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综合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自然灾害》综合训练(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8 16:5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综合训练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 )
A.地质灾害 B.生物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2、2018年9月18日,台风“山竹”席卷了深圳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能量主要源于( )
A.地热能 B.潮汐能 C.太阳能 D.核能
3、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沿海登陆,给当地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这属于( )
A.地质灾害 B.气象灾害 C.生物灾害 D.海洋灾害
4、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和池塘中的游鱼,会感到( )
A.人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而游鱼只感到上下颠簸
B.人和游鱼都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游鱼只感到上下颠簸,而人只感到左右摇晃
D.人只感到上下颠簸,而游鱼只感到左右摇晃
5、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发生强烈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区受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这反映同一次地震( )
A.震级不同,烈度不同 B.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C.震级相同,烈度相同 D.震级不同,烈度相同
6、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气象预报
7、2009年7月11日16时左右,一支由重庆“驴友空间”网站组织的自助旅游团队,在穿越万州与云阳交界的潭獐峡区域时突遭山洪袭击,35名队员大部分被洪水卷走。共造成7人遇难,12人失踪。回答: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 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 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8、下列关于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尽快拖出来进食
B.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顺风方向跑离
C.地震发生后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
D.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乱挖,不乱刨
9、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回答下题。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幔 B.地壳 C.内核 D.外核
10、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下列防洪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 )
A.开辟分洪区 B.疏浚河道 C.提高森林覆盖率 D.修筑堤坝
11、2020年第3号台风“森拉克”于8月3日登陆我国威海,威海市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下列示意图中正确反映上述气象灾害的是( )
A. B.
C. D.
12、地震在某海岛发生时,位于岛上的人们会感到( )
A.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B.只有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前后、左右摇晃 D.先前后、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3、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地面称为震中。我国青藏高原某地某日发生较强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14、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的是( )
A. 山体位移 B. 地震震级 C. 震源深度 D. 地震烈度
15、地质灾害是一种危害性大、破坏性强的自然灾害。广泛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工程活动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破坏。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重建工作应避免( )
A. 选址应避开陡峭山坡和地壳破碎地带
B. 重建一定要打好基础
C. 重建一定要严格制定防震工程要求,选重板建材
D. 选新址重建是预防震灾的方法之一
16、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震源越深,震级越大 B.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C.震中距越远,烈度越大 D.震源越浅,烈度越小
17、如果地震发生时附近水域有一艘渔船,渔船上的人们在地震波的影响下会感觉到( )
A.上下颠簸 B.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8、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 )
A.经济发达地区 B.中髙纬度地区 C.地势陡峻地区 D.河流中下游地区
19、对个人和家庭而言,减灾防灾的主要任务是( )
A.灾害救援 B.灾害防御 C.自救互救 D.灾害救助
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其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监测房屋倒塌及道路损毁状况
B.救灾部队利用携带的北斗系统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
C.检测救援部队的位置信息
D.辅助救灾物资的精确投放
21、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有( )
A.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
B.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C.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D.亚洲、非洲和南极洲的内陆地区
22、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其正确的自救做法是( )
①点燃柴火帮助搜救人员确定位置
②用手帕或布遮住口鼻以防吸入过多灰尘
③大喊大叫不要错过搜救的黄金期
④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能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2013年10月,台风“菲特”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台风属于( )
A.生物灾害 B.水文灾害 C.气象灾害 D.地质灾害
24、台风导致人员死亡和房屋倒塌是因为( )
①特大暴雨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
②狂风刮倒建筑物,吹翻船只
③风暴潮引发洪水
④低温冷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5、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粮食、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判断题:
26、遥感可用于对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 )
27、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这种灾害往往会造成显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
28、洪涝和干旱,是我国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
29、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 )
30、我国东南沿海既有地震等地质灾害,也有台风等气象灾害,体现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
31、寒潮是我国最常见、 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
32、我国最常见、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
33、长江中游洪涝灾害治理的根本措施是加固堤坝。 ( )
34、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暴雨主要是受台风过境的影响。( )
35、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爆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1)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2)推测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的可能危害。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消息,2013年2月北方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雪灾和冻害。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部气温偏低,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大部、华北、黄淮北部等地降水偏多。气温低、降雪多不利于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可能造成部分棚圈(室)损毁倒塌,作物和牲畜受冻,部分牧区可能出现牧草供应不足,等等。
(1)在灾害救援中,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是_______。
(2)为了减轻寒潮、暴风雪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你是我国北方的牧民,你认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
A、地震是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现象。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地质灾害,A正确;
B、生物灾害是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的灾难,B错误;
C、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例如,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C错误;
