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四步复习法”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四步复习法”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9 17: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课时名称 学习目标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简述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这是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是人类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环节。 2.搜集、整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和古代美洲等不同地区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探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对生产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特征,培养“家国情怀”。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食物物种外传和其他地区作物在美洲传播的主要表现。 2.借助图表、影像、文献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食物物种交流与传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及深远影响。 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各地的人口、饮食、经贸、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对这一过程客观全面地加以认识。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了解现代农业的产生、农业机械、杂交育种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概况,构建“时空观念”。 2.掌握食物储存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的史实,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当今食物储存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理解世界饥饿问题产生的原因,概述联合国、中国为消除饥饿问题作出的努力,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粮食问题和食品安全取得的成就和意义。
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古代与近代的农业生产阶段与食物变化
时间 农业生产阶段及表现 食物变化
距今约 6 000年 ①阶段:古典农牧业阶段。 ②表现:开始和发展使用金属工具。在最古老的文明中,先后涌现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中国、希腊这五大文明区域。它们的农牧业都有长足的发展 居民食物结构依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在粮食方面,中国以粟、稻、大豆等为主,印度以稻为主,两河流域以小麦为主,埃及、希腊、罗马以麦类为主。在肉食方面,各大文明区域有些差别,但已不是很大了
中世纪 时代 ①阶段:传统农牧业阶段。 ②表现:代表性技术是在生产活动中普遍使用铁器、畜耕、农家肥、灌溉、大规模水利工程,连续栽培制、一年两熟制、间种套种制取代了撂荒休耕制,农牧产品的加工、储藏、食用加工等有了很大的进步;畜牧上出现了杂交种类,如骡、犏牛等,初步出现了专用奶牛;出现并形成了各种品种的鸡、鸭、鹅、猪、马、牛等,出现并形成了大规模的种桑养蚕抽丝、养蜂和取蜜。由于种种原因,美洲的农牧业则停留在古代农牧业甚至半原始农牧业阶段,大洋洲的农牧业则停留在原始阶段 粮食和其他作物的生产、畜牧业(含渔业)的生产形成了主产区和主食圈。主要有美洲的玉米和根茎类饮食文化圈,中西亚、北非、欧洲的素食文化圈,东亚、印度、东南亚的大米饮食文化圈,非洲的杂粮文化圈;中国极北部、欧亚大陆中西南部、非洲北部东部、非洲最南部的畜牧地区;非洲南部与中西部局部、大洋洲大部、亚洲极北部及北冰洋沿岸、北美洲、南美洲最南部的狩猎地区。此外,在副食和调味方面,还形成了中南半岛、东南亚、中国南部、日本、朝鲜半岛和部分地中海地区的爱吃鱼肉圈,印度、南亚、东南亚的主产和爱吃香料圈,中东、近东的喜食香料圈,太平洋北部和印度洋北部的喜食椰子圈等
工业革 命以后 ①阶段:现代农牧业阶段。 ②表现:工业革命的成果广泛而普遍地应用于农牧业。其具体内涵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各种农药、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 人类的食物结构渐渐趋同。主食粮食渐渐都以稻米、麦粉为主,还有粟米、玉米、甘薯、马铃薯、木薯等,差别在于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二、中国食物生产发展演变的阶段及特征
1.原始食物发展时期
(1)时期:约1万年前至新石器时代。
(2)特点:在这一阶段,人类由于劳动工具的限制,获取动物性食物的能力要大大低于获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类主要依靠猎取野生动植物为生,食物的种类极少,结构也十分单一。
2.传统食物发展时期
(1)时期:从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9世纪。
(2)特点:初期阶段,仍以获取天然食物为主,基本没有食品加工产品。中期阶段,长江以南地区的食物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术渐趋成熟。中后期阶段,食物生产的区间和空间增大,向西南、西北、东北等周边地区移民开发,向内陆地区的丘陵、山地、草地扩展,并引进了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等高产作物,使食物种类丰富。这一时期食物生产区域也逐步形成。
3.现代食物发展时期
(1)时期:从20世纪开始至今。
(2)特点
①食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粮食总产与单产成倍增长,畜牧生产率提高,主要食物生产数量增长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②食品工业体系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由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酿造、饮料等组成的食品工业生产分类体系。
③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即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工具和能源,大大提高了食物生产效率。
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经济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将科学技术渗透到食物生产的各个领域,显著提高了食物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
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
一、核心素养
(一)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1.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2.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古代社会中各王朝的基本物质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满足本身所需之外的粮食,出现私有制和贫富分化,促使人类生产关系变化,人类向阶级社会迈进,进而国家出现。
(二)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
1.中心的多元性
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包括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还有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
2.生产的多样性
地区 作物 畜禽
西亚 小麦、大麦、黑麦、豆类 山羊、绵羊、牛等
中国 水稻、粟、大豆等 猪、鸡
中南 美洲 玉米、马铃薯、 甘薯、番茄、南瓜等 骆马、羊驼、火鸡
非洲 小麦、大米、高粱 毛驴
印度 稻、绿豆、甘蔗、黄麻、芋、芝麻 -
(三)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特点及影响因素
1.传播特点
(1)丰富性:种类繁多,包括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禽畜类等。
(2)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欧洲殖民者发挥了主导作用。
(3)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4)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5)渐进性:美洲物种传入亚欧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认识逐步深刻,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
(6)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依然进行。
2.影响因素: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人们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
(四)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
