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03 11:09:16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思路解析: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狭义的农业是指从事农作物栽培的生产事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答案:A
2.我国东部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说说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
思路解析:自然要素上可以结合对中国地形和气候的内容进行分析。地形:东部地区地形上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耕作。西部地区则以高原和山地为主,不利于发展耕作;气候:东部地区临海,降水多,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气温适宜作物生长。人文要素上:东部地区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同时在这里发展种植业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种植业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答案: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适宜;
人文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缓解对土地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历史悠久。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是我国水稻主要种植区的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海南岛
思路解析: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虽然位于我国季风区,但是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少于800毫米,从气温上看也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海南岛气候条件适合,但是土地面积小,不适合大面积种植。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这里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是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C
2.我国牦牛主要生长在( )
A.青海牧区 B.内蒙古牧区 C.新疆牧区 D.东北平原
思路解析:牦牛原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栖息于海拔3 000—4 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对高山草原环境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内蒙古牧区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的细毛羊都是当地牧区的代表。
答案:A
3.我国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最大的是( )
A.油菜 B.花生 C.芝麻 D.大豆
思路解析: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油料作物在我国分布地区上和分布面积上都存在着差异。从分布面积上看,油菜在南方和北方地区都有播种,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一类油料作物。
答案:A
4.在西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原因是( )
A.该地牧业发达,牲畜需要大量的饲料 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
C.该地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 D.该地少数民族擅长种植牧草
思路解析: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里降水量少,地形崎岖,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都使得这里在发展种植业的时候有很大的阻碍,如果一味地继续发展种植业,只会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环境继续恶化。
答案:C
5.下面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的是( )
A.三江平原 B.江汉平原 C.成都平原 D.珠江三角洲
思路解析:三江平原是在东北地区,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位于长江上游,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附近。所以正确的选项是B。
答案:B
6.有关我国经济作物的生产,说法错误的是( )
A. 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业中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重要农作物
B. 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C. 我国棉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D. 甜菜喜温好光,适宜在深厚疏松的土壤中生长
思路解析: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业中是仅次于粮食作物的重要农作物,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棉花的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等地,产量居世界首位。甜菜喜凉耐盐碱,所以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因此错误的选项是D。
答案:D
7.列表比较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种植业上的区别。
表4-2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思路解析:此题是通过对比了解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在种植上的差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划分大致界限是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是我国冬季0 ℃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正因为这样的差异,导致这里的耕地类型在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而南方地区则以水田为主。耕作制度上也有差异:北方地区因为冬季气温低,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南方地区因为冬季温和,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因为自然环境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作物上的不同:北方作物以耐凉、耐旱为主;南方则以耐水、耐热为主。
答案: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耕作制度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淮河以南:一年两熟
海南岛:一年三熟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快乐时光
一年两季
格桑家里开了个小店,有时格桑放学回家,也帮着照应一下。一天课堂上,地理老师问他:“一年有几季?分别是什么名字?”学生格桑说说:“两季,淡季和旺季。”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 我国农业生产在“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由于( )
A.土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
B.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C.气候复杂多样,人口众多
D.国家建设和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思路解析: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土地资源多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应当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类型。
答案:B
2.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
A.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B.努力扩大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
C.大量进口农产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D.实行科学种田,增加粮食产量,走“科技兴农”之路
思路解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要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一定要从农业入手。扩大粮食产量是解决13亿人口温饱问题的主要方法。提高粮食产量有很多方法: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劳动力数量、科学种田等都能够增加粮食产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行科学种田,走“科技兴农”的道路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最优选择。
答案:D
3.目前,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是( )
A.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仍采用集体经营的模式
B.农业的结构不合理,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
C.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
D.农业的发展还没有依靠科学技术
