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一、 课内基础练习(18分)(每小题3分,共6小题,18分)
【答案】D
(A选项中“寥(liáo)阔”应写为“寥廓”,“湓浦(bú)口”应写为“湓浦(pú)口”。B选项中“慰籍(jiè)”应写作“慰藉”,狼居胥(xù)应拼作“狼居胥(xū)”。C选项中“跬(guǐ)步”应拼作“跬(kuǐ)步”,“ 荫(yīn)敝”应写作“荫蔽”。)
【答案】B
(A选项中“万里”:远离故乡。C选项中“苦”:副词,很、极。 D选项中“因”:依据)
【答案】A
( 虎鼓瑟兮鸾回车。n-v 弹奏 座中泣下谁最多。v-n眼泪 云青青兮欲雨。n -v下雨 下饮黄泉。n -状 向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adj - v使……快 羽扇纶巾。n-v持着羽扇 古来万事东流水 n -状 向东 )
【答案】C
(A.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容貌/色彩;B.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晚年/一百年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不用)
【答案】C
(A.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通“裂”;B.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画:通“划”;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6. 【答案】C
(C选项中,“元嘉,宋文帝的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
二、现代文阅读(64分)
(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7.【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查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项,“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错,表述过于绝对,文中是“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要死抠字眼。A项,“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范围错误。不是所有复查的村落,都具有这几种价值。B项,整句表述理解错误。数据仅是调查样本的统计结果,而非这整片区域的具体情况,且“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推断没有根据。D项,“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预见过于绝对化。
9.【答案】①传统村落开发套路化,粗鄙化,单一化严重,对情感和文化价值重视不够。②传统村落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被年轻人抛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注意根据材料四中的重点句子“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概括答题要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10.【答案】C
【解析】A项开篇写莲花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B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是,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D项奶奶遇难固然跟船走得慢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父亲”的私心,使得奶奶无颜面对乡亲,拒绝上船。
11.【答案】①奶奶是一位慈祥而严厉的母亲。(她总是慈祥地望着干活的父亲,但孩子犯了错误,却决不宽容。)②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虽然面临危险,但儿子不用行动改正错误,就坚决不让步。)③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洪水来时,她一家家叫醒村民;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④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概括准确,酌情给分)
12.【答案】①莲花开在屋顶违反常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构思方面)②“开在屋顶的莲花”是比喻端坐在屋顶上的奶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一画面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美化了人物,概括了主题;(人物和主题方面)③屋顶是小说高潮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牺牲的地方,以此为题提示了小说的线索。(情节方面)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3分)
13.【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时,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拷治”的宾语为“之”,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询”是询问的意思,宾语为“囚”,不应该断开,排除A、D项。“曰”的内容是“我按察使也”,“曰”后面应该停顿,排除A项。句意为:周新曾穿便服巡行所辖地区,触犯了一个县令。县令想拷打处治他,听说按察使者将到,便把他关进监狱。周新在狱中询问各个囚犯,查到县令贪污的情况。他告诉管监狱的官吏说:“我是按察使。”县令震惊谢罪,周新弹劾罢免了他。故选B。
14.【答案】A
【解析】A项,“主要传授法家经典”错误,应为“儒家”。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故选A。
15.【答案】B
【解析】B项,“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理解有误。结合文本内容“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分析可知,不是由“皇帝”,而是由“北京行部”处理。故选B。
16.【答案】(1)他于是秘密地命令(手下)到处买布,看有与印文相合的即逮捕审问,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2)嘉兴贼倪弘三劫掠邻近州县,纠集的同伙有几千人,多次打败官军。
(3)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的标准),用火烤使木材弯曲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也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解析】(1)“密”,秘密;“市”,购买;“视”,看;“鞫”,审问;“之”,代词,指人;“尽”,全部。
(2)“旁”,邻近;“党”,同伙;“累”,多次;“败”,打败。
(3)“中”,符合,合乎; “輮”(用火烤)使……弯曲 ;“曲”,曲度;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7.【答案】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前者写的是诗人写自己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详细,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么浩大。是视听结合,渲染出诗人深刻的爱国之情,手法巧妙)
18.【答案】思想情感:相同,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分)
手法:不同,陆诗运用了细节描写(或肖像描写);辛词则运用了典故。(2分)
