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课时名称 学习目标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中外的城市化进程
时期 中国 外国
古代社会 (1)伴随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及手工业者与商人聚集兴起集镇,还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 (2)中国古代城市分区设置,界限分明,呈现等级化特征 (3)北宋以后出现工商业者聚集的集镇,呈现更多的经济色彩,明清集镇出现了专业分工 (1)在居民中心结合的基础之上产生,时间很早,地区分布广泛,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古希腊罗马城市是西方的典型,城市布局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3)欧洲中世纪出现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
近代社会 (1)鸦片战争后,伴随开埠通商,中国沿海城市逐步发展为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 (2)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公用事业逐步发展,但水平有限,且不平衡 (1)工业革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推动了城市化的加速,欧美各国都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城市的配套设施水、电、暖气以及交通条件逐步改善 (3)楼房建筑技术不断提高,电梯和钢筋混凝土出现
现代社会 (1)中国城市化比例开始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 (1)城市化提供了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居民娱乐生活多样化,社区蓬勃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 (2)城市化进程存在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
二、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对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与速度 起步早,现代发展速度慢:真正的城市化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源地是英国,英国是世界城市化最早的国家,随后在其他发达国家陆续开始 起步晚,发展快: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水平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70%左右 城市化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发展趋势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发展不合理--畸形 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表现:国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核心素养
1.古代村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
②农业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手工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为定居村落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条件。
③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平原、大河等自然地理环境等。
④特定区域内的风俗习惯影响了村落的形成。
(2)影响: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2.认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2)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代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
(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东移南移相对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3.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差异
(1)西欧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居地。同时,西欧城市还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组成一个市民阶级。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主要就地理空间意义上说,指的是众多人口的集中聚居地,但没有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市民阶级。
(2)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
(3)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4)在西欧,城市拥有自治权,享有许多特权。这种自治权是市民斗争的结果。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国古代城市无法形成自治权。
(5)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自发形成的——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中国古代的封建城市,完全受控于礼制的规划理念,严格按照“营国制度”建造,无不体现着等级、尊卑、礼制和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
4.分析中国古代与中世纪西欧城市差异的原因
(1)中国古代城市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一般不是以社会分工和工商业发展为前提,而是以政治需要为条件,由封建国家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而西欧城市建立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社会分工较为明确的基础之上。
(2)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多没有形成绝对的专制君权,而中国古代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3)西方思想中“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基因浓厚,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无处不在。
5.理解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1)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①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
②气温、光照:气温、光照影响了房屋、宅院的结构等。
③风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
(2)地貌、水文: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
①利用山丘的坡度,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相互衔接。
②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
(3)其他因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
6.美国城市化的特点
(1)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2)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西部大开发的迅猛性使美国城市化具有跳跃性的特点。
(3)要素的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美国城市化的另一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
7.认识城市化的积极影响
(1)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
(2)产业调整。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的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8.城市基础设施的地位和表现
(1)地位:它对生产单位尤为重要,是其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
(2)表现
①生产基础设施。包括服务于生产部门的供水、供电、道路和交通设施,仓储设备,邮电通讯设施,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设施。
②社会基础设施。指服务于居民的各种机构和设施,如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金融保险机构、住宅和公用事业、公共交通、运输和通讯机构、教育和保健机构、文化和体育设施等。
③制度保障机构。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等。
基础设施水平随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种类更加增多,服务更加完善。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和对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
(2)1958—1965年:城镇人口大起大落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次上升下降过程,分别是:1958—1959年,国家经济过热增长,与此同时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1960—1963年,经济衰退,城市人口比重也迅速下降;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城市人口比重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到前一时期的最高水平。
(3)1966—1978年:停滞发展时期。其原因是出现了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为特征的逆城镇化运动,以及严格限制农民转变身份的城市政策。
(4)1979—1998年:改革开放下的高速城市化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也高速进行。
(5)1999年至今:城市化日趋成熟时期。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势头更为迅猛。
10.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1)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2)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3)再次是在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特点
(1)进程的曲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抑制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途径的多样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区域化的倾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城市群等。
(4)发展的均衡性。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模拟考试
1.“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形容的是徽派建筑的显著特点。下列有关徽派建筑艺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B.西递村口的胡文光刺史牌坊是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C.徽派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典雅俊秀之气,尽现独特
D.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乐叙堂的《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
答案:B
解析:西递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B项正确;宏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村落基本面貌,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有“画里乡村”之称,排除A项;显现典雅俊秀之气,尽现独特的是平遥古城的特点,排除C项;《唐肃宗宴官图》是承志堂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2.隋唐时期,扬州不仅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结处的国际贸易中转站,还是中日文化深入交流的一个重要港口。在8世纪以来的海上贸易中,扬州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古代扬州地位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运河的开通 B.造船技术的提高 C.水路运输的发展 D.封建经济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隋代邗沟的开通、唐代水路运输的迅速发展以及造船技术的提高,扬州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港口,自身经济得到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使得扬州成为国际性大都会,D项正确;ABC项都是大运河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3.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淹城秉承“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设计理念,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通过护城河和独木舟连接等,反映出当时城池规划兼顾政治、军事职能,突出实用原则,C项正确;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春秋时期皇权至上观念尚未形成,排除A项;淹城采用西周建都理念,并非儒家思想“指导”,排除B项;淹城的设计和独木舟的出土,不能说明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排除D项。
4.1903年英商济安公司芥园水厂在天津建成供水,举行通水典礼,津海关道前往祝贺。但是,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显示一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 B.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
C.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 D.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祖辈’喝河水长大‘的百姓对来自铁管子中的水心存疑虑,称其为’机器水‘,传言喝了会断子绝孙。为此,济安公司采取免费品尝的推销方式,还’粘贴水价并有显示一纸‘”可知,老百姓对来自铁管子的水存在疑虑,不敢食用,自来水公司提供一些列方式给予推销和公示,说明近代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社会生活,C项正确;列强侵略导致百姓民族意识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无作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英商的营销方式带有欺诈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5.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的出现说明英国( )
A.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比较严重 B.城市遭到战争严重破坏
C.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发生改变 D.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针对的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联系所学知识,这从侧面说明英国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病比较严重,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端,“城市遭到战争严重破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扩大内需缓解经济危机”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如表是近代上海、天津两座城市的发展缩影。由此可见,近代这两座城市的发展
城市 人口 市政建设与管理 城市功能
上海 1880年仅城区已达百万 19世纪中后期,公共场所、设施(如公园、图书馆、路灯、排水工程、电报电话局等)和道路管理日益完备。 由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大规模工业制造和金融贸易综合型城市。
天津 1925年,城市人口突破100万 街道宽平,电线连成蛛网,路灯列若繁星。此外,现代邮政、电车和电灯公司以及近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 由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发展为华北地区经济中心,连接华北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
A.标志我国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表明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很高
C.促进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D.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上海和天津的市政建设与管理适应了城市近代化发展的要求,城市功能也向综合型城市转变,说明上海和天津深受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影响,D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东部通商口岸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城市,城市化水平不会很高,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工业无关,排除C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