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1-03 11:18:23

文档简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趣味导读 已知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能生成水。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如下:
?氢气 + 氧气水
?1 g??? 9 g
2 g??? 8 g
3 g??? 7 g
4 g??? 6 g
?5 g??? 5 g
?……
?请问以上是否都生成10 g水?
?答案:没有一个能生成10克水!
?想知道为什么吗?向下学习吧!
?智能点拨
?例1?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玻义尔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能够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封玻璃瓶中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都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 缘故。
?(3)实验验证:
?已知: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进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
称量后需???????? 。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
③将锥形瓶塞取出一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5)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
解答:(2)反应容器中敞开与密闭的差异(3)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天平保持平衡,③天平指针向左偏移。(5)罗蒙诺索夫是在密闭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后质量的增加来自瓶内空气中氧气的减少,因此反应后质量不变;玻义尔是在敞口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后,瓶外的空气不断补充流入瓶内,因此反应后容器内物质质量增加了。
?点评:波义尔用敞口容器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有外界的氧气参加反应,可回顾波义尔得出的结论不守恒。而罗蒙诺索夫因为是在密封玻璃瓶内加热金属,金属虽然也被氧化,但是至于玻璃瓶内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从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例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 Y Z 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 )
?A. 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分析:了解了几种基本反应类型后,我们在分析本题所给的条件,反应前Z 物质有84克,而反应后Z物质为0克,相应Y 、Q都大大增加,可见这是一个Z作为反应物的分解反应。
?例3: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个同学分别作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城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和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g)
4.8
112.6
118.4
反应后(g)
8.0
112.4
118.4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不变”):实验一?????? ;实验二???????;实验三???????。
?(2)造成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正确地反映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用实验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容器中进行。?
分析: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探究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在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不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是主动地参与进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自己动手体会了知识的过程之后,留下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而持久。让学生也能体验当一名小科学家的乐趣。
答案:(1)增大 减小 不变(2)实验一的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氢气的质量。(3)三(4)封闭 ?
随堂反馈?
1.在2 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死则有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
2.早在十七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玻意耳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密闭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的质量比原金属的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游戏?
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给出几个不同的化学方程式,分别写在小展示板上,让各组的同学将他们能想到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的信息都写在展示板上。写的最多最准的一组为优胜组。观众一定要保持肃静。
?火眼金睛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 L氢气和1 L氧气反应能生成2 L水
?B.蜡烛完全燃烧后,蜡烛没有了,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C.只有固体、液体间的物质反应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参加反应,就不遵守了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和氧气的质量之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3克碳和9克氧气直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
?A.12克? B.11克? C.44克? D.22克
?3.R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3O2=2CO2+4H2O,则有关R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A.只含有碳、氢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D.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一样的 ?B.元素的种类是一样的
?C.各种原子的总数是一样的 D.物质的分子的个数是一样的
?画龙点睛
?5.在A+B==C+D的反应中,5 gA物质跟4 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 gC物质和??? 克D物质,这是根据??????? 定律进行上述计算的。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为????????? 。
?7.在A+B==C+D的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为4:3,当生成物C与D共2.8 g时,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g。
?现场观察?
8.用下列装置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1)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2)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课外阅读?
拉瓦锡?
拉瓦锡生于巴黎,他与别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种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种分类新体系。拉瓦锡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著名的化学家伊勒教授。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在学校是一个天才男孩。20岁时因出色地撰写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设计文章而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嘉奖。几年之后,即1768年,他被评选为法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拉瓦锡由于曾经担任过包税官而自首入狱。被诬陷与法国的敌人有来往,犯有叛国罪,于1794年5月8日处以绞刑。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自主学习: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 ,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原子的 也没有改变。
3.铁钉浸没到硫酸铜溶液中的现铁钉表面出现 色物质,溶液的颜色由 变为 。
合作学习
1.以2H2O2 2H2O + O2↑为例,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展示提升
1.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特点,试列举说明
2.简述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以具体化学方程式为例说明
课堂练习
CuO + H2 Cu + H2O,该式子给你能提供哪些信息?
