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才能复兴,而“梦回唐朝”的复古并不可取。
B.中国近代改良者在理论上明白不能复制外来文明,在实践中却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
C.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要靠文明的自我创新而不是复现,所以新兴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D.复兴后的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引领其他文明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首段提出文章中心观点,再对传承、创新和引领展开论述。
B.文章采用例证法,以近代改良者的事例证明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中华文明才会复兴。
C.第五段论证了现今的主导文明已不益于人类发展而中华文明将会优越和高级的观点。
D.文章针对性强,既有对现实中的复古和全盘西化的批判,也有对文明复兴的展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作为中华文明复兴具体实践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合作完全符合此要义。
B.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创新过程,包含着对中西方文明的扬弃,这与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C.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这一点罗素已经预见到,但他担心中华民族会征服异族是没有道理的。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博大的格局和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和人类的进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编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棠棣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来》)
4.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6.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有怎样的文化价值。(6分)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7-9题(15分)
蜜蜂圆舞曲
范小青
一只离群的蜜蜂飞到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看了它一眼,说:“你不说话,就以为我不知道要起风了 ”客人惊奇地看着老乔。乔世凤说:“他就是这样,他和蜜蜂说话,我们听不懂,它们听得懂。”乔世凤为她的男人骄傲,从她的口气里能听出来。客人连连点头,“果真是这样的,我们在外面就听说老乔的蜜不一般。蜜蜂听老乔的话,酿的蜜肯定是不一般的。”
这个客人带着十斤蜜跟着风一起走了。经历了返程时湖上的惊涛骇浪之后,惊魂未定的客人对船家说要在湖上建桥,采购老乔的蜜。
桥竟然就真的建起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船家失业了,老乔发达了。
一只蜜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停下来,也不吭声,老乔有一点异样的感觉,他回头看了它一眼,顿时变了脸色,你是谁?蜜蜂仍然不说话。
老乔知道,有人进岛了,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个养蜂人。
没那么容易的,岛上有些人家也曾经养蜂,可他们屡试屡败,他们不会像老乔那样和蜜蜂说话,他们不知道蜜蜂在想什么,最后他们都放弃了养蜂的想法。
老乔见到那个进岛的养蜂人,他在村东头面湖的空地搭了自己的窝,老乔用眼角的光一扫,知道他有二十箱蜂。
养蜂人是个老头,北方人,他告诉老乔,他叫朱小连,让老乔叫他小连。老乔如果愿意,也可以叫他小连。老乔笑了笑,说:“你比我年纪大,我叫你老朱吧。”
朱小连早就听说笠帽岛上遍地奇花异草,从前他就来过,可是半路上被大风大浪打回去。我还以为我和这个岛没有缘分呢,朱小连想,哪里想到竟然有桥了。
桥,真是个好东西。但有时候也不见得。
朱小连的蜂体格强壮,采蜜本领大,再加上朱小连的采蜜成本又低,他的蜜价就低一点。别人来买蜜,总是冲着老乔来的,但他们看到朱小连的蜜便宜,却还是跑到朱小连那里买蜜。
一只蜜蜂停在老乔的肩膀上,老乔甩了一下肩膀说:“你不用跟我套近乎。”老乔听见了蜜蜂的嘲笑。老乔竟然真的错了,连自家的蜂都认不出来了。老乔从来没有出过错,自从朱小连来了之后,老乔就开始出错,老乔心里有什么东西被搅乱了,乔世凤也越来越沉不住气了,她只知道跟老乔煽风说,他要是不走,我们怎么办?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他是谁,我是谁
但是,朱小连的蜂在一个很深的山坞里找到了南山蜜梅,而且赶在蜜梅凋谢之前酿出了传说中的梅蜜。一个客人打走了朱小连所有的梅蜜,他还在岛外到处告诉别人,朱小连让南山蜜梅的蜜从传说来到了现实。
乔世凤带回来一群蜂,悄悄地让它们停在桌子上,慌慌张张跟老乔说:“蜂来了,天气也预报了,要变天了,要大变天。”老乔看了看那些赌着气的蜂,又看了看天,老乔跟它们说:“你们以为不出声,就能骗得了我 ”
乔世凤赌咒发誓说:“要来暴风雨了,大的暴风雨,老乔你三天之内无论如何不能放蜂。”
“你什么意思 ”老乔问乔世凤,“明明好天气,你说要变天,你想干什么 ”老乔去看乔世凤的眼睛,乔世凤避开了,老乔看不见她的眼睛,他忽然就感觉到一阵心慌,跟着心就掉下去了,掉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找不到了。
