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高中物理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高中物理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学案+课件+练习(打包4套) 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1-03 10:11:27

文档简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4.5 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跳高运动员能从地面跳起,这是因为( )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等于运动员的重力
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
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始终等于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小
3.一条轻绳的一端固定,在另一端加上一个水平力,当力达到1000N时轻绳就会被拉断。若用此绳拔河,两边拉力的大小都是600N,则绳子( )
A.一定会断 B.一定不会断
C.可能断,也可能不会断 D.无法确定绳子会不会断
4.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
C.只有两个物体质量相同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才相等
D.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5.关于火箭发动机动力的来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向后喷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对火箭的反作用力
B.是发动机对喷出燃烧气体的强大推力
C.是火箭飞行时周围空气对火箭的作用力
D.是火箭喷出气体对周围空气推力的反作用力
6.甲、乙两队拔河,甲胜乙败,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拉乙的力比乙拉甲的力大
B.甲拉乙的力同乙拉甲的力大小相等
C.地面对甲的摩擦力等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
D.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
7.关于汽车牵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汽车发动机作用在汽车上的力 B.是地面作用在汽车前、后轮上的力
C.是汽车传动装置作用在汽车上的力 D.是地面作用在汽车主动轮上的摩擦力
8.关于自行车刹车时制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是人对刹车把的作用力 B.是刹车片对车轮钢圈的摩擦力
C.是地面对被制动的车轮轮胎的摩擦力 D.是被制动的车轮轮胎对地面的摩擦力
课件32张PPT。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区分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
重点难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易错问题:错误地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可以相互抵消.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引力
地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实质是 对它的引力,同时,地球也受到了 对它的引力的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地球物体(2)弹力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由于 发生形变,给书本一个向上的支持力FN,同时由于 发生形变,对桌面将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F′N.
(3)摩擦力
放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受到 给它的向上摩擦力.同时,由于运动的相对性,物体也给斜面一个沿斜面 的摩擦力的作用.
2.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的定义
物体间 的一对力.
桌面书本斜面向下相互作用?说明? (1)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力是成对出现的.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其中一个力是作用力,另一个力就是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 ,方向 ,作用在 .同一条直线上相反相等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
【思考·提示】 不是,以卵击石时,卵石之间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只是效果不同而已.
思考2.应用举例
(1)划船时桨向后推水,水就向前推桨,水给桨一个反作用力,从而将船推向前方.
(2)汽车的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一、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表达式: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2.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三种性质、四个特征) 三种性质:
(1)异体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同时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相互性: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核心要点突破四个特征:
(1)等值,即大小总是相等的.
(2)反向,即方向总是相反的.
(3)共线,即二者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4)同性质,即二者性质总是相同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其作用效果分别体现在各自的受力物体上,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产生的效果不能抵消.
2.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只解决了一个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反映了物体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二、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比较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最直观的区别是:看作用点,一对平衡力的作用点一定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一定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还可以看它们是不是相互作用产生的.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下面关于卫星与火箭上天的情形叙述正确的是(  ) A.火箭尾部向外喷气,喷出的气体反过来对火箭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让火箭获得了向上的推力
B.火箭尾部喷出的气体对空气产生一个作用力,空气的反作用力使火箭获得飞行的动力课堂互动讲练C.火箭飞出大气层后,由于没有了空气,火箭虽然向后喷气,但也无法获得前进的动力
D.飞船进入运行轨道之后,与地球之间仍然存在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解析】 火箭升空时,其尾部向下喷气,火箭箭体与被喷出的气体是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火箭向下喷气时,喷出的气体同时对火箭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即为火箭上升的推动力.此动力并不是由周围的空气对火箭的反作用力提供的,因而与是否飞出大气层、是否存在空气无关.因而选项B、C错误,选项A正确.火箭运载飞船进入轨道之后,飞船与地球之间依然存在相互吸引力,即地球吸引飞船,飞船吸引地球,这就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选项D正确.
