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表现手法--侧面描写 专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各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风:在风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2.如果把这两首诗看成两幅“采莲图”,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姑娘,但两首诗对采莲姑娘的描写不尽相同,试结合作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王诗自始至终不让采莲姑娘在活动的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青青荷丛之中,以荷叶和芙蓉烘托出姑娘的美丽动人;白诗则描写了采莲姑娘的情态和动作,生动逼真。
答案:
王诗使用侧面烘托手法,白诗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来写采莲姑娘。王诗写女子的裙子与荷叶一色,荷花开在女子的脸旁,分不清哪是采莲姑娘,哪是荷花,使采莲姑娘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表现出采莲姑娘的美丽动人,同时也使全诗别具一种令人遐思的优美意境。白诗则直接描写女子的表情动作,使一个欲语还止,含羞带笑的女子如在眼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①。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②。树不着唐昌宫里玩③。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④。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释】①辟寒钿∶魏明帝时,有人献嗽金鸟,鸟不怕寒,常吐金屑如粟,宫人争以鸟所吐金为钗铒,称之为“辟寒金”。②唐明皇曾带杨贵妃在沉香亭上看牡丹花。③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每当花开时观者甚众。④“铅华”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写洛神的句子“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蛾眉”句引用了唐代张祜写虢国夫人的诗句“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3分)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个“透”字传递出春色忽然转浓,百花吐艳的信息,而梅花“香早暗偷传”,写出了梅花开于早春的特色。
B.诗歌描绘了梅的紫檀色的枝干,以及它金黄色的须蕊,这些外貌的描写突出了梅花高贵的品质。
C.“更朝朝”三句反用陈后主的诗句“琼树朝朝新”之意,诗人认为琼树虽华贵,却比不上梅花。
D.虽然眼前的梅花像洛神和虢国夫人一样都具有天然的美,但并不为更多的人欣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
15.梅花是历代文人喜爱歌咏的对象。这首词是怎么歌咏梅花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3分) D (“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错,诗人说“堪怜”意指“值得怜爱”,而不是“令人怜悯”)
15.(6分)
①直接描写。“香早暗偷传”写梅之味,“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写梅之色、形。②侧面烘托。用“深院落”的环境侧面烘托梅花的“斗清妍”。③运用比喻。以传说中的美好事物来比喻梅花的形象。④用典。引用洛神和虢国夫人等典故来强化梅花的美好。⑤运用衬托。用牡丹、玉蕊、琼枝等意象衬托梅花的美。(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
夜雪 张实居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坐似枯禅.忽惊夜半寒侵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试简析之。
答:两首诗写雪时都重点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张诗的后两句分别从人的感觉、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雪。白诗四句分别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雪(4分)
张诗从“寒侵骨”的感觉“流水无声”的听觉和“山皓然”视觉角度侧面写雪。白诗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评分标准: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四、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4分
山雨 宋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 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2分
2、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此诗前两句描写了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抒发惊异之情作铺垫。 2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雨前、雨后之景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在抒情手法上翁诗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山雨奇景的惊异之情,何诗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诗人雨前心旷神怡、雨中喜雨、雨后“奇”雨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 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 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 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 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 ②轮台: 庭州万县. 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直接描写,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 即飞雪” 的壮美;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则是间接描写, 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 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六、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①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①承露,汉武帝求仙,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承云表之露的故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韦诗落墨两句在词句的结构上进行了倒装,应理解为“闺中新妆妇莫妒,陌上傅粉郎须惭”。
B.后两句着眼于描写夜景,月光轻泻,清风微拂,入门只闻到了弥漫一庭的白牡丹的芬芳气息。
C.唐诗咏紫、红牡丹者甚多,裴诗专为白牡丹遭受冷遇而发,赞颂了它冰清玉洁的形色和风姿。
D.裴诗写紫牡丹是为了正面烘托白牡丹月下盛开后,竟是“无人起就”,清冷寂寞,默默无闻。
(2)这两首诗都写了白牡丹的光彩照人,请分析作者在突出此特点时运用的手法有何不同。
【答案】(1)D.“正面烘托”错,应为对比。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2)韦诗用“新妆妇”、“傅粉郎”等词语,比喻白牡丹的洁白,第三句明写明月,暗衬白牡丹,让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诗不正面描写白牡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色、香,很巧妙的利用了虚写的手法。裴诗最后两句“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盛开的白牡丹比作玉盘,用冷露、月来衬托其高洁,这株漂亮的白牡丹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无人欣赏,唯有识人垂爱,与前面写权贵争赏紫牡丹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诗人对他备受大家冷落的不平。这里以花喻人,暗示自己如白牡丹般的遭遇,传达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受重用的苦闷之情。根据注释②,这里还运用了典故,以此来写出白牡丹的美丽。
答案:
(1)D
(2)韦诗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用“新妆妇”的妒忌侧面写出白牡丹的光艳照人,用“傅粉郎”的惭愧写白牡丹的洁白。裴诗运用了比喻手法,以“玉杯”作喻,再现白花盛绽之状;又运用典故,用汉武帝造金铜仙人捧“露盘以承云表之露”的典故,写出白牡丹月下沾满晶莹露珠的光彩。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注) ,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1)诗歌的前后两联分别紧扣________、________词来写的。
