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合作用过程,原料与产物探究,能量的转化与意义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能量的转化与意义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物质的转化;二是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过程 ①实验前应对绿叶进行暗处理,目的是消耗完叶片中原有的淀粉;②实验过程中应对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进行对照实验;③验证时应先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以溶解叶片中含有的叶绿素;④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滴加碘液;⑤清水冲洗碘液,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二、呼吸作用过程,原料与产物探究
1.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2.呼吸作用反应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呼吸作用场所:植物体的活细胞。
4.呼吸实质:氧化反应(指有氧呼吸)
呼吸过程中物质转变: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呼吸过程中能量转变:化学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件 光照 有光无光均可进行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物质变化 吸收CO2,放出O2,无机物→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储存能量 化学能变成内能及其他能,释放能量
意义 生物体有机物和能量的最终来源,维持大气中CO2 和O2含量的稳定 释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原料
三、农业生产(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种子处理等)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原理
1.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
(1)水、无机盐是细胞构成的基本成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应根据植物的需求规律,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施肥。
(2)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根部等器官的有氧呼吸,从而导致烂根等现象的出现。过多的无机盐会引起烧苗,缺乏时会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
2.合理密植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尽量让阳光照射到农作物上,少照射到地面上,并尽量避免农作物之间的相互遮光。
3.种子处理
成熟的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效提高种子的储藏时间,可采取低温、干燥等方法,降低种子的呼吸作用。
例1、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影响该植物呼吸作用变化的因素之一是温度
B.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多
C.b﹣c段,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直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一直在减少
D.C点以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
例2、植物光合作用在叶中合成有机物时,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物质进出叶片的是( )
A.B. C.D.
例3、荷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植株的构造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荷叶的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晚上进行
B.叶柄和茎中有发达的孔道,能将空气送到根部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根从淤泥中吸收来的
D.莲蓬中的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例4、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农作物。
(1)如图表示晴朗白天甘蔗田间CO2浓度随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信息作出解释。
(2)农民常常通过施农家肥来提高甘蔗产量,请写出该方法蕴含的科学原理。
例5、小柯利用如图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________环境中放置12h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例6、图甲为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测定装置,测定仪的叶室为透明玻璃材料制成。CO2分析仪可以测出植物从叶室内的空气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利用该装置研究温度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先将上述装置置于暗处,测定单位时间内叶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值,该变化值越大表示________越强。
(2)在预先设定的不同温度下分别置于黑暗和光照环境中,重复以上步骤,结果如图乙所示。30℃时,光照1小时,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__毫克。
(3)据图乙分析,在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该植物生长的温度是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精确测定光照条件下最有利于生长的温度,我们应该增加怎样的实验步骤________
1.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封,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2.如图是大棚种植蔬菜的实景图。
(1)大棚内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 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法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 ,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 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某市以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因地制宜的引导农村发展设施农业,目前,某市许多贫困户因大棚蔬菜种植已逐渐脱贫。请据图回答:
(1)为了帮助大棚种植户提高产量,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他们在春季的一个晴天,对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一昼夜测定,并绘制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在曲线AB段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此时植物主要进行 作用。
(2)为了探究植物的生理特点,他们设置了如图乙、丙的实验装置,乙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瓶中有适量的水),丙为一盆蚕豆苗(经过暗处理)。将丙用无色透明玻璃箱密封好后与乙装置进行连接(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并将其放在阳光下。
①蚕豆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属于 植物。
②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玻璃箱内壁上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 作用的结果。
③打开阀门后,乙装置中的 气体会进入丙装置,从而导致蚕豆的 作用增强。
4.图甲是测定某植物一昼夜氧气释放速率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小室由透明玻璃材料制成。图乙是把相关数据整理后绘成的曲线图(CO2缓冲液能使装置内CO2浓度不变,从0点整开始测量(此时液滴处于0刻度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左点是在一天中的 点。(填字母)
(2)若经过一昼夜玻璃管中液滴从刻度0移动到刻度5,则该植物体有机物总量如何变化 。
(3)现要测定该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率,需要增设一个怎样的实验,并简述增设该实验的目的: 。
5.如图是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
(1)图中的“a”点时,A植物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
(2)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植物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6.课外科学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四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绘制成甲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2)分析数据可知: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 mg。
(3)图乙是29℃时该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
(4)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 方(填“上”或“下”)。
1.为探究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用如图装置进行对照实验:先在A、B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再往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则试管B中应加入等量的( )
A.已浸水及消毒的绿豆种子 B.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
C.已浸水及未消毒的蚕豆种子 D.已煮熟及未消毒的蚕豆种子
2.将盆栽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密闭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测得的二氧化碳减少量和增加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光照下CO2减少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2.90 2.40