(2)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
(3)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亚洲在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产作物,令粮食充足,刺激了亚洲人口增长。
(4)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且成为商标。
2.消极影响
(1)欧洲人带来了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导致大量的文化流失。
(2)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
(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特征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降低劳动者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
4.农业服务社会化。形成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5.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发展农业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6.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既有利于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发展后劲大为增强。
7.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现代化的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8.农业劳动者现代化。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技能,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9.农民生活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六)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1.粮食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也是其他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
2.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求粮食的营养结构必须合理,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维持身体健康的权利。
3.粮食质量安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人民群众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会更高,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所承担的经济发展责任将更加巨大。
4.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只有做到食品安全,人民的幸福生活才会有保证,才能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模拟练习
1.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以下关于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隋唐时期已形成两种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C.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相当普及
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答案:B
解析:秦汉到隋唐时期,我国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得利于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从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始,玉米和番薯的种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
2.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从采集和渔业发展为农耕经济,这说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生产方式的进步,不能体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哥伦布大交换”也被称为“大交流”,是指哥伦布在航行至美洲以后,一个包括动物、植物、文化、人群、传染性疾病和思想等方面在美洲、非洲及欧亚半球之间的广泛交流。下列所示现象属于“哥伦布大交换”的是( )
A.美洲的烟草和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
B.欧洲的先进生产方式随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C.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
D.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美洲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往来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有美洲的物产流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现象,也有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人口流入美洲的现象,B项正确;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就已经与欧洲国家进行了贸易往来,故中国的香料开始出现在欧洲市场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A项;古代欧亚的丝绸之路也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语言、宗教、文化,故西方的语言文字、宗教开始传播过海到中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都是欧洲的城市,它们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不是“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提及:“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番茄的详细记载。这段记载可用来说明此时( )
A.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
C.我国可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 D.中国与美洲开始了直接往来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等地可用作食材的大量物种传播到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食物种类,C项正确;“交流速度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无从体现,排除AB项;明清时期的物种交流是通过西方国家间接实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发表于2009年,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
A.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B.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
C.需要开放贸易市场 D.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目前面临的粮食安全威胁,认识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际合作的信息,排除B项;也没有涉及需要开放贸易市场,排除C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材料只是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牧业,便造就了现代农牧业。它包括:普遍使用科学育种,水利、机井机器、动力、化肥,以及各种农药、除草剂、塑料地膜大棚、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等。由此可见,现代农业( )
A.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 B.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C.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 D.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答案:A
解析:从育种、灌溉、施肥、农药到动力使用、土壤改良、农副产品加工等,农牧业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说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含量是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现代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排除B项;“完全”以市场的发展为导向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分析现代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