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也有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9.(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六)语言应用(本题共3个小题,8分)
20.【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掌握近义词语的能力。第一组,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境中人们由“月背影像图”产生了对月球上具体情形的想象,应选“联想”。第二组,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出。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前者制约后者。语境中说“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因而“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无法进行。这里应选“制约”。第三组,亢奋不已:极度兴奋,不能自控。兴奋不已:非常高兴,兴奋得不能自控。语境中,中国航天取得进展,公众和网友感到兴奋。此处应选“兴奋不已”。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指月球探测数据不断传来,应选“源源不断”。故选D。
21.【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中补写的部分在语境中是因果关系的结果的部分。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人们”,应使用主动态。A、B两项省略了主语,而采用了被动态表达,与语境表达不连贯,故排除。D项,“观察月球”应是“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人们”语言累赘,说法不妥,目前地球之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类,排除D项。故选C。
22.【答案】】①“开幕”改为“举行”;
②删去“各位”或“们”;
③“看到”改为“欣赏到”;
④“牛刀小试”改为“登台表演”;
⑤“一孔之见”改为“宝贵意见”。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将于2022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中“开幕”使用不当,“开幕”指一件事、一种情况的开始,不可能在一个时间段中“开幕”,应该是“举行”;“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中“各位”与“们”重复,可留其一;“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中“看到”和后面“精彩”等内容不和谐,对于精彩的内容一般使用“欣赏”;“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中“牛刀小试”使用不当,“牛刀小试”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与情境不合,可以改为“登台表演”;“希望各位……提出一孔之见”中“一孔之见”使用不当,“一孔之见”指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是谦辞,用于自己,此处谦敬不当,可以改为“宝贵意见”。
四、写作(60分)
23.
【解析】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我们便要从材料的寓意出发,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观点。本次作文要围绕材料主体内容,即“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这句话的含义来写作。同时,材料内容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写作时又不能停留在材料故事本身,而应联系现实,揭示其现实意义。
2.典型任务的限制。“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限制为议论文”,给出了本次写作的方向,写作时要发表议论,谈对材料中类似社会现象的看法,均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次写作时要抓住关键信息“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围绕“大橘子大且酸”“小橘子小且甜”与“得到后的感受”的关系展开。材料所给文字是肯定的判断,揭示了“遗憾”与“美满”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行文时必须肯定二者的重要性,突出材料主旨。
解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正确解读材料中的寓意。这个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围绕“大橘子大且酸”“小橘子小且甜”与“得到后的感受”的关系展开。材料所给文字是肯定的判断,揭示了“遗憾”与“美满”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范文
【遗憾,也是一种美】
拿到大橘子的人嫌橘子酸,拿到甜橘子的人嫌橘子小。酸、小相对于大、甜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橘子理论”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应该学会满足,同时也折射出了另一种价值观:遗憾其实也是一种美。
人生犹如长河奔流,或湍急,或舒缓,时而风和日丽,时而雷电交加,总会激起无数的波纹。朋友的离别,家庭的不和,学习的困惑,工作的失误以及许许多多希望之灯的熄灭,我们都会有怅然若失的遗憾。但就是在这些事与愿违的遗憾里隐伏着许多生命的契机,诱发你的灵魂,启迪你的心智,激励你的追求。
诗人顾城曾经说过:“黑夜我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啊!遗憾就恰似夜幕里蕴藏着光明,阵痛中将诞生新的生命。在遗憾里,我们不是可以尽情地去领略和体味人生之旅的曲径幽深和风云难测吗
生活里没有遗憾,会变得单调乏味;人生没有遗憾后的觉醒,便没有希望,没有对未来鲜花般的憧憬,不是吗 登山而未见日出,你感到遗憾,但云雾缭绕,烟雨缠绵,山峦秀峰,似娇羞的莲花时隐时现,你又会涌出一种别样的情绪,别样的感触,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诗的境界,你又会神思飞越,独领宇宙的空灵洒脱,不是吗
我们遗憾维纳斯的断臂,但在这遗憾里,我们一任想象的彩蝶尽情地飞舞,而心灵深处则生长出无数美丽的遐思;我们遗憾鲜花的凋谢零落,但在这遗憾里,我们加倍地吮吸花的芬芳,更加珍视春天的温馨美丽;我们遗憾人生的短促和人世间的离愁思绪,但我们更加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呼唤爱情,珍重友谊,使人生丰富多彩,便更有千种风情……
生活之树常绿,希望之灯不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它们构成社会、人生、自然最壮美的华章,而遗憾是生活中的一副清醒剂,是希望的一块孕育地,是出征时的一种鞭策。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会进步,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我们遗憾煤油灯气味太浓,于是有了电灯;我们遗憾自行车太慢,于是有了各种机动车;我们遗憾报纸传播的信息有限、太慢,于是有了网络;我们遗憾……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正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人生的不懈追求,翘首渴望;正因为有了遗憾,我们的民族才会自强不息,奋进不止;也正是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转基因产品,说不定哪一天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橘子都是又大又甜的呢!