老乔是会看天的,天不会变,根本就没有暴风雨,但是老乔竟然听了乔世凤的话,他没有放蜂。我只关一天。老乔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肯定只关一天,这么好的天气,不放蜂采花粉,罪过的。
可是,接连两天,老乔为什么仍然找不到乔世凤的眼睛
乔世凤的眼睛正在山坞里,她眼睛里长满了死去的蜜蜂。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它们的肚子胀得像一面面小鼓朝天翻着。乔世凤笑了,笑着笑着,忽然间,她哭了,嚎啕大哭。她的哭声震荡着整个山坞,整个小岛。
这时候老乔的蜂正在蜂箱里探讨,这么好的天气,老乔怎么会叫我们歇着呢?后来乔世凤的哭声就震荡过来了,它们在片刻间就听懂了乔世凤的哭声,它们震惊了,它们在蜂箱里暴动,它们轰开了箱盖,像子弹一样射了出去。
朱小连空着身体走了。
他没有坐车从桥上走,来的时候他是从桥上来的,他走的时候,不想再过桥,那是他的伤心桥。朱小连找到了船家,他要坐船走。
有了桥以后,船家就没活干了。可是后来船家又有活干了。没有桥的时候,大家想桥,有了桥,又有人不要走桥,要坐船。现在的船费比从前贵了,比过桥费还贵。但是人家还是要坐船,要不然他们挣了很多钱,怎么花得掉呢
湖面上风平浪静,船家总是在跟朱小连说话,他总是在隐隐约约地告诉他什么,他说朱小连的蜂不是胀死的。船家说:“如果用南山蜜梅的蜜拌上农药,蜜蜂就闻不出药味了。”朱小连仍然没有听明白。他只是在想,他还要养二十箱蜂,他还要到岛上来,老乔说的不错,岛上遍地奇花异草,是养蜂的好地方。老乔是个好人,他的女人也是个好人。
一只蜂飞到了老乔家的饭桌上,老乔不看它,它喊了老乔几声,老乔仍然不回头。蜂生气了,上来蜇老乔。老乔曾经跟它们说不要蜇人,因为你蜇了人,你就会死。但是现在老乔的蜂蜇人了,而且蜇的是老乔。
这只蜂蜇老乔的时候,他的几十万只蜂,正在村子里疯狂地蜇人。老乔跌跌撞撞跑来了,“你们别蜇了,你们会死的。”老乔的蜂正在一只一只地死去,小小的身子直落落轻飘飘地往下掉,像洒落了一地的花粉。
老乔朝着满天遍野疯狂的蜂哀求道:“求求你们了,别蜇了,我答应你们,我们马上就走!”
老乔打点了行装,收起蜂箱,他没有过桥,却去找了船家。船到了岸,船家看到老乔往北走了。船家以为老乔走错了,往南走,才有蜜源,但是老乔却往北去了。老乔从来都是正确的,但这一次,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这时候,老乔正在想,朱小连,他为什么要别人叫他小连,我从来没有叫过他小连。
附记:当一只工蜂发现一处丰富的蜜源时,它就在蜂箱里跳舞,以这种方式向其他蜜蜂通报它的发现。
舞姿不同,通报的内容就不同。如果蜜源就在附近,它就跳圆舞。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通过“客人”形象的设置,引出了养蜂人老乔的形象特点,又自然引出了“桥”,推动情节发展。
B.朱小连的蜜蜂全死了之后,乔世凤“笑着笑着”又“嚎啕大哭”,这一处细节刻画是乔世凤复杂心情的体现。
C.朱小连坐船离开时,船家的话已经揭示了谜底,但他“仍然没有听明白”,可见他内心的单纯善良。
D.结尾处“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错误”一词意味着老乔在人性的深渊中无法找到救赎之路。
8.蜜蜂在表现小说的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和附记部分简要分析。(6分)
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3小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著名节,好学明经。为郡吏,三举孝廉,以王国人不得宿卫补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胜曰:“窃见国家征医巫,常为驾,征贤者宜驾。”上曰:“大夫乘私车来耶?”胜曰:“唯唯。”有诏为驾。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先是,常又为胜道高陵有子杀母者,胜白之,尚书问:“谁受?”对曰:“受夏侯常。”尚书使胜问常,常连恨胜,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制曰“贬秩一等。”胜谢罪,乞骸骨。(节选自《汉书·两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B.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C.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D.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文中指通晓经术;古时又指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B.茂才,和秀才同义,汉以后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右扶风,政区名,汉时将京郊地区划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部分,称为“三辅”。
D.乞骸骨,旧指古代官吏死后,其子女请求将父亲的骸骨葬于家乡,也称“乞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胜敢于直言。他担任谏大夫时,多次上书痛陈国事堪忧,希望哀帝节俭,甚至不惜违逆哀帝旨意,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
B.龚胜是非分明。他认为丞相王嘉本性邪恶,所荐者多贪婪残暴,但举荐梁相等人,没有大错,拒绝附合左将军公孙禄等人之议。
C.龚胜重视礼制。他提醒哀帝尊重贤才,征召贤德之人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他坚持是否恢复汉惠帝、汉景帝庙应当遵循礼制行事。
D.龚胜亦非完人。他好学明经有节操,但为官不善于处理繁冗政务;因未作调查就奏报哀帝高陵子杀母事件,受到夏侯常的算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