(2)全诗主要运用何种手法来塑造陆鸿渐的形象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寻;不遇
(2)间接描写或侧面烘托。①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前四句用“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等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用诗人“欲去”又“问”来衬托,生动地写出寻人不遇的失落心情,侧面写出陆鸿渐的性格、情趣。③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暾:太阳升起。②至人:指释迦摩尼。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④交柯:枝叶交叉。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⑥间言:非议。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萧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阅读题
17、⑴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 (5分)
18、⑵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 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7: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5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3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18: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3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 挥 ,如听万壑松。
客 洗流 ,余响 霜钟。
不觉碧 暮,秋云暗 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 :借 “ 流 ”典故。③霜钟:《 海经 中 经》载,丰 有九钟,霜降 鸣。
3、挥 :指弹琴。
4、流 :相传春秋时钟 期能听出伯 琴中的曲意,时 是志在 ,时 是志在流 ,伯 乃许为知 。见《列 ·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 流 ”的曲意,为之 洗。
5、霜钟:指钟声,《 海经》:丰 “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注:“霜降则钟鸣,故 知也。” 霜钟:余 与钟声交流,兼喻 知 者之 。
(1)这 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弹奏技巧和琴声, 是把重点放在描写 , 从__ 表现 乐的 妙。
(2)颈联两处使 典故,伯 与钟 期的故事点明 已也是通晓 律之 ,“霜钟”的传说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 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 。
(3) 李 这 诗写听琴,运 了 这 典故。该诗表现 乐的 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 是从 。
(4)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 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 诗歌表现了诗 怎样的思想情感。
(5)诗的第 联中“ 挥 ”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 暮,秋云暗 重”的理解。
【答案】:
⑴(4分)听者(或;作者 )的惑受上;(2分) 侧(2分)
⑵(2分)作者具有济苍 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 的知 (意思对即可)
(3)俞伯 和钟 期 侧 重点描写听者的惑受
(4)诗 具有济苍 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 的知 ;诗 在结尾以“碧 暮”、“秋云暗” 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 也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愁情。
(5)“ 挥 ”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 乐效果。
(6)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 描写了琴声的魅 。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写景,“日色昏”写部队在傍晚太阳落山时出征,渲染场面。
B.“红旗半卷出辕门”这一句写战士们接到战报后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C.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D.战争的进展速度很快,有点出人意,但思考之下,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16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前线的战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A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理解错误,结合诗歌语境,“日色昏”是接在“大漠风尘”之后的,并不是指夜色,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16、侧面烘托,诗歌先通过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大漠风尘日色昏”写出了大漠风尘的环境,烘托暗示了前线的军事形势,诗歌还通过描写未与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以及大军出征时迅速凌厉的声势,烘托暗示唐军的士气和威力,部队还在半路获得捷报,烘托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桂丹有什么关系 (4分)
(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3分,“豪贵争赏”1分,“侧而描与”1分,“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1分。)写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质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1分,答“铺垫”即可)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冷的对照显出白牡丹皎洁的形象。(2分,“对照”1分,答出白牡丹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2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杜甫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韦候韦候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请公放笔为直干。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如何从侧面表现韦偃画松技艺的高超?
答案:①将韦偃放在天下范围,并和毕宏比较,突出其画松技艺高超;②借助满堂观者的赞叹侧面表现其画松技艺高超;③最后以诗人拿出名贵绢缎急切等待韦偃作画侧面体现其画松技艺高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弯弓”与“插羽”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5.谈谈作者如何表现将士们的英雄形象和献身精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4.B项,分析不当。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战役迅捷有力。
15.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6分)
答: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树声、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3分) 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3分)(从修辞的角度答出比喻或夸张,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本诗通过描绘大雨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突然而至的大雨的欣喜之情。(3分)也反映了作者对金击败蒙古军的喜悦之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