【答案】 AD【方法总结】 (1)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必须找准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对物体.
(2)飞船在轨道上运行时虽未与地球接触,但仍存在相互的引力作用.
1.(2010年德州高一检测)如图4-5-1所示,一个大人(甲)跟一个小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图4-5-1A.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
B.大人与小孩间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等
D.只有在大人把小孩拉动的过程中,大人的力才比小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解析:选A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在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大人拉动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所以说法B、C正确,故选A、D.
如图4-5-2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图4-5-2C.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思路点拨】 对物体受力分析,找出它所受的每一个力的反作用力和平衡力,在分析时要注意弄清楚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解析】 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因此选项A错误;作用力F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作用在墙壁上,这两个力不能成为平衡力(且由于不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也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B错误;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还受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由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选项C正确;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D正确.
【答案】 CD
2.物体静止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选A.此题要分析的是各个力的关系,因此要对物体受力及物体对桌面的作用力进行正确的分析.设物体的重力为G,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为FN,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为FN′,如图所示.对选项A,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且FN和G作用于同一物体,因此FN和G是一对平衡力,故选项A正确;对选项B,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故选项B错;对选项C,因压力是弹力,而弹力与重力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故选项C错;对选项D,由于支持力和压力是物体与桌面相互作用(挤压)而产生的,因此FN和FN′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选项D错.
如图4-5-3所示,有一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竖直杆,一只小猫跳起来抓住杆的瞬间悬绳断了,设杆足够长,由于小猫继续上爬,所以小猫离地面高度不变,则木杆下降的加速度为多少?(设小猫质量为m,杆的质量为M)图4-5-3【思路点拨】 先根据小猫的运动状态求出杆对小猫的作用力,再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求出小猫对杆的反作用力,最后对杆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杆的加速度.图4-5-4【解析】 先对猫进行分析,由于猫相对地面高度不变,即猫处于平衡状态,而猫受重力G1=mg和杆对猫向上的摩擦力F的作用,如图4-5-4所示,故G1与F二力平衡,有F=G1=mg①再对杆进行受力分析:杆受重力G2=Mg作用,由于杆对猫有向上的摩擦力F,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猫对杆有向下的摩擦力F′,且F′=F②【方法总结】 牛顿第三定律经常与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起来处理一些综合性问题,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综合应用.
3.如图4-5-5所示,甲船及人的总质量为m1,乙船及人的总质量为m2,已知m1=2m2,甲、乙两船上的人各拉着水平轻绳的一端对绳施力,设甲船上的人施力为F1,乙船上的人施力为F2.甲、乙两船原来都静止在水面上,不考虑水对船的阻力,甲船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1,乙船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2,则F1∶F2,a1∶a2各是多少?
图4-5-5解析:以绳为研究对象,它受甲船上的人所施加的力F1和乙船上的人所施加的力F2,由于绳子的质量为零,故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F2.而绳对甲船上人的力F′1和F1,绳对乙船上人的力F2′和F2均分别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F′1=F1,F′2=F2
所以F′1=F′2
分别对甲、乙船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于m1=2m2,所以a1∶a2=1∶2
故F1∶F2=1∶1,a1∶a2=1∶2.答案:1∶1 1∶2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四章牛顿第三定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
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大家回忆一下力是怎样定义的.
生: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什么是相互作用?
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甲对乙有作用,同时乙对甲也有作用。
师:大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1:可以用两块相同形状的海绵A、月,然后将它们对齐并相互挤压,可以观察到其形状发生了变化,因为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两块海绵都发生了形变,所以它们同时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为什么要用海绵进行实验呢?
生1:因为海绵的形变非常明显,很容易进行观察.
师:为什么这两块海绵的形状同时发生了变化?
生1: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海绵A对海绵月有力的作用,同时海绵B也对海绵A有力的作用.
生2:可以用力拍巴掌,两个巴掌同时感觉到力的作用.
生3:用橡皮擦擦去铅笔写的字,橡皮擦和纸同时受到力的作用.
