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识源】(2013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金识源】(2013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 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03 12:44:55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二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 原子的结构回顾旧知----原子的结构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_ _ _和__ _构成的。由于核内_ _ _与核外__ _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核(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数
电子数 A {{ 原子核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3.填写表中的空格8811111717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同位之间可以交流)真实情况是怎样呢? (请自学课本P54-55,完成下列问题) 1.原子核外最少的有__ _层,最多的有 __ _层。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最多不超过__ _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__ _个)。
2.写出下列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稀有气体原子,他们最外层电子数__ _个(氦为__ _个);这种结构称为__ _结构;
金属原子,他们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 _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__ _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非金属原子,他们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 _ 个,在化学反应中易__ _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1 7
8 2原子核质子数电子层 电子数 8 2
稳定少于4 失去 多于4 得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所以,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思考】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的运动。它们会相互碰撞吗?电子在核外的运动会有什么特点?排布特点1:电子在核外是分层运动的也叫分层排布。(已发现元素: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7层。离核最近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分别为第三、四、五、六、七层。)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思考】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图形,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呢?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布特点2:
1、第一层电子层最多排2个电子;
2、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特点3: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原子为2)【小知识】物质都有趋向于稳定状态的特点(如:水往低处流;树上的苹果往下掉)。【稳定结构】像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这样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如:氖Ne、氩Ar)。
     若只有一个电子层,则2电子也是相对稳定结构(如:氦 He)。原子也不例外,也有趋向于稳定结构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呢?
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波。
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
活波。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8个(He为2个),是稳定结
构,化学性质不活波。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结构性质决定化学反应中的离子:NaCl二、离子的形成1.离子的概念:2.阳离子: 3.离子符号的书写:电荷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先写数字后写“+” “—”号)。4.离子所带电荷数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如: O2- 、S2-、 F- 、Cl-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
如: H+ 、Na+、 Mg2+ 、Al3+
原子、分子、离子(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如:汞Hg、铁Fe)、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气体(如:H2、O2、 CO2 )、水(H2O)、乙醇(C2H5OH)等。(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NaCl)等.5.构成物质的粒子:【基础训练】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 _、 _ __和 _ __等。例如氢气的构成粒子是__ _,汞的构成粒子是__ _,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__ _和_ _。
2.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__ _电荷,成为__ _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__ _电荷,成为__ _离子;带电的原子叫做__ _。
3.右图所示某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 _,核外有__ _个
电子层,第二层上有 __ _个电子,最外层上有
__ 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__ _
电子。
4.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 _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
_ _电子;非金属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 _4个,在化学反应中一般较易_ _电子;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_ _个电子(氦有_ _个电子),这事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
分子 原子 离子氢分子汞原子钠离子 氯离子 正 阳 负 阴离子 16 3 8 6 得到少于多于失去得到 82【巩固提高】NaMgSCl1.下图哪些是原子结构示意图?哪些是离子结构示图?
2. 根据示意图尝试写出对应的符号。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a+Mg2+S2-Cl-根据右边的结构图回答: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原子,X值
为___,该原子的符号是____。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X值为___,该离子符号是____。
如果该图表示的是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值为___,该离子符号是_ _。10Ne12Mg2+8O2-点评:求离子的核电荷数采用还原成原子的方法 欢迎指导
再见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三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及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象、猜想、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观察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化学性质和它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
  2、原子的结构如何?
  3、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相对来说,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又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课件展示】: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讲述】 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学生思考与交流】、、、、、
【课件展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课件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电子层分层排布
(2) 电子层从里到外离核距离由近到远,能量由低到高。
【设问】在每个电子层上排布多少个电子呢?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总结】【板书】(3)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讲述】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阅读、思考】、、、、、、
【课件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以硫原子为例)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硫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小圈表示原子核,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学生练习】氧原子、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展示】氧原子、镁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展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总结】(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板书】3.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课件展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设问】: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思考、交流】、、、、、、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设问】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变成了什么呢?它们还保持电中性么?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大家回去预习。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三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一、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电子层分层排布
(2) 电子层从里到外排布的电子能量由低到高。
(3)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如果第一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课稿
教材分析 ???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微观表征: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也有把宏观与微观架起桥梁的知识: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些内容是引领学生把学习注意力由宏观世界转到微观研究的重要过渡,为学生探求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了一个微观领域的窗口,是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向往,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 1.小结:在本课题,我们学了什么? ? 2.练习:课本习题。 ??? 教学设计说明 ??? 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和能力目标,忽略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需要比较忽视。于是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记住结果并会应用解题就行了。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显得苍白乏味,学生学习方法不灵活,死记硬背,知识掌握不牢固。 ??? 在新的教学理念驱动下,本课题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创设了多个学习情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1)欣赏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以轻松活泼的形式、生动形象的语言巩固了原子结构知识,同时提出“校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电子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等问题,自然入了本课题的学习;(2)让学生猜想质疑核外电子运动,再借助挂图(课本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帮助学生树立空间概念,探索、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3)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钠形成的过程,强化学生的探究欲;(4)利用图示把钠原子和氛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简明呈现,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若学生难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简化过程);(5)借助观察挂图“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以表格形式进行知识类比,归纳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这样处理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变结论性知识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
学生逐渐对学习化学产生渴望之情,能主动参与探究,建构新知,从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点评 ??? 选取核心概念──离子为研讨课,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本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动设计:(1)欣赏科普小论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学习欲望。(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电子如何运动,体现对学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培养。(3)角色扮演离子形成的过程,生动活泼,达到校理想的学习效果。 ? 2.扩展学习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研究采用表格设计,体现了推理、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 ??????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各界的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率东北军将士予以坚决的抵抗
B.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协议,统一行动共同抗日
C.中国共产党派员与东北人民、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了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D.南京国民政府迅速制定了军事抵抗为辅、外交斡旋为主的方针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4.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的目标,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
A.不断增加在东北的军队和移民数量
B.强迫南京国民政府签定了割让东北的不平等条约
C.积极与苏联联系争取得到国际支持
D.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5.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双十二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取代蒋介石的地位 B.满足各阶层处死蒋介石的要求
C.向蒋介石表示合作抗日的诚意 D.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6.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初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 B.**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杨虎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 D.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7.西安事变发生后,赴西安调停的**代表是( )
A.周恩来 B.朱德 B.彭德怀 D.邓小平
8.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①是多方面协商的结果②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③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④有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到来(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
A.中国共产党 B.广大人民群众 C.中国国民党 D.日本帝国主义
10.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其主要领导人是( )
A.贺龙 B.陈毅 C.叶挺 D.杨靖宇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
请回答:
(1) 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那是个“悲惨的时候”?
(2)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北的迅速沦陷?
(3) 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对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
12.阅读下列材料:
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
(1) 东北人民的“苦难十四年”开始与结束的标志各是什么?