思路解析: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很多地方依然是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农作物的单位产量还比较低。
答案:C
4.适宜建立“农业科技开发试验园区”的地方是( )
A.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B.科技人才密集、科研基础良好、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
C.城市人口密集的地区
D.乡村人口稠密的地区
思路解析:农业科技开发试验园区是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类型。由于科技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建立“农业科技开发试验园区”的地区都是科技人才密集、科研基础良好的地区。此外,由于发展的是农业,农业的类型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还应该选择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来发展。
答案:B
5.从干湿地区上看,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干旱地区 B.半干旱地区 C.半湿润区 D.青藏高原区
思路解析:从干湿状况上可以把我国分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青藏高原区。我国种植业的大致分布是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以降水量400毫米作为划定界限,以西则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以东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从作物的习性看,多数作物应该分布在降水量超过400毫米的地区,即半湿润区和湿润区。题干中给出的最佳选项为C。
答案:C
6.读图4-2“我国主要种植业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4-2
(1)图中主要种植业区和非种植业区的界线大致与___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
(2)从干湿状况看,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3)从地形上看,种植业区的地形主要以____________为主。
(4)我国种植业区的人口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
(5)我国的农业生产在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有很大差异,该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__,其主要分布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思路解析:从降水上看,种植业应该多分布在降水量多,适宜作物生长的地方;从干湿状况上看,这里应该是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主要分布地区;从地形上看,种植业应该分布在平坦开阔的地区,所以应该是以平原地形为主的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应该属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种植业的种类在南方和北方的分布也不相同,在北方地区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
答案:(1)400
(2)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3)平原、盆地
(4)人口密集
(5)小麦
7.读图4-3、图4-4基塘生产的相关图示,分析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产方式与生态的关系。

图4-3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连环图 图4-4 桑基鱼塘图
思路解析:基塘生产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西江、北江、东江汇集冲积出土地肥沃的珠江三角洲,这里低山丘陵、低洼易涝之地颇多,自古以来人们饱受水害之苦。农民为求生存,逐步摸索出挖深鱼塘、垫高基田的巧妙方法,形成基塘系统。早在15世纪20年代,珠江三角洲农民便开始“凿地蓄鱼”“堆泥成基”,基面“树果木”,而后这种基、塘生产形式逐渐演变成“塘以养鱼、基以植桑”的桑基鱼塘耕作制。其以鱼塘养鱼(主要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塘基种作物,桑叶养蚕、杂粮养猪,蚕沙(蚕粪)、猪粪和作物残茎回塘养鱼,塘泥又培基种作物,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这就是珠江三角洲人民在长期与水涝灾害斗争中创造出的经济效益高、物质循环利用好的人工生态系统。
答案:珠江三角洲地区居民,利用洼地,挖塘筑基,塘中养鱼,基堤植桑、育蔗、栽种果树,复用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又以蚕粪、蚕蛹、蔗渣为鱼饵,如此塘基互养形成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使用,是一种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海,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浸的地方,筑堤挡水,以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稻田。明清时期,圩田更由长江下游向长江中游发展,在鄱阳湖和洞庭湖都有大片圩田的分布,使这些地区成为新的粮食供应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梯田,就是在山区、丘陵区坡地上,筑坝平土,修成许多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的半月形田块,上下相接,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也有的地方称它为雷鸣田。主要是靠天吃饭,一旦天不下雨,就容易干旱。
你有没有在电视上、报刊上看过与上则材料类似的内容?请谈谈上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解析:此材料说明了有关围湖造田的相关内容。
围湖造田首先是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使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地表径流调蓄出现困难,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其次是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湖区生态环境劣变,使鱼的种类不断减小,数量减少。
答案:围湖造田改良了土地,保证了农业的生产增产,这也是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是产粮大区的原因之一。但是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对长江洪水的吞吐能力,导致长江排洪不畅;梯田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使天然植被受到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习目标】
1、说出农业的组成和农业的重要性。
2、运用资料,联系实际解释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情感和态度,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用事实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习过程】
一、学案自学
阅读教材P98-107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 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 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2、农业分为 、 、 、 等部门
3、农业为人类提供衣、食、住等 ,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 和 ,它是国民经济的 。
4、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粮食,蔬菜来源于( )
A.种植业 B.林业 C.牧业 D.渔业
5、读“我国粮食作物分布图”,小麦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季风区 B.秦岭-淮河以北
C.秦岭-淮河以南 D.西南地区
二、小组合作
1、举例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2、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实际解释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3、根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说说我们家乡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班级展示
1.读“我国棉花生产分布图”,棉花主要分布在(? )
A.秦岭-淮河以北 B.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南丘陵
C.华北平原、淮北和新疆 D.新疆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
2.以下为油菜、冬小麦、茶叶、水稻四种农作物集中产区示意图,说法是正确的是( )
A.①油菜②冬小麦③水稻④茶叶 B.①水稻②冬小麦③茶叶④油菜
C.①茶叶②油菜③水稻④冬小麦 D.①茶叶③冬小麦③水稻④油菜
四、质疑探究
1.下列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是( )
A.冬小麦 B.甜菜
C.棉花 D.甘蔗
2. 根据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的原则连线
(1)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 a.牧业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b.林业
(3)降水少,牧草生长良好 c.渔业
(4)河湖较多 d.种植业
五、自悟自得

六、测评反馈
1、南稻北麦 (界线: 岭—— 河)
地 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气 候
温带季风
热带、亚热带季风
熟 制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
2、东耕西牧 (界线:   毫米的等降水量线)
地 区
农业生产类型