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现在大家看这样一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分析一下为什么.
(实验演示)将甲、乙两个悬挂在同一高度的磁铁,慢慢地靠近些,可以看到它们很快地相向运动起来.
生:磁铁甲对磁铁乙施加了力,同时磁铁乙也对磁铁甲施加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总结以上实验现象
师:观察和实验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作用力的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力的作用,物体间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大家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讨论
生l:我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生2:力是一个矢量,它们的方向也应该存在一个关系,我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师:刚才两位同学猜想得很有道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大家想一下怎样来进行验证呢?
生:要通过实验.
师:那么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进行设计,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大家自己先进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积极思考设计实验,选取实验器材
师:选取的器材应该具有什么特性?
生:选取的器材应该能够测量力的大小,这样才可以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
师:我们常见的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生:弹簧秤.
师:我们需要几只弹簧秤呢?为什么?
生:两只,因为需要同时测量两个力.
师:怎样设计实验呢?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实验方案用投影展示出来.
学生用投影展示实验方案
生:把两个弹簧秤A和月连结在一起,如图4—5—1甲所示.
①用手拉弹簧秤A之前,两弹簧秤的示数均为零,说明两弹簧秤间无作用力;当用手拉弹簧秤A时,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月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作用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月对它的反作用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拉弹簧的力,弹簧秤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示数总相等.
这说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并且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的.
②分析弹簧秤B受到A的拉力F方向向右,弹簧秤A受到B的拉力F,方向向左,这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演示得非常好,根据他的演示,同学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实验设计,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实际的实验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通过上述练习可知;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一对力.
(2)任一物体既是对另一物体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另一物作用的受力物.
(3)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任何一个力都可作为作用力或者反作用力.
师:除了这种实验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种现代化的实验手段——传感器来验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投影演示和实物展示传感器,介绍传感器的用法
注意:学生初次接触传感器,对其应用的方法和使用的技巧还很不熟悉,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使用说明,通过阅读逐步独立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科技说明书的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发展作好准备.学生用传感器做实验,体会先进科技带来的方便
师: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生:我们可以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课堂训练]
在水平粗糙地面上滑行的木块,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几对?
A.一对 B.两对 C.三对 D.四对
解析:答案应该选C.木块与地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是:木块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块的支持力;木块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和它对地球的引力;木块对地面的摩擦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师: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师: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大家做的实验,我们来讨论总结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
学生讨论总结,老师补充不完整的部分
生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生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不会抵消.
生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生4: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既可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
[教师总结]从上例中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除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外,还有性质相同、作用对象不同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用下面一句话概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平衡力?
[学生]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手竖直握着酒瓶的瓶颈,而酒瓶静止时.瓶子的受力中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几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有何相同之处?
[学生门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生2]有一对平衡力.
[学生3]它们间的相同处有:
(1)大小都是相同的.
(2)方向都是相反的.
(3)都是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总结]通过上例分析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跟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同值、共线、都反向.
[教师)g日么是不是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跟平衡力是一样的呢?
[学生]不是一样的.
[教师]那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例子,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举例、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平衡力关系的不同点主要有:
(1)作用对象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
(2)力的性质是不相同的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不一定同性.
(3)作用效果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作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所以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的作用效果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平衡”的真实体现.
(4)作用时间不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生、同灭、同变化的,而平衡力都不一定要有这种关系,它可以一个力消失而另一个力独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一个力不变而另一个力变化.
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表格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不同点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相互抵消
(课堂训练)
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A.运动员给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等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i)析与解答: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永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与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无关.所以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跳高运动员从地面起跳的瞬间,必有向上的加速度,这是因为地面给运动员的支持力女于达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的结果.所以选项B正确.依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选项A正确.
答案:ABD
[小结]
学生在以前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而没有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并没真正地理解.这一节课从实验人手,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业:
教材第88页问题与练习.