黑暗下CO2增加量(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2.90
A.该绿色植物细胞内参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酶最适温度相同
B.昼夜不停地光照,最有利于该绿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30℃
C.35℃时,有光情况下,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作用速率慢
D.每天光照12小时,温度为10℃比30℃时植物生长快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传感器测定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
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请回答:
(1)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这些水珠主要通过吊兰的 作用产生;
(2)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CO2含量,写出一种具体方法 。
4.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命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的实验装置,并得到一些数据如下表。(其中: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请据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1)甲图中能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生命活动是 (填字母)。
(2)乙图中植物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3)对乙图中植物进行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处理,小组人员分析数据得到:20℃相比25℃下积累的有机物更多,请分析得出该结论的依据
。
5.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利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移动快慢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横坐标代表温度,那么B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为________。
(3)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段的最主要成因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例1、解:A、温度、氧气和植物细胞含水量都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c段,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增多,B正确;
C、b﹣c段,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但制造的有机物始终大于呼吸作用分解的,因此有机物一直在积累,C错误;
D、C点以后,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例2、解: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可见进行光合作用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可见B正确。
故选:B。
例3、解:A、荷叶的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晚上均能进行,A错误;
B、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能将空气送到根部,B正确;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莲藕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于茎,茎中富含淀粉,C错误;
D、胚珠将来发育成种子,种子的数目是胚珠的数目决定的。莲蓬中的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D错误。
故选:B。
例4、解:(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白天,光合作用旺盛,吸收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叶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株高,说明叶多,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植株矮,说明叶少,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
(2)植物的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以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需要量最大。给农作物是农家肥,首先能满足农作物对无机盐的需求,同时农家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的原料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进而提高甘蔗的产量。有机物分解后可以形成腐殖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白天,光合作用旺盛,吸收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植株高,说明叶多,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多;植株矮,说明叶少,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少。
(2)农家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农家肥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有利植物的生长;有机物分解后可以形成腐殖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
例5、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黑暗(或无光照)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解析】为防止新鲜菠菜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应在黑暗或无光照环境中放置12h。不支持燃烧的气体不仅有二氧化碳,还有其他气体如氮气、二氧化氮等气体。
例6、(1)呼吸作用(2)6.5(3)20
(4)在20—3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n组,实验时各组除温度不同外,其余因素要保持相同。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来自环境的或细胞自己储存的有机营养物的分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等),通过一步步反应降解成较小的、简单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乙醇等)的过程。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解答】(1)当绿色植物放置在黑暗环境中,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越大,则说明其呼吸作用越强;
(2)由乙图可知,当植物在黑暗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3mg/h,而植物在有光照时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为3.5mg/h,植物在有光时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且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被叶绿体吸收用于光合作用,所以 30℃时,光照1小时,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3mg+3.5mg=6.5mg;
(3)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则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要远大于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由乙图可知,当温度为20℃时,两者的差距最大;
(4)由乙图可知,在20℃和2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差值都比较大,到30℃时差距开始减小,所以需要 20—30℃ 之间多设置几个实验组测量两者之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1.A
【解析】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以瓶内温度升高;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萌发的种子的质量逐渐减小;煮熟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瓶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都不会发生变化。
2.解:(1)温度过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大棚种植技术主要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酶的催化作用,从而促进蔬菜快速生长。
(2)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采用吊袋式二氧化碳施肥法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吊袋一般固定在植物枝叶上端约40厘米处,如果太低,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从而大量积聚在地面附近,导致根系的 呼吸作用减弱,致使获得的能量不足从而影响根系发育。
故答案为:(1)酶;(2)密度比空气大;呼吸作用。
3.解:(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在曲线AB段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此时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
(2)①蚕豆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属于被子植物;
②植物的叶片能进行蒸腾作用,把体内的水分散发到空气中,遇到玻璃箱内壁凝结成水珠,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箱内壁有水珠,主要是因为叶片进行蒸腾作用的结果;
③乙内装有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释二氧化碳,打开阀门,乙装置内二氧化碳进入丙装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蚕豆苗的光合作用增强。
故答案为:(1)呼吸;(2)①被子;②蒸腾;③二氧化碳;光合。
4.解:(1)甲图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二氧化碳含量充足,此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植物的氧气释放量为零,这样的点在乙图中有两个,甲装置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左点是在一天中的8点.