D、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等,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解析:台风是空气流动引起的。引起空气流动的是空气冷热不均造成气压不相等,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地转偏向力影响产生旋转。地面冷热不均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造成的,故答案选C.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潮汐能、核能不是台风的主要来源,故ABD错。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故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台风不属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B正确,ACD错误。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面上的人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池塘中的游鱼只感到上下颠簸。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5、答案:B
解析: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烈度不同。
6、答案:A
解析:遥感技术(RS)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尤其是动态事象的追踪、数据获取等,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属于动态追踪获取数据,是RS的基本功能,选A正确。
7、答案:A
解析: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没有关注天气预报,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A对。由于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因此快跑、急救药品、游泳、划船等救生手段和技能都不能发挥作用,故B、 C、D错。故选A。
8、答案:D
解析: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被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蒙上眼睛,慢慢进食,让其处于自然呼吸状态,A项错误。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逆风方向跑离,B项错误。地震发生后不应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而应保存体力,听到有人时再大喊,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根据震源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选:B。
10、答案:C
解析:防洪措施一般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开辟分洪区、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均属于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生物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由此判断,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气旋近地面为低压中心,大气由四周往中间辐合,故AC错;北半球的气旋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大气逆时针辐合,故B对,D错。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特征。地震波的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态中传播,海域上发生地震,船只上的人会感到只有上下颠簸,没有左右摇晃, B对,ACD错。故选B。
13、答案:D
解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地面称为震中。我国青藏高原某地某日发生较强地震,震源深度约为20千米。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故选:D。
14、答案:A
解析:考查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和地震相关概念理解。全球定位在与动态捕捉地表目标物的空间位置。地震现象发生在地壳内部,是由地震震源能力所确定,A正确;而B、C、D三项都需要运用GS技术才能检测出来。本题选A。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题为灾后重建工作应避免的事项,灾害导致工程建筑毁坏,重建选址应避开陡峭山坡和地壳破碎地带,要打好基础,预防震灾。在灾害多发区建筑选材应避免重板建材,例如日本地震多发,建材多以轻便为主。本题要求选择应避免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B
解析:地震震级是根据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的,与震源深度无关,A错误。地震烈度不仅取决于地震的能量,同时也受到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等条件影响,一般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大,地震烈度越小;震源越深,地震的烈度越大;故B正确,CD错误。故选:B。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的相关知识。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无法在水中传播,故在水面上,人们只能感受到纵波,即上下颠簸的感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答案:D
解析: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以雨水补给为主的地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洪涝灾害严重。
1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防灾减灾的措施。自救和互救是个人和家庭减灾防灾的主要任务,C正确;灾害防御、灾害救援、灾害救助属于国家和社会的主要任务,A,B,D错误。故选C项。
20、答案:A
解析:监测房屋倒塌及道路损毁状况使用的是遥感技术,A观点错误,符合题意;救灾部队利用携带的北斗系统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使用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检测救援部队的位置信息使用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辅助救灾物资的精确投放使用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即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D
解析:地震发生后被困在废墟下的人,不能点燃柴火,因为这样会引起火灾;一直大喊大叫会加快体力消耗。
23、答案:C
解析:考查对自然灾害类型的了解。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其中影响我国有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气象灾害等。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台风属于气旋,气旋中的气流运动由四周向中心聚合,形成热带低气压或台风,可见台风是“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台风属于气象灾者。综上可知C符合。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故选:C。
24、答案:D
解析:台风过境时,通常会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造成我国既受风灾,又有水灾损失。所以,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带来强降水,引发洪涝灾害;在山区,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带来强风,刮倒树木等。台风发生的夏秋季节,不会出现低温冷害,④错误。D正确。
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相关知识。①项、②项,结合灾情指标可知题中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影响农业生产,干旱和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都很大。故①、②正确。③项,地震是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建筑物及其他的生产生活空间。故③错误。④项,风暴潮主要影响沿海地区的人类生产生活,灾害不集中在农业领域。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正确答案为A。
26、答案:√
解析:由题,遥感技术的主要用途表现在对地物的感知和制图,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对。
27、答案:√
解析: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这种灾害往往会造成显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题目说法正确。
28、答案:√
解析: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季节、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涝南旱。夏季风产的年份,南涝北旱。所以,洪涝和干旱,是我国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说法正确。
29、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洪灾的形成原因。洪灾的形成原因有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的堤坝溃决;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人类不确当的经济活动等。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30、答案:×
解析:东南沿海有地震等地质灾害和台风等气象灾害,不能体现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故不能体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错。
31、答案:×
32、答案:√
33、答案:B
34、答案:×
35、答案:(1)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2)摧毁沟中房屋、农田;形成堰塞湖等。
解析:第(1)题,考查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首先,基于“泥石流破坏力巨大”展开分析,“泥石”为泥沙和砾石等松散物质;“流”为流水挟带泥沙和泥石流动;“破坏力巨大”,即松散物质多,水流量大且流动快。其次水流量主要与降水和冰川融水相关(基于文字信息获取);泥石流的流动速度与坡度、落差、沟谷的宽窄密切相关(注意位置信息:青藏高原东南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落差大)。最后用规范文字加以呈现即可。第(2)题,推测古乡沟夏季冰川泥石流的可能危害,从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即可。如沟谷中可能有村庄(聚落),冰川泥石流可能会摧毁沟中的房屋,危害人们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淹没农田,影响农业发展;破坏当地环境,形成堰塞湖;等。
答案:
(1)交通通行能力的恢复
(2)①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加固圈舍栏舍和养殖大棚,防止倒塌造成牲畜伤亡;②保证饲料草料和燃料的供给。
解析:(1)交通应急能力是救灾中最关键的一环,涉及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能否及时顺利到达。
(2)当寒潮、暴风雪发生时,应从防止圈舍倒塌,保证草料、燃料供给角度去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