(2) 日本帝国主义曾疯狂侵略中国。写出你知道的“十四年”间日本侵略中国的其它史实二项。
(3) 至今日本“右翼分子”仍歪曲历史,美化其侵略战争。请对比谈谈你的看法。

三、问答题
13. 2001年10月15日江泽民总书记发给张学良亲属的唁电,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作为国家主席,江则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的什么精神?




14. 各抒己见
张学良“捉蒋”是英雄,可敬;“放蒋”太轻率,可惜;“送蒋”更是误了自己的一生,可叹!你的意见如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参考答案
C 2、C 3、B 4、D 5、D 6、A 7、A 8、D 9、D
D
11.(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3)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4)提示:只要能围绕“对日本侵略我国历史的痛恨,对蒋介石不抵抗的谴责,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等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1)张学良 杨虎城
(2)C
(3)D
(4)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等力图扩大内战,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其统治地位;国民党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积极营救蒋介石,以维护其统治地位。
(5)主张:中共主张和平解决,结束内战。努力:中共不仅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而且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促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重要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我们应该学习张学良将军为国家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爱国主义的精神等等。
14.略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师寄语】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九一八事变及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
【重点和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
【学习过程】
一、请你自学课本内容,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一)?? 九一八事变:
1、时间:????? 年 ?????月?????? 日;
2、地点:????? ????
(二)?? 西安事变:
1、目的:??????????? ???????? ;??、
2、时间:???? ?? 年????? ? 月???? ? 日;
3、人物:???????? ???? 、???????????? 。
4、经过:扣押了??????????? ?,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
5、和平解决:①中共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 ,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②中共代表:??????? ③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④意义: 。
二、更上一层楼,合作探究
1、面对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态度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2、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为什么?
三、巩固训练
1、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是在( )
A、一、二八事变后B、八一三事变后C、七七事变后D、九一八事变后
2、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各界的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率东北军将士予以坚决的抵抗
B.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协议,统一行动共同抗日
C.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组织了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D.南京国民政府迅速制定了军事抵抗为辅、外交斡旋为主的方针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四、学习整理熟读记忆
五、达标检测
1、小华是辽宁沈阳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每逢第一学期开学第三周的第一天,都能听到长长的警报声。这是警醒人们,不要忘记(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九一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张学良执意撤军到关内
3、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B.国民党内部各派别之间矛盾的加剧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
4、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是(  )
A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停止内战、实行抗战
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时间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请回答
(1)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由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发动者的政变目的是什么?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 握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课文复述史实
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捋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
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
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主义民族情感
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2003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晨报合肥专讯 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68——7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69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巩固小结
1、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国民党
屠杀剿灭