(2)胜穷,无以对尚书,即自劾奏与常争言,洿辱朝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9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注]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玉瀣(xie):美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头二句写自己所居住的环境优美而纯净,远离世俗,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B.“苍烟落照”四字写景,景中寓情,烘托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落照”两字虽然没有表示颜色,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能引起读者的多种联想。
C.“黄庭”是道经的名称,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说明作者过着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并对这种生活非常满意。
D.下阕写作者歌咏自得,任凭终老田园。表面上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其实蕴含一种抑郁不平之气,形成了全词苍凉悲壮的风格。
15.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6分)
(三)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刘邦在与群臣谈论夺取天下的原因时,他认为自己在“_______,_______”方面不如张良。
(2)《管仲列传》中表明百姓只有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项羽在《垓下歌》中表现自己的英雄形象和感慨时运不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表达(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好看了”已经成为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的共识。究其原因,在市场需求和自身使命的___________下,创作者开始俯下身子,更加注意挖掘题材内涵。主旋律题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由____________的元素变为作品的灵魂。它带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深邃命题,裹挟着现实主义的磅礴力量,扭转了其近年来过于娱乐化的倾向。
多年来,影视作品对如何消弭宏大主题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经过不断尝试,创作者终于发现了一条平衡态度与温度的可行之路,那就是不仅要讲“好故事”,① 。要讲的“好故事”,就是以小见大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好故事”,以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小切口,呈现的是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既能代表一群人的一个时代,又闪耀着__________的人性微光。② “讲好”故事更为复杂。完全以纪实影像呈现固然不失为良策,但都采用这种方式未免略显单调。而好的艺术形式则将细节从历史中唤醒,将英雄人物还原成_________、可见可感的鲜活生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感染 画龙点睛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B.感召 锦上添花 无与伦比 活灵活现
C.感染 画龙点睛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D.感召 锦上添花 独一无二 有血有肉
18.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过分严肃,失却观众缘;过度煽情,对主题来说又会喧宾夺主”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写得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尽管写得多么长,愈来愈没有分量。
B.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继而下起鹅毛般大雪来。
C.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D.如果一篇文章,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称之为没有灵魂的文章。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我回到祖国,回到我最熟识热爱的首都,我眼花缭乱了!几年不见,她已不再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是精神抖擞,________了。
这些年来在我梦中涌现过多少次的圣地,尤其是“五四”纪念地的天安门,那黯旧的门楼,荒凉的广场,曾是万千天真纯洁的爱国青年,横遭反动统治阶级血腥迫害的处所,如今是金碧交辉,明光四射,成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团结一致争取和平的象征,成了春秋节庆佳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检阅壮大的人民队伍的地方了。此外如雕栏玉砌的故宫,庄严矗立的天坛,玲珑高举的白塔……这些数百年来,万千劳动人民血汗的智慧的创造,终于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手里,在人民自己的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之下,也都________了!