遗憾,也是一种美!
【面朝阳光,春暖花开】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橘子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的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庆幸它是大的。
是啊!上帝常常在不经意间开了你一个玩笑,也许,他累了,所以世界上多了那么多不完美和缺陷,他给了你大橘子,那却是酸的,他给了你甜橘子,那却是小的。于是,世界上有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快乐,有人悲伤......
但我始终认为,上帝是公平的。藏在阳光下,背靠阳光,你看到的将是一片阴影,面向阳光,你看到的将是一片光明。不变的是阳光,但是你的改变,却收获了不同人生。
李白,曾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踌躇满志,也曾苦心抑志写《清平调》以取悦贵妃圣主,曾在堂堂王宫之上让高力士拖靴磨墨,也曾在玄幻梦境之中,任思绪飞扬天姥。可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黑暗的官场不容傲骨天成的他,然而他在酸楚中却仍活得很“甜”,寄情千山万水之间,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纵使才华无处伸展,却仍书写了半个盛唐。
司马迁,他的人生是酸的,一句好心的劝告却反而受到宫刑。但是他并没有让自己一直酸下去,仅凭着一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写着别人的事迹,却让自己的事迹彪炳史册,名字流传千年。
我想,他们生活在酸楚的社会中,他们改变不了,但是,他们应该是甜的,因为他们改变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活着而活着。李白也好,司马迁也好,他们都靠着阳光,带来了历史的光明。
是的,上帝是公平的,他在给人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所以天空一直是光明的,人生就是有酸也有甜。但是只要你从酸中体会出甜的味道来,那么成功永远是属于你!也许你感伤花在最美丽的时候凋谢,也许你曾遗憾自己空有美丽的躯壳而无才学,但是只要从今天开始,面朝阳光,你就会收获甜甜的味道!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数:150
课内基础练习(18分)(每小题3分,共6小题,18分)
1.下列选项中字词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寥(liáo)阔 槁(gǎo)暴 湓浦(bú)口 忸怩(ní)
霓(ní)虹 慰籍(jiè) 狼居胥(xù) 訇(hōng)然
潦(liáo)倒 佛(bì)狸祠 跬(guǐ)步 荫(yīn)敝
红绡(xiāo) 虾(há)蟆陵 纶(guān)巾 包扎(zā)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表因果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很远的地方
B.故垒西边。故:旧的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C.圣人无常师。常:固定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苦:痛苦
D.青,取之于蓝。于:从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
3.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并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虎鼓瑟兮鸾回车。 座中泣下谁最多。 云青青兮欲雨。 下饮黄泉。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羽扇纶巾。 古来万事东流水
A. ///
B. ///
C. //
D. //
4..下列各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暮去朝来颜色故。
B. 百年多病独登台。
C.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5.下列各项之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B.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黍离:本指一行行的黍子,在诗经王风中曾有一篇名为《黍离》感慨国家兴亡的诗歌,对后世影响颇深,故“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哀痛。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号醉吟先生,是中唐时期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王”之称。
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辞赋之祖”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现代文阅读(64分)
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2009年至2010年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传统村落。
(选摘自《光明成》,2012年01月5日)
材料三:
“这是拍摄的意外之喜,台湾东南50海里外有个孤岛叫兰屿,是台湾原住民达悟人世居之地。他们到现在采取的都是自己造舟、潜水捕鱼的生活方式。有个渔民说,‘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这句话出自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渔民之口,但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之中的人,有谁能做到?这对宣扬利益最大化的商业世界来说,就是个悖论。但它恰恰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得更好的最优解。这是几乎所有古村落的共性,驯鹿村村民,见到十头野生驯鹿,猎五头放走五头,母鹿全放走;冬天烧火取暖,只捡枯叶、断木,从来不砍新鲜的树;野外碰到熊,如果熊不发起攻击绝对不开枪。先民留下来的哲学,无论何时都不该被忘记。”
(选摘自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导演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釆访稿)
材料四:
“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粗鄙化严重。”冯骥才说,“据我所知,一些村落腾笼换鸟,将当地村民迁走,交给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大搞农家乐和民宿,编造伪民间故事吸引游人。”
“如果我们的村落这么发展下去,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认定下来的这几千个宝贵的传统村落就会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变成‘千村一面’。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问题。”冯骐才说。
他同时强调,乡村不是不能搞旅游,恰恰相反,特别好的村落还需要旅游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它、热爱它。但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只为了旅游一个价值,抛掉甚至牺牲其他重要的情感和文化价值。”
前不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去山西大米村拍摄资料照片,这个村子建于北魏时期,历史悠久。工作结束时,这位工作人员拍了一张与全村村民的合影。令人心酸的是,全体村民只有16个人,还多是老人和妇女。
