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2分)(2022七下·宁明期末)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据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下列不能反映当时状况的说法是( )
A.苏湖熟,天下足
B.人间数十里,贾户数十家
C.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D.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2.(2分)(2022七下·邛崃期末)表中耕地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说明( )
表 1661~1766年耕地面积表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A.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B.玉米、甘薯作物得到推广
C.政权一直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D.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2分)(2022七下·定远期末)据史书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及系抛荒,后如已耕熟,不许原主复问。”这表明清朝统治前期( )
A.推行垦荒政策 B.免除赋税徭役
C.重视水利兴修 D.发展商品贸易
4.(2分)(2022七下·浑南期末)清朝前期,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镇,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这反映了当时( )
A.水路交通发达 B.农业不断发展
C.城镇商业繁荣 D.人口增长迅速
5.(2分)(2022七下·榆树期末)明清时期,形成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团体,除徽商以外,还有( )
A.浙商 B.晋商 C.鲁商 D.粤商
6.(2分)(2022七下·定远期末)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间阎(泛指门户、人家)日千,鳞次栉比”。吴江县盛泽镇在清朝前期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清朝时湖北的汉口镇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7.(2分)(2022七下·宁明期末)“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
A.宋元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明清时期
8.(2分)(2022七下·武鸣期末)清代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完整地展现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全卷共有各色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各种客货船只4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 )
A.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B.苏州文化生活丰富
C.苏州商品经济繁荣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9.(2分)(2022七下·海南期末)康熙时期,开始期望农民不再“狃于种地”,开展畜牧等他种经营;继之以雍正,土地增垦、“竭力耕耘”之外,提倡“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之畜”,展宽农业经营方向;完成于乾隆,“不独以农事为先务,而兼修园圃、虞衡、薮牧之政”。这些措施( )
A.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B.强化了对耕地的依赖
C.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10.(2分)(2022七下·榆树期末)清朝初期,面对明朝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 )
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B.发展工业
C.鼓励商业发展 D.促进人口增长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1.(15分)(2022七下·禹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康熙、雍正、轮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材料二:餐饮浪费现象,触目 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
(1)(5分)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因素。
(2)(5分)请再举-例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例子。
(3)(5分)面对当前的全球粮食危机,从自我做起,你有何行动?
12.(15分)(2021七下·蜀山期末)2021年“十四五”规划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清代康乾时期农业高度发展。政府大力鼓励垦荒,此时全国新地面积上升到10亿亩以上。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此外,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5分)阅读图片,回答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的生产工具名称分别是什么?
(2)(5分)根据材料二,简析清代前期农业高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5分)“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依据材料,请你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3.(20分)微商是明清时代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商帮。他们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代以徽商