板书设计: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牛顿第三定律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
1.作用力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1.相同点:大小、方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2.反作用力
2.理解
2.不同点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
5.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
2.通过收集展示资料,了解牛顿定律对社会进步的价值.
3.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
6.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学难点
1.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状态分析和重要的解题方法的灵活选择和运用.
2.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汽车的运动,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及准确定点回收情景、导弹击中目标的实况录像资料.
学生观看录像,进入情景
师:我国科技工作者能准确地预测火箭的变轨、卫星的着地点,他们靠的是什么?
生:牛顿运动定律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师: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是否也能研究这一类问题?
生:不能,因为这样一类问题太复杂了,应该是科学家的工作.
师:一切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组成的,现在我们还不能研究如此复杂的运动,但是我们现在研究问题的方法将会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现在就从类似的较为简单的问题人手,看一下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方法.
[新课教学]
一、从受力情况分析运动情况
师:大家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投影展示例题,学生分析讨论,尝试解决
例题: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 N.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和4s内的位移.
师:本题研究对象是谁?
生: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
师:它共受几个力的作用?
生:它一共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分别是物体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方向垂直地面向上,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水平向右的拉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师:物体所受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
生:物体所受的合力沿物体的运动方向即向右,大小等于F-f=6.4N-4.2N=2.2 N.
师:本题要求计算位移和速度,而我们只会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依据是什么?
生: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根据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保持不变.
师:经分析发现该题属于已知受力求运动呢,还是已知运动求受力呢?
生:是已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画出受力分析图,并完整列出解答过程.
多媒体显示学生的受力分析图(如图4—6—1)
师:受力分析的图示对研究这一类问题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一些复
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2.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4.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处理三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3.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2.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并恰当地运用正交分解法.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体重计、装满水的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根据物体运动情况求解受力情况.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
师:我们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哪些种类?
生:我们常见的运动有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最常见的是物体静止的情况.
师:如果物体受力平衡,那么物体的运动情况如何?
生:如果物体受力平衡的话,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这要看物体的初速度情况.
[新课教学]
一、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师:那么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生: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师: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
生1: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停止在路边的汽车,放在地面上的讲桌以及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等等.
生2: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
师:大家讨论一下竖直上抛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提问
生1:竖直上抛的最高点物体应该处于平衡状态,因为此时物体速度为零.
生2: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指的是物体受合力为零的状态,并不是物体运动速度为零的位置.处于竖直上抛最高点的物体只是在瞬间速度为零,它的速度立刻就会发生改变,所以不能认为处于平衡状态.
师:刚才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区分到底是速度为零还是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经过讨论分析我们知道应该是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探究物体的平衡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多媒体投影课本中的例题、三角形的悬挂结构及其理想化模型
师: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生: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是两端受力大小相等,内部张力处处相等.
师: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什么?
生:节点O的受力特点是一理想化模型,所受合外力为零.
师:我们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生:上面的分析借助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是牛顿第二定律中合力等于零的特殊情况.
师:同学们把具体的解答过程写出来.
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
解答:如图4—7—1所示,F1、F2、F3三个力的合力为零,表示这三个力在x方向的分矢量之和及y轴方向的分矢量之和也都为零,也 就是:
F2一Flcos?=0
师:在这个同学解题的过程中,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正交分解法:将其中任意一个力沿其余两个力的作用线进行分解,其分力必然与其余两个力大小相等.
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1:可以用力的合成法,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生2:也可以用三角形法,将其中任意两个力进行平移,使三个力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师:总结:处理多个力平衡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这三种方法,即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法和三角形定则.这几种方法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就要看具体的题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灵活掌握.
二、超重和失重
(学生实验)
一位同学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师:甲突然下蹲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生: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小了.
师:甲突然站起时,体重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生: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示数变大.
师:当人下蹲和突然站起的过程中人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呢?
生:这是因为当人静止在体重计上时,人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力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相等,而实际上体重计测量的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在这种静止的情况下,压力的大小是等于重力的.而当人在体重计上下蹲或突然站起的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了加速度,此时人受力不再平衡,压力的大小不再等于重力,所以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变化.