课堂检测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是( )
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 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____________。
3.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共20克,在点燃的条件下,让它们充分反应后,生成9克水,则原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的质量可能是( )
A.8克 B.12克 C.11克 D.无法确定
课后作业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是( )
A.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不变
B.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2.(山东烟台中考)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M、N、X、Y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M
N
X
Y
反应前质量/g
8
11
18
10
反应后质量/g
8
33
4
2
下列能正确表示容器中化学变化的表达式是( )
A.X+Y====M+N B.X+Y====N
C.N====M+X+Y D.X+Y+M====N
3.已知A+2B====C+D中,将A、B两种物质各10 g混合加热,生成4 g C和8 g D,若A完全反应,则A与B反应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课 题
质量守恒定律⑴-⑵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用具
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硫酸铜溶液、铁钉、镁条、碳酸钠、盐酸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细铁丝、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提问]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活动与探究]课本P92-95实验。
实验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结论:
反思评价:
1.方案一中,锥形瓶底部的细沙在何作用?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
2.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3.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猜想: 。
实验探究:观察教师演示P92实验5-1和5-2,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
实验5-1
实验5-2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分析
得出结论:进行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 体系中进行。
阅读&思考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 ,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肯定没有变化,哪些量一定发生变化,哪些量可能发生变化?
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
2.解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注意:①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化学反应。③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形式上不遵守质量守恒的情况,一定是有某些物质被遗漏或逸散到空气中。
3.应用:
⑴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⑵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 )
A.NO B.NO2 C.N2 D.N2O
所以12A中共有12个氮原子和12个氧原子,A的化学式为NO
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组成。
例: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元素。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典型例题】
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专利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课堂演练】
1.在A+B→C+D反应中,反应物中A、B质量比为5:2,若反应生成的C和D总质量为28g,则反应消耗反应物A的质量为( )
A.14g B.8g C.20g D.16g
2.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碱式碳酸铜受热?B.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C.在空气中加热硫粉?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3.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
4.某可燃物燃烧后生成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则该可燃物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课后提高]
1.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
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2.加热a g氯酸钾和b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A.c-(a+b) B.a+b-c C.a-c D.a+b+c
3.在实验室易燃品橱柜里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小红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分析:取2.16g该物质,使其充分燃烧,测知只生成2.16 g水和5.28二氧化碳。请通过计算填空:
(1)该物质中含氢元素____ g,含碳元素___________ g,
(2)若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g。(若不含氧元素,此空不填)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由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1
10
9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
教学
反思
课 题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在量的方面的意义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盐酸与碳酸钠反应
[讲授新课]
1、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C + O2 CO2
和(跟) 生成
2、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⑴在质的方面: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在什么条件下,生成了什么物质。
⑵在量的方面: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②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之比。
例如:“ C + O2 CO2”的读法如下:
⑴质: 碳 和 氧气 在 点燃 的条件下反应生成 二氧化碳 ;
⑵量: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 44 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粒子:每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分子反应,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
[课堂练习]
观察、比较与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对于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
2CO + O2 == 2CO2 2Mg + O2 == 2MgO 4P+ 5O2 == 2P2O5 (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请你写出其中两点:① ;② ;(2)以上化学方程式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请你写出其中一个与另两个的一点不同:

教学
反思
课件24张PPT。
初中化学教学研究课 2、硫在氧气中燃烧: 1、铁在氧气中燃烧: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证据收集→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 1、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增加哎,我猜想…… 2、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减少 3、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我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选择白磷与氧气的反应。利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来验证所作的猜想与假设。 P + O2→P2O5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实验结论:反应前后,锥形瓶内物质的质量相等进行实验:实验证
据收集结论与解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1743-1794)拉瓦锡使用过的实验装置哎,你知道原因吗?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为什么总质量会守恒?讨论我们可以在锥形瓶中看到有 4 个磷原子和10 个氧原子。玻璃棒锥形瓶反 应容 器结论: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原子种类物质的总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种类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 改变   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
给你提个醒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你肯定能说出原因
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减少?谈谈你的收获 小结 再见一分辛劳 一分收获
有志者 事竟成
祝你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