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知道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的影响。
3.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4.从解放战争的结果中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目标
国民党为扩充军队,抓青壮男丁扩充兵源。套在壮丁们脖子上的铁链,预示着国民政府的死期将至。
1947年中国农村人口与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所占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地主富农 10% 70%~80%
贫、雇、中农 90% 20%~30%
存在问题:中国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土地制度不合理
认识:要为农民解决土地问题,适时调整土地政策,重视农民的利益。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在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然而当时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如何?毛泽东认识到什么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措施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1)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最大特点:耕者有其田
解放区群众在登记、丈量土地
土地改革各地斗地主
农民分到牲畜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4.土地的所有制:地主私有制转变为农民私有制
5.土地改革的性质:一场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7.影响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启示: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情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启导精思:中共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毛泽东《解放战争
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自卫反击战)
战略反攻
1947.6——1948.9
(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三大战役)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重
点
南京
武汉
③部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②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④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①时间:1947年夏
“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插入他们的心脏” -----毛泽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⑤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黄泛区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攻
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
作用: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结果:歼灭国军200多万,主力退守北平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在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刘伯承也说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优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的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解放区军民一家亲
人民解放军同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民党军队主力收缩示意图
沈阳
北平
徐州
东北地区
(辽沈战役)
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长江以北
主力决战
时机成熟!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决战的条件: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2、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1948.9-1949.12)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锦州
徐州
北平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等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北平和平解放:1949;傅作义
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黑山
营口
辽宁
吉林
辽 北
安
东
热 河
河 北
关门打狗
围锦打援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军:
国民党:
300
万人
290
万人
林彪
罗荣桓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罗荣桓(右)刘亚楼(左)等在作战前线
辽沈战役(1948.9.12--1948.11.2)
4.战略决战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山 东
河南
安 徽
华东
歼敌人数最多55万人
中间突破,肢解敌人(猛虎掏心)
淮海战役总前委,右起:
谭震林、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4.战略决战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淮海战役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山 东
河南
安 徽
淮海
战役
(1948.11-1949.1)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华东
灭黄百韬 部
灭黄维 部
灭杜聿明 部
战术:猛虎掏心(徐州为中心)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北平
天津
张家口
新保安
瓮中捉鳖
傅作义
华北
东北解放军
为什么要用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可不记!)
①和平解放北平,是人民的呼声。
②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并保护文物、古迹。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作战上策。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指挥员:聂荣臻 罗荣桓 林彪
5.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47万余人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55万余人
歼灭和改
编敌人数
52万余人
合共150多万人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6.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3、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4、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
1、工作重心转移: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2、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3、两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河北西柏坡
相关史事
时间
地点
内容
西柏坡会议
渡江战役
南京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我不愿看到一个分裂的中国!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国共划江而治,好不好…
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时间:
结果:
渡江战役
意义:
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被定格的日历
南京解放的意义: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1927—1949)
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蒋家王朝覆灭,结束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
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利,败退台湾;
……
注意: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
两岸历史——“三分两回”
综合探究
史料实证
启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党的正确领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3.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辽沈战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①时间:1947年
淮海战役
时间:1949年4月
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平津战役
课堂小结
1.背景:
2.概况:
②法令:《中国土地法大纲》
③土改总路线:
4.意义: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跃进大别山
①时间:1947年6月
②领导:刘伯承、邓小平
③军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④影响: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2.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2.有人在1948年3月提出:“土地斗争与军事斗争,成为中共当前政治斗争的两个主要源泉……前者保障后者的成果,后者扩大前者的范围,而真正决定最后胜负的还在于前者不在于后者。”以上材料认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A. 解放区土地改革赢得民心 B. 解放军官兵英勇作战
C. 人民不满腐败的国民政府 D. 解放军装备优于对手
A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A. 发生背景 B. 胜利原因 C. 发展历程 D. 历史意义
B
随堂演练
4.从“和平、民主、团结”到“武装自卫”, 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党的这些口号将中国人民凝聚成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中国革命能够胜利的主要因素是 ( )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C.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 国民政府自身腐朽没落
C
3.“本军……顾念两城数百万人民之生命财产、数千年之文化古迹……提出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两项办法。”结合相关历史,你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出以上公函是在(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