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大家再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投影例题: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m.如果当电梯以加速度。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学生思考解答
生1:选取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受力情况:人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人的重力和电梯地板对人的支持力.由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与人对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就可以求出人对地板的压力.
生2: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支持力F、重力G、质量m、加速度a的方程F—G=ma,由此可得:F=G+ma=m(g+a)人对地板的压力F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即F’=m(g+a)由于m(g+a)>mg,所以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比人的重力大.
师: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处于超重现象时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
师: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加速上升.
师:大家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人以加速度a减速下降,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学生讨论回答
生1: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也是大于重力的,压力大小是:F=m(g+a).
生2:加速度向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即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
师:大家再看这样几个问题:
(投影展示)
1.人以加速度A加速向下运动,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多大?
2.人随电梯以加速度。减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3.人随电梯向下的加速度a=g,这时人对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师:这几种情况物体对地板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相比较哪一个大?
生:应该是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对地板的压力.
师:结合超重的定义方法,这一种现象应该称为什么现象?
生:应该称为失重现象.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
师:第三种情况中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多少?
生:应该是零.
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完全失重,完全失重状态下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师: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实际受的重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的视重发生了变化.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完全失重的理解,我们看下面一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课堂演示实验:取一装满水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小孔,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
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并不从小孔中喷出,原因是水受到的重力完全用来提供水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了.
师:现在大家就可以解释人站在台秤上,突然下蹲和站起时出现的现象了.
[课堂训练]
1.某人站在台秤的底板上,当他向下蹲的过程中…………………………( )
A.由于台秤的示数等于人的重力,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他的重力不变,所以台秤的示数也不变
B.此人向下蹲的过程中,台秤底板既受到人的重力,又受到人向下蹲的力,所以台秤的示数将增大
C.台秤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台秤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D
2.如图4—7,4所示,A为电磁铁,C为胶木秤盘,A和C(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B为铁片,质量为m,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的大小为( )
A.F:mg B.Mg C.F:(M+m)g D.F>(M+m)g
答案:D
3.在一个封闭装置中,用弹簧秤称一物体的重力,根据读数与实际重力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读数偏大,表明装置加速上升
B.读数偏小,表明装置减速下降
C.读数为零,表明装置运动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但无法判断是向上还是向下运动
D.读数准确,表明装置匀速上升或下降
答案:C
[小结]
本节课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分别是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物体受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分析,应该注意三力合成与多力合成的方法,注意几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另一种情况就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变速运动时超重和失重现象.对于这两种现象,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并不是说物体的重力增大了或减小了(甚至消失了),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是存在的且大小也无变化.即使是完全失重现象,物体的重力也没有丝毫变大或变小.当然,物体所受重力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与物体超、失重并没有联系.超(失)重现象是指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小于)重力的现象.
“超重“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大小均无关,只决定于物体的加速度方向.
作业:
板书设计:
§4.7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2
一、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2.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
二、超重和失重
1.超重: 当物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物体的运动情况: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2.失重:当物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物体的运动情况: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3.完全失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
4.实质: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变化,而物体实际重力不发生变化
教学后记:
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复习重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受力分析。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理想实验法: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理想实验”不同于科学实验,它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层次的抽象思维过程。
惯性定律的得出,就是理想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
2、控制变量法:这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确定F、m、a三者关系时,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3、整体法:这是物理学上的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整体法是把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隔离法是把系统中的某个物体单独拿出来研究。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将有助于简便解题。
Ⅱ 基本解题思路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2、选取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同一题目,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以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4、当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去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的方向上。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根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入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
6、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三)知识要点追踪
Ⅰ 物体的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Ⅱ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知道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两类动力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图解
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物体受力情况一般不变,即受恒力作用,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常用的运动学公式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如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把一个质量是2kg的物块放在水平面上,用12 N的水平拉力使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物块运动2 s末撤去拉力,g取10m/s2.求:
(1)2s末物块的瞬时速度.
