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09 07:2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生物与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如阳光、水分、温度等,都影响着生物的生存。
2.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蚯蚓能松土等。
3.生态因素指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除自身个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生物因素具体表现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互助、种间竞争、食物关系等多种形式。
二、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等。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三、生态系统
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知识拓展】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特点:循环不息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一般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减少。
3.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有富集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3.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以强化或弱化自然因素。
【知识拓展】
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时期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绝对的稳定。
2.生态系统越简单,稳定性越差,越容易被破坏,但也越容易恢复;生态系统越复杂,稳定性越强,自动调节能力也越强,但是一旦被破坏则较难恢复。
例1、下列各项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 B.校园里所有的植物
C.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 D.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
例2、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B.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
D.图中最长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微生物
例3、如图一表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图二表示某海岛生态系统食物网,图三表示某食物链中三种生物体内所含有机物的直方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一中,甲乙丙丁里代表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是甲
B.图二所示的食物网中,海藻中的能量通过3条食物链传递给大黄鱼
C.图三中A,B,C构成了图二中含海龟的一条食物链,其中C代表海龟
D.图二中的动物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胚胎发育方式为卵生
例4、微藻是一类体型微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等植物的总称,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某生态系统模型
(1)该模型中”微藻一虾幼体一虾一人“不能算作一条食物链,理由是________
(2)该模型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3)若人类大量捕捞牡,则该生态系统中虾的数量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除上述模型中所涉及的成分外,还应具有的成分是________
例5、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1.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  )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2.对如图食物网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需加入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
3.如图是生活在高山上的鹰、鼬、鼠、小麦,有关图示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可以表示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动
B.该食物链的起点是鼠
C.流经该食物网的总能量是照射在小麦上的太阳能
D.该图只需增加非生物的物质即可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A
4.如图是上世纪30年代在普陀山上发现的普陀鹅耳枥,它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因它的雌花和雄花不同时成熟,授粉几率很低,即便成功结果,种子也很难萌发。
(1)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________生殖方式,使子代规模不断扩大。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目前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属于一个________。
(2)2011年,科学家将普陀鹅耳枥的种子放进了“天宫一号”,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________,再返回地面培育。
5.湖州农民将桑林附近的洼地深挖为鱼塘,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绸,蚕沙(蚕的粪便)喂鱼,塘泥肥桑,从而建成了有特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2018年4 月 19 日,该桑基鱼塘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结构,使能量较多的流向蚕和鱼,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吃了蚕沙后,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这一过程属于鱼的________,其中新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
(3)若塘中鱼群处于幼年时期时,每摄取 100 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X 千克。当鱼群长到成年期时,每摄取 100 千克的蚕沙可以使鱼群增重 Y 千克,则 Y________X(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蛾幼虫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了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1.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
2.如图是关于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关于该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有鼠和蛙
B.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则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为猫头鹰
C.此食物网中,猫头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
D.此食物网中包含3条食物链
3.鹰、松鼠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鹿、野猪等动物在地面活动,蚯蚓、马陆等生物则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活动.这表现出(  )
A.种群的垂直结构 B.种群的水平结构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4.如图是一种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B.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
D.图中最长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微生物
5.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2)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
6.生态球是一个密闭的小型生态系统,内装有水,生活着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单细胞藻类和一些水草。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球的生产者是藻类和水草,应将生态球放在光照环境下,它能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的生活提供有机物和________。
(2)该生态球一般只能维持2-3年,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限的。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特别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日益变薄。进入大气平流层的氯氟烃(一类合成有机化合物,应用于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是造成臭氧层变薄的主要原因。因为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存在如下平衡:O3O2+O;而氯氟烃进入平流层后会分解产生氯原子(Cl),进而发生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
研究表明:平流层中1个氯原子大约可以破坏1×105个臭氧分子。
(1)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则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减弱 。
材料二:近地面处臭氧是一种空气污染物,其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作用,影响肺部功能;还会刺激、损伤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2)如果近地面处臭氧含量过高,将直接导致下列哪一类疾病增加? A 。
A.呼吸道疾病 B.血液传染病 C.糖尿病
答案及解析
例1、C
【解析】在一个区域里,常有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我们把这些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A、微生物的物种很多,所以 人体内全部的微生物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B、校园里植物的物种很多,所以校园里所有的植物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C、草鱼是一个物种,所以一个池塘里所有的草鱼属于种群,符合题意。
D、蝌蚪只是青蛙的其中一个生长时期,并不能代表里面所有的青蛙,所以一块水稻田里的所有蝌蚪不属于种群,不符合题意。
例2、解: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和杂草,水稻和杂草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食物链流动到其他生物体内,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水稻和杂草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
B、分解者一般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它们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C正确;
D、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为:水稻→昆虫→鸭、水稻→鸭、杂草→鸭,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鸭,食物链不能出现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例3、C