(选摘自新华网,2017年12月19日)
7.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社会的基层是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来自于此。
B.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住在村落,只能靠种地生存,不会其他技能。
C.种地是中国传统社会乡下人普通的谋生办法,泥土的珍贵他们最懂。
D.种地人搬不动地土,庄稼行动不得,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乡下人不愿离开泥土。
8.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组复查的村落兼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价值。
B.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每天消亡1.6个,但其他地区保留完好。
C.“我们吃得饱就好,我们要让海洋也能休息”,达悟人的哲学很符合生命最优解。
D.可以预见,台湾兰屿因落后于现代文明,其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将被解构,直至消亡。
9.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困境。(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0-12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详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往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10.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11..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2.小说以“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周新,南海人。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鞫之,尽获诸盗。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史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①如新言。嘉兴赋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汊。贼陆走,追蹑之桃源,絷以献。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 ”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选自《明史》,有删减)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B.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C.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D.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传授法家经典。
B.畿,古代称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亦称京畿、畿辅、畿辇。
C.微服,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
D.锦衣卫,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其首领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新铁面无私,耿直敢言。他对许多事都进行弹劾,贵戚们很怕他,称他为“冷面寒铁”,京师中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常被吓得逃跑躲藏。
B.周新善理政务,并爱护百姓。他巡按北京时,发现一些犯人因等待批文时间太长而瘐死于狱中,于是请求改由皇帝或巡按官员进行处理,以免滞留。
C.周新观察细致,善于断案。他发现一个身上挂着个小木印的死人。周新察看木印,知道死者是个布商,最后把盗贼全部抓获了。
D.周新执法严明,不惧权责。一个到浙江办事的千户收受贿赂,作威作福,周新要惩治他,却被他溜走。不久周新上京,途中碰到这个千户,便把他逮捕归案。
16.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鞫之,尽获诸盗。(5分)
译文:
(2)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5分)
译文: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4分)
译文: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7-18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8.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表现其怎样的心情?(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情于景,不仅描写了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无限感伤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
(3)(《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______ __,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将天姥山和五岳和赤城对比后用____ ____,__ ______两句进一步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六)语言文字运用(8分)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儿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________。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________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________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________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22.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其中四处并作修改。(4分)
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将于2022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组委会向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诚挚邀请。
届时,您将会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一展诗词诵读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对“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的后续举办提出一孔之见。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④________改为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文体限制为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