(2)此后物块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的最大距离.
解析:(1)前2秒内,有F- f =ma1,f=μΝ,
FN=mg,则
(2)撤去F以后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4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受到大小为20 N,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拉力F作用时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求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g取10 m/s2)
解析: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F沿两坐标轴方向分解,则两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别为
物体沿水平方向加速运动,设加速度为a,则x轴方向上的加速度ax=a,y轴方向上物体没有运动,故ay=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所以
又由滑动摩擦力
以上三式代入数据可解得
物体的加速度a =0.58 m/s2
点评:当物体的受力情况较复杂时,根据物体所受力的具体情况和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利用正交分解法来解.
[例3]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质量为2 kg,在水平恒力F推动下开始运动,4 s末它的速度达到4 m/s,此时将F撤去,又经6 s物体停下来,如果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不变,求F的大小.
解析: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两段,前4 s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后6 s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前4 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

设摩擦力为F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后6 s内物体的加速度为

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由②④可求得水平恒力F的大小为
小结:解决动力学问题时,受力分析是关键,对物体运动情况的分析同样重要,特别是像这类运动过程较复杂的问题,更应注意对运动过程的分析.
在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时,一定弄清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若不同,必须分段处理,加速度改变时的瞬时速度即是前后过程的联系量.分析受力时要注意前后过程中哪些力发生了变化,哪些力没发生变化.
[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2m的物块A和质量为m的物块B与地面的摩擦均不计.在已知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A、B做加速运动.A对B的作用力为多大?
解析:取A、B整体为研究对象,其水平方向只受一个力F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F=(2m+m)a
a=F/3m
取B为研究对象,其水平方向只受A的作用力F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
F1=ma
故F1=F/3
点评:对连结体(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问题,通常先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然后再根据要求的问题取某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
(五)课堂练习
1、质量为2.0 kg的物体在9.8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后,0.5s时的速度是多大?若要使该物体由静止开始在1.0 s内运动5.0 m,则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应多大?
2、质量为0.8 kg的物体在一水平面上运动,如图所示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物体受到水平拉力作用和不受拉力作用的v-t图线.则图线b与上述的 状态相符.该物体所受到的拉力是 N.
3、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由静止从同一高度下落,运动中所受的空气阻力分别是F1和F2.如果发现质量为m1的物体先落地,那么
A. m1>m2 B. F1<F2
C. F1/m1<F2/m2 D. F1/m1>F2/m2
4、如图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与竖直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物体受到一个跟水平方向成53°角的推力F作用后,可紧靠墙壁上下滑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g取10 m/s2,sin3°=0.8,cos53°=0.6),求:
(1)若物体向上匀加速运动,推力F的大小是多少?
(2)若物体向下匀加速运动,推力F的大小是多少?
5、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经时间t后撤去外力F,物体又经时间2t后重新静止.求:
(1)物体所受阻力.
(2)物体发生的总位移.