(2)若经过一昼夜玻璃管中液滴从刻度0移动到刻度5,说明装置内氧气释放增多,净光合速率增强,该植物体有机物总量增加.
(3)现要测定该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率,需要增设一个实验:设置和甲一样的装置丙,将装置丙遮光处理并放在和甲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设置丙装置的目的是:测定该时间段的呼吸速率.
故答案为:(1)8(2)增加(3)设置和甲一样的装置丙,将装置丙遮光处理并放在和甲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设置丙装置的目的是:测定该时间段的呼吸速率
5.解:(1)在“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从图中看出,当光照强度为f时,植物A和植物B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表明植物A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等于植物B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呼吸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差;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A的二氧化碳释放量比植物B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大,表明植物A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植物B的呼吸作用强度。因此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植物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多于植物B。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2)多于
6.解:(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2+2+3═7(毫克)。
(3)图乙是29℃时,该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4)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9℃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3毫克,叶在27℃时,暗处理1小时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1毫克,表明29℃时的呼吸作用比27℃时的呼吸作用强,产生的二氧化碳多,因此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上方。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2)7
(3)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4)上
1.B
【解析】由题中信息“ 为探究植物种子呼吸作用的产物 ”可知,实验需要研究种子的呼吸作用的产物,需要控制一组有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另一组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并使其他条件都相同。由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 已浸水及消毒的蚕豆种子 可知,B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 已煮熟及消毒的蚕豆种子,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其他条件与A相同。A、B形成对照,B选项正确,A、C、D错误。
2.D
【解析】A、植物光合作用指的是实际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30℃左右,达到了6.5,呼吸作用速率最高为3.50,最适温度在为35℃左右,所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A不符合题意。
B、由于25℃时,光照下二氧化碳减少量最多,所以在昼夜不停地光照,最有利于该绿色植物生长的温度是25℃,B不符合题意。
C、35℃时,有光情况下,光照下二氧化碳减少量为2.90,所以光合作用速率比呼吸速率强,C不符合题意。
D、每天光照12小时,温度为10℃条件下,减少量为(1.75-0.75)×12=12;温度为30℃条件下,二氧化碳减少量为(3.5-3.0)×12=6,所以温度为10℃比30℃时植物生长快,D符合题意。
3.解:(1)绿色植物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绝大部分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吊兰要进行蒸腾作用,其散失的水分在玻璃罩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
(2)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产生的量。
(3)要提高大棚内作物产量,可适当增加大棚中CO2含量,具体方法有:①增施有机肥,利用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②合理通风,让棚外二氧化碳进入棚内,促进光合作用;③燃放沼气,选用燃烧比较完全的沼气灯或沼气炉燃放,释放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蒸腾
(2)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产生的量
(3)增施有机肥、合理通风、燃放沼气等。
4.解:(1)分析甲图可知,A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蒸腾作用,C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蒸腾作用可以拉动水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分析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植物呼吸作用强度的变化规律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大,释放的二氧化碳越多。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越大,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越多。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在连续12小时黑暗”,当温度控制在20℃时,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是3.25﹣1.5═1.75,当温度控制在25℃时,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是3.75﹣2.25═1.5。20℃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故答案为:(1)B;(2)随着温度的增高,呼吸作用强度增大;
(3)在20℃时,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大于在25℃时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的差。
5.(1)有色液滴(2)37℃(3)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降低了血糖的含量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主要受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
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这是因为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糖的代谢.胰岛素的作用: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据此解答
【解答】(1)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消化酶的活性受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各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酶活性最强,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当温度过低或过高时,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当温度达到60~80℃时,大部分酶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性;当温度接近100℃时,酶的催化作用完全丧失.曲线图中的最高点是消化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应在37℃左右;
(3)在血糖浓度升高后胰岛素分泌将增加,正常人胰岛素浓度会随着血糖的升高而上升,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其分泌量下降,因此,BC段出现血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量的增加,加速了血糖的分解,促进了血糖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糖类在人体的小肠内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并进入血液,血糖明显升高;胰岛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生物模块(五)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