官?
李密为什么不愿出来做官?
请看《陈情表》后的刀光剑影
司马炎为什么非要李密出来做官?
首先,中国古代以“忠孝”治天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此乃人之伦也。统治者着力打造“孝”,让所有的人从小就无条件听命于家长,一旦这些人长大之后,马上就“移孝为忠”,无条件地听命于皇上。奴才就是这样炼成的。封建政权也就是这样巩固起来的。
但司马氏却不敢以“忠”来号令天下。
司马炎是什么人?他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什么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并未面南背北。但司马炎继承父亲爵位后,却火烧屁股,立马一脚踢开魏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晋”。这是典型的篡权夺位,乱臣误国,如果以“忠”来治理天下,全天下的人不都要笑得满地找牙。晋武帝干脆以“孝”治天下。老子天下第一,我就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都是我的儿孙,都要孝敬我,又怎么的。
晋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妃子超过万人的皇帝,但他还“选而不厌”,下令所有太守以下的官员,都要把适龄女儿送到宫里接受挑选,否则,杀无赦。
照理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荒诞不堪的晋武帝为什么如此高看李密
第一,司马氏夺取曹魏天下后,内部政权并不稳固,还没有到大开杀戒的时候。
第二,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才,加强对蜀地的统治,李密作为蜀国的郎署,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顺便说一句,新朝上台,笼络前朝名臣,历代如此。如元世祖劝降文天祥,元世祖劝降谢枋得,康熙劝降傅青主,不过,这三人皆为一代英豪,誓死不降,非李密可比。)
第三,晋武帝还没有完成消灭东吴的大业,想通过安抚蜀国大臣的方式,诱降东吴,搞和平演变。
第四,晋朝以“孝”治天下,而李密恰好“孝”名远扬,是搞宣传的不二人选。
李密为什么不愿出来做官?
第一,确实是奉养祖母。此为骨肉之情也。
第二,蜀国刚刚破灭,而刘氏实为汉家正统也。孝忠总是不分家的,大孝子李密作为蜀国旧臣,不可能没有忠君之想,故国之思。女人都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文人也有节操问题。此为怀旧之情也。
第三,司马氏杀伐心太重,阴险毒辣,而招降李密心情又如此急迫,让李密无所适从。李密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而武帝司马炎却是深藏不露,偷天换日,此种人君最难将息。此为疑虑之情也。
第四,晋朝是北方氏族为基础的政权,对南方人向来非常轻视,李密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更是人微言轻,基石不稳。况且又要充当太子洗马,宫廷斗争,波诡云谲,叫“我”如何不怕它!李密不想做政权倾轧的牺牲品。此为恐惧之情也。
第五,蜀国新亡,晋国名不正言不顺,一般来说,一个新政权成立之初,统一之时,常常是法家,而到治理天下之时,又会变成儒家。李密觉得这个时候出山,风险太大,成本太高,他还需要等待。此为观望之情也。
从历史上来看,李密的眼光是惊人的,魏晋的杀人档案,触目惊心。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中记载: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
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
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
范哗,写成了煌煌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
嵇康,晋代最伟大的学问家,读书人的种子,三千太学生求情而不得,被杀,《广陵散》从此绝矣。
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名句活在人们口边的横跨千年的第一流诗人,被杀;
魏晋杀人档案
祖母死后,他守完孝,就高高兴兴地出来做官了。后来,一直做到汉中太守,还嫌乌纱帽太小,吵着要到朝廷里做官,终于触怒皇帝,被一下子撤掉了,只好哭着鼻子回家,晚节不保。由此看来,《陈情表》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好相提并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