参考答案:
1、 2.45m/s 20 N
2、受F拉力作用 1.8
3、C
4、(1)60N (2)9.09N
5、(1)F/3 (2)F t 2/m
★课余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章节过关测试。
高中物理《4.5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重点: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难点: 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主要内容: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
1.大量实验事实表明,自然界中一切力的现象,总是表现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甲物体施给乙物体一个力的同时,甲物体也受到乙物体施给的一个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①把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的一个叫做作用力(或反作用力),另个就叫做反作用力 (或作用力)。习惯上,常把研究对象受到的力称为作用力,而把研究对象对其他施力物体所施加的力称为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切莫以为“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可以用自已的双手对掌体会之)。用脚踢足球,有人说:“只有把脚对球的力叫作用力,球对脚的力叫反作用力才行,因为前者是主动力,后者是被动力,主动力在先,被动力在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主动力与被动力只能说明引起相互作用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相互作用有先后之分.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作用力)F=- F′(反作用力),式中的“一”号表示方向相反。
3.重要意义
①牛顿第三定律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重要补充,定量地反映出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力所遵循的规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②全面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归纳为三个性质和四个特征。
三个性质是:
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
B.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分先后;
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四个特征是:
A.等值:大小总是相等的;
B.反向:方向总是相反的;
C.共线: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D.同性: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③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兼顾施力、受力两个方面,是正确分析物体受力的基础.定律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必然相互关联,借助定律可以从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过渡到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
④牛顿第三定律所阐明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仅适用于静止的物体之间,也适用于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这种关系与作用力性质、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接触还是不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
⑤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及其前人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一条普遍规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所以要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用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一对平衡力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各有各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一】一个大汉(甲)跟一个女孩(乙)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汉把女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大汉拉女孩的力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
B.大汉拉女孩的力不一定比女孩拉大汉的力大。
C.大汉拉女孩的力与女孩拉大汉的力一定相等。
D.只有在大汉把女孩拉动的过程中,大汉的力才比女孩的力大。在可能出现的短
暂相持过程中,两人的拉力一样大。
【例二】关于两个物体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
B.只有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才大小相等。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例三】一个400N重的木箱放在大磅秤上,木箱内有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小磅秤上,如图所示.如果人用力推木箱顶板,则小磅秤和大磅秤上的示数T1、T2的变化情况是( )
A.T1增大,T2减小 B.T1减小,T2不变
C.T1增大,T2增大. D.T1增大,T2不变
【例四】如图所示,用力F拉着叠放的A、B两木块一起沿粗糙斜面匀速上行,对木块B,存在________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木块A,存在______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课堂训练:
1.一本书静放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它们是一对相互平衡力。
B.书所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的重力,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2.重物A用一根轻弹簧悬于天花板下,画出重物和弹簧的受力图
如图所示,关于这四个力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反作用力是F4 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l的施力者是弹簧 D.F1与F2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
3.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结,并用细绳悬于天花板下,下
面四对力中,属平衡力的是( )
A.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
B.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C.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
D.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
4.两人分别用10N的力拉弹簧秤的两端,则弹簧秤的示数是( )
A.0 8.10N C.20N D.5N.
课后作业:
1.在水平光滑直轨上停着两个质量相同的车厢,在一个车厢内有一人,并拉着绳子使两车厢靠拢。不计绳子的质量,判断有人的那节车厢的方法是( )
A.根据绳子哪一头的拉力大小,拉力大的一端车厢里有人。
B.根据车厢运动的先后,先运动的车厢里有人。
C.根据车厢运动的快慢,运动得慢的车厢里有。
D.根据车厢运动的快慢,运动得快的车厢里有人。
2.用水平外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而保持静止状态,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平衡。
B.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外力F与墙对木块的正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木块对墙的压力的反作用力与外力F大小相等。
3.传动皮带把物体由低处送到高处的过程中,物体与皮带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数
有( )
A.一对 B.二对 C.三对 D.四对
4.一物体受一对平衡力作用而静止。若其中向东的力先逐渐减小至0,后又逐渐恢复到
原来的值.则该物体( )
A.速度方向向东,速度大小不断增大,增至最大时方向仍不变。
B.速度方向向西,速度大小不断增大,增至最大时方向仍不变。
C.速度方向向东,速度大小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到0。
D.速度方向向西,速度大小先不断增大,后逐渐减小到0。
5.质量分别为m1、m2的A、B两个物体,A静止,B以速度v沿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现分别对它们加上完全相同的水平推力F,能使它们达到相同速度的条件是( )
A.F的方向向右,m1≥m2
B.F的方向向右,m1<m2
C.F的方向向左,m1>m2
D.F的方向任意, m1=m2
5.用6N水平力拉质量为2kg的物体,沿水平桌面匀速运动,若水平拉力改为10N,则物体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__。
6.质量是3kg的木块,原来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在受到8N的阻力后,继续前进9m,
速度减为原来的一半,则原来速度是______m/s,木块作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的时间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