这一片新兴的朝气,不但笼罩着北京雄伟美丽的建筑,也笼罩着北京忽然加多的________的劳动人民。他们在这新的美丽的城市里,辛勤地劳动着,快乐地游赏着,热情地学习着。在这些劳动人民中间,还夹杂着更加多的新中国的儿童。电车上、公园里,街头卷尾,花花簇簇,戴着红领巾的,背着书包的,还有在父母怀抱中的……一阵阵清朗活泼的笑声,叫出了新中国的希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21.文中画线处两个省略号的用法一致,请指出其用法及表达效果。(5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与“自知”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人说,“知人”很重要,我们要学会认识人心,辨别人品;有人说“自知”很重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客观看待自己;还有人说“自知”比“知人”更重要,只有“自知”,才能更好地“知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B 6.答案(示例):①重构现代田园理想,留住乡愁。②激励“中间人”传承民俗文化,找回田园心性。③创设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生成全新乡贤文化形态。
7.D 8.①从老乔“听得懂蜜蜂”到“认错了自家蜜蜂”再到“被蜜蜂蛰”的变化中,勾勒出了人类渐渐走向贪婪、狰狞的人性深渊的过程,也表现出恶有恶报的主题。②“老乔的蜂正一只只地死去”,蜜蜂的悲壮行为,是对人类的警醒。③以蜜蜂跳圆舞来互助的行为,为人类走出精神困境指引道路。 9.①“老乔没有过桥,却坐了船”“老乔往错误的方向去了”,表现老乔人性的复苏,他放弃功利,回归本心。“朱小连让别人叫他小连”也表现小连内心的单纯。②结尾又回到“(朱小连)让别人叫自己小连”这个初始情节上,情节呈现出一种周而复始的形式,结构首尾圆合。③结尾没有充分交代老乔到哪里去等信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
10.B 11.D 12.A 13.(1)(龚胜入京由人)导引谒见(哀帝时),(向哀帝)推荐了龚舍以及亢父县的宁寿、济阴郡的侯嘉,(哀帝)下诏令全部征召入朝。
(2)龚胜进退艰难(或译为“处境窘迫”),没有办法向尚书交待,便上书自己弹劾自己说和夏侯常争吵,有辱朝廷尊严。
参考译文:
龚胜字君宾,是楚国人,年轻时因有节操而著名,爱好学习,通晓经义。(龚胜)担任郡吏,三次被举为孝廉,但是因为是封国人,不能担任宫中宿卫。后来被州里以茂才的名分举荐,担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举荐龚胜,汉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经听闻他的名声,于是征召龚胜为谏大夫。(龚胜入京由人)导引谒见(哀帝时),(向哀帝)推荐了龚舍以及亢父县的宁寿、济阴郡的侯嘉,(哀帝)下诏令全部征召入朝。龚胜说:“我私下看见国家征召医生和巫师时,常常为他们准备车乘,征召贤德之人也应当为他们准备车马。”哀帝问:“你是乘自家的车来的吗?”龚胜说:“是的。”于是,哀帝下令为被征召者准备车马,前往迎接。龚胜身居谏官之职后,多次上书请求进见皇帝,陈述百姓贫困,盗贼繁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当以节俭宽松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迁为丞相司直,又调任光禄大夫,代理右扶风职务。过了几个月,哀帝了解到他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又恢复他原先的职务,任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而违逆了哀帝的旨意。过了一年多,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向皇帝检举、弹劾王嘉,说他“说话随便,迷惑国人,欺蒙皇上,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弹劾的奏章发下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司隶鲍宣、光禄大夫孔光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触犯了迷惑国人、大逆不道之法。惟独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举荐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其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罪过都在王嘉,他犯了迷惑国人、大逆不道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举荐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晩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早朝,又开始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说:“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合适,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同意尚书劾奏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你走开!”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行事。”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可以)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道:“你走开!是时势变了。”在此之前,夏侯常曾对龚胜说高陵这个地方有一个人把他的母亲杀了。龚胜将此事禀告于皇上,尚书问:“你是听谁说的?”龚胜答道:“听夏侯常说的”尚书又让他再去向夏侯常询问详情,夏侯常因接连被龚胜在议政时斥责,心中十分恼恨龚胜,于是回答说:“我是听官府中的杂役随便说的,让你不要往外说。不了解事件的详情,随便奏闻于上是要获罪的。”龚胜进退艰难,没有办法向尚书交待,便上书自己弹劾自己,说和夏侯常争吵,有辱朝廷尊严。皇帝下令说:“降级一等。”龚胜谢罪并请求辞职还乡。
14.C 15.这两句诗表面是说原来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它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实则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16.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17.D 18.A 19.①更要“讲好”故事;②相比讲“好故事”。
20.①容光焕发(神采飞扬) ②焕然一新(面目一新)
③熙熙攘攘 21.文中两处省略都属于列举省略,说明这是普遍现象。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雕栏玉砌的故宫,庄严矗立的天坛,玲珑高举的白塔……这些数百年来”,省略号表示的是所列举的名胜建筑物还有很多。
“电车上、公园里,街头卷尾,花花簇簇,戴着红领巾的,背着书包的,还有在父母怀抱中的……” 省略号表示的是所列举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新中国的儿童的样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两处省略都表明这些新中国的气象很普遍。
22.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