【解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这种摄食关系,实际上是太阳能从一种生物转到另一种生物的关系,也即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流动和转换。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A、由图可知,甲能进入到乙丙丁中,所以甲不可能是能量;故A错误;
B、由图二可知,海藻中的能量可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大黄鱼;故B错误;
C、由图三可知,ABC构成的食物链是BAC的顺序,如果包含海龟的食物链,则B是海藻,A是底栖动物,C是海龟;故C正确;
D、鱼类是体外受精;故D错误;
例4、(1)虾幼体与虾之间没有食物关系 (2)6 (3)增加 (4)分解者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例5、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所以体内药物Y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1.B
【解析】A、水稻和稗草是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A错误;
B、食草昆虫和草属于捕食关系,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B正确;
C、兔和鼠是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C错误;
D、衣藻和甲藻是竞争关系,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D错误。
2.B
【解析】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鼠→蛇;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如大量捕食蛇,则鼠的数量会先因失去天敌而增多,后因缺乏食物而 减少。
3.A
【解析】(1)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因为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
(3)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解答】A、该图的食物网为:,该食物网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A符合题意。
B、该食物链的起点是小麦,B不符合题意。
C、流经该食物网的总能量是照射在小麦上的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
D、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图中小麦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除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缺少了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D不符合题意。
4.(1)无性;种群(2)突变
【解析】1、植物的营养繁殖有扦插、分根、压条和嫁接。由于营养繁殖没有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所以也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3、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是将种子搭乘卫星或高空气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高产、优质、抗病力强等特点。
【解答】(1) 从2000年开始,有关部门对该树种的繁育进行了持续研究,采用扦插、嫁接等无性(或营养)生殖方式。“普陀山上所有的普陀鹅耳枥 ”符合种群的概念,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由太空育种的概念可知, 太空育种试验,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细胞中的基因发生 突变,再返回地面培育。
5.(1)食物链(或食物网)(2)同化作用;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3)小于
【解析】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1)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特点为调整食物链或食物网的结构,使得能量流向更多的营养级,更加充分的利用能量。故答案为:食物链(或食物网);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或能量储存的过程,所以鱼将蚕沙中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有机物这一过程称作同化作用;鱼合成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另外一部分用于个体生长(或生长发育)。故答案为:同化作用;个体生长(火生长发育);
(3)鱼从幼年期长到成年期时,鱼由小变大,同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变多,导致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变多,在摄取食物量一定的情况下,成年期的鱼较幼年期的鱼存储下来的有机物较少,那么成年期增加的重量则小于幼年期增加的重量;故答案为:小于;
6.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早于冷杉开始萌芽,随之冷杉内芽数量减少,蛾幼虫的数量随之减少,因此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1)种群(2)生产者(3)自动调节(4)减少。
1.D
【解析】(1)图中甲乙曲线表示的种群个体数量有规律的波动着,甲的数量影响着乙的数量,乙的数量又反过来影响甲的数量,种群间存在着捕食的关系;(2)种群个体数量先增大的一方往往是被捕食的对象,位于食物链的前面;(3)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4)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进行传递,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极少。
【解答】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从曲线中甲乙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说法正确,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某一种生物大量繁殖后,以这种生物为食物的生物数量也大量增加抑制了生物的过度繁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说法正确,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图中曲线反映乙生物个体数量先于甲生物增多,甲接着增多,可以确定甲捕食乙,说法正确,C错误;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甲捕食乙,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角度看,乙将能量传递给甲,传递的量只有乙的10%-20%,所以甲的数量不会超过乙的数量,说法错误,D正确。
2.解:A、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主要看它所在的营养级,直接以生产者植物为食的食草昆虫和鼠是第一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A错误;
B、某些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积累:若该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农药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在体内积累的越多。猫头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B正确;
C、猫头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和蛇均以食虫鸟为食,为竞争关系,C错误;
D、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一直到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从左到右: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猫头鹰、植物→鼠→猫头鹰,共有4条,D错误。
故选:B。
3.C
【解析】鹰、松鼠等动物,大多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大山雀、柳莺等小鸟在灌木层活动,而鹿、野猪等动物在地面活动,蚯蚓、马陆等生物则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中活动,说明动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故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D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都有绿色植物。它们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分解者。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
(3)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解答】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说法正确。
B、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食性的动物,说法正确。
C、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调节能力较弱,说法正确。
D、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中最长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水稻→昆虫→鸭,故说法错误。
5.(1)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合理即可) (2)分解者
(3)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解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1)该生态浮岛存在的生物有藻类、食草性鱼类、食草昆虫、水生植物、青蛙;存在多条食物链,只要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即可;如水生植物被食草昆虫吃,而昆虫被青蛙捕食;
(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为了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属于分解者;
(3)混合植物型浮岛比单种植物型浮岛包含的生物种类多,其自动调节的能力更强;
6.(1)氧气(O2)(2)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藻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能通过光合作用为小虾的生活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2)生态球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一般不能维持太长时间,说明这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7.解:(1)如果某区域上空的臭氧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内大量生物在短时间内死亡,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2)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影响:过量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脱氧核糖核酸(即DNA),而DNA的损伤会导致癌症。在和紫外线辐射有关的诸多病症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晒斑,它被认为是引起皮肤癌的主要原因。损害眼睛(角膜和晶状体),从而增加白内障患者。危害免疫系统,增加传染疾病的发病率,如流行性感冒和疤疹等,并减弱接种疫苗的效果。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减弱(2)A
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三)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