攘外必先安内
┓(破产)

合作抗日
?
?
1927年

1931年
西安事变
国共矛盾为主   
中日矛盾上升
?
?
共产党
土地革命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
武装反抗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71页填表题: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三省沦陷
课件25张PPT。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在沈阳市有一座用花岗岩筑成的“残历碑”,外型是一本翻开的台历,时间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巨大石雕台历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痕,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象征着千万个不泯的冤魂在呐喊和呼号。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惨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在“残历碑”的前面有一座警世钟,悬挂在三角形的支架上。锈迹斑斑的钟身上铸造着醒目的铭文:“勿忘国耻”。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座“残历碑”纪念的是哪个重大事件吗?碑体上那些千疮百孔的弹痕和无数个骷髅向我们昭示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阅读思考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传的民间小调: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
人放火真是凶,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材料二: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九一八事变前)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吾兄万勿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文史资料选辑》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
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
房,均可听自便。”
——《革命文献》任务一: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教材内容,提炼九一八
事变的知识要素: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经过: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进攻北大营,炮
轰沈阳城。结果:东北三省沦陷。被炸毁的柳条湖路段北大营残堡历史图片历史图片历史图片任务二:民间小调查控诉了日本侵略者什么罪行?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日军杀戮无辜百姓任务三:阅读材料二后,分析蒋介石面对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总结: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却执行不抵抗政策。最终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日本在占领了东三省之后,在第二年,也就是1932年,它又扶植了清废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师生探究面对国难,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怎么把?
(各抒己见,自由发言)共产党的态度中国共产党派出杨靖宇等共产党员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坚持在东北开展抗击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坚决抵抗杨

宇九一八事变杨靖宇将军阵亡后,日军
将其遗体解剖,试图发现
饥饿严寒条件下野外生存
并战斗的秘诀,结果在将
军肠胃中发现的只有树皮
和棉花……东北人民的态度不做亡国奴,奋起反抗。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的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侵略者师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了东北义勇军,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将军最后把鲜血洒在了这片热土上。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再一次向侵略者显示——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要自强。 日军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并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成为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在全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 张学良将军是东北军将领,在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迫使下,率领东北军撤入关内进攻红军。在日本侵略逐步加深,民族矛盾逐步尖锐,张、杨两位将军接受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围攻红军。当他听说张、杨二人和共产党人接触的消息后,勃然大怒,1936年12月初,他亲自到西安督战。学生表演自编课本剧——《谏蒋,捉蒋》总结: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爱国之心使他们毅然决然地决定实行兵谏。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此这一事件发生在12月12日所以称“双十二事变”。模拟辩论会放蒋有利杀蒋有利《杀蒋?放蒋?》正方观点反方观点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确实杀了不少共产党人,但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他的地位在中国暂时是无人可以代替的。杀掉蒋介石,中国势必出现全国内乱,这样更有利于日本侵略。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到西安跟蒋介石进行谈判,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经过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归纳:课堂小结九一八事变三一年,
日占东北我们家园。
中共要建统一战线,
张杨二帅实行兵谏。
共产党派周去斡旋,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第14课 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蒋介石不抵抗中共和人民奋起抵抗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