原 因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3、形成农业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各地具有不同的 条件和 条件
《4.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农业与我们】
1.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引入: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第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农业的产物。
【农业的地区分布】
1.关于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在读这幅图时,可安排学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关于图4.14“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在学生读了图4.13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在这个基础上再安排学生进一步分析这幅图。最终落实到第101页活动的表格当中:
地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棉花、小麦、玉米、花生、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时,还要让学生适当地分析一下造成差异的原因。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3.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讲比较生疏,尤其是农作物的分类、熟制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对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长辈进行调查,问问当地的熟制,以及几种主要作物的种植、收获时间,以便于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4.关于第101页活动2。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是复习前面的知识,即气温、降水随着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变的;第二是加强对气候与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的关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区应当如何开展农业生产,并熟悉我国西南地区山区的常见农作物。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做这个练习注意到,山区的植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分布的,这样就为今后高中学习垂直自然带打下了基础。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图4.16,安排学生做这样一个活动: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区、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选择的农业生产部门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当然,学生在选择时可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部门,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2.关于图4.17与第104页活动3的结合。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让学生选择一种农业生产活动,在图4.18的B、C两点进行。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
3.第10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可以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从报纸、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讨论,但教师在讨论的最后要落到一点上,即: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之前,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一个小调查,看看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小的时候都吃什么,供给量怎么样?然后和自己现在的状况作一下对比。并且思考: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新课。
2.也可以这样来引入:找一些我国农业产量的相关数据,再找一些我国耕地状况、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污染状况的数据,结合第106页活动1的数据,请学生分析:我们国家的农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时结合一些实例,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例如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在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湖等等。
3.对图4.19的分析。在学生读出几个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之后,请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4.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结合所讲内容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农业村进行参观,包括现代化养殖场、无土栽培实验区等。
5.在安排学生将数据转化为统计图时,教师先不要给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画出能够说明问题的统计图,然后全班可以进行交流评比,看看哪种统计图最能说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成就。
6.关于第107页活动2。首先应当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并最好能够画出一幅流程图。接着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时也请学生画出流程图,并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他们存在着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
两幅流程图大致如下:
7.关于第107页活动3。在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建设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师可以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来分析,例如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对长江水文状况的影响(包括含沙量剧增、易发生洪水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课件13张PPT。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来自于农业领域? 一、农业与我们1、什么是农业?采集草药
养殖珍珠
种植橡胶
2、农业包括哪些部门?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
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3、农业的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6、你认为我国渔业发达的地区在哪?为什么?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部与西部差异师生合作:年降水量400mm 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界线在哪? 2、西部地区农业以哪一部门为主?为什么?找到我国四大牧区。3、东部主要有哪些农业部门?你认为哪一个部门最重要?4、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5、林业集中在我国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 假如由你来承包A、B、C三个农场中的一个,位置如图所示,你将选择下列哪些作物的种子种植?一年可以收获几次?请说明理由。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
甘蔗、甜菜、棉花、
苹果、柑橘、我的农场我做主!2、南方与北方差异ABC秦岭淮河水稻、油菜、甘蔗、棉花、柑橘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苹果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旱地旱地水田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小麦小麦水稻大豆花生油菜甜菜玉米等苹果、棉花等柑橘、棉花等甘蔗记忆大擂台:3、山地的垂直差异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1、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 D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甜菜主要种植在:
A 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云贵高原 D海南岛
3、华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两熟 B一年三熟 C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一年一熟
4、下列适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水稻
BBCD请同学们回去调查自己家里食用的大米来自于哪里?我们新疆米泉产的”米全牌大米“已初步形成规模。
为什么在新疆及东北等地也种植水稻,与哪些因素有关?谢谢大家!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呈现出“南稻北麦”的特点;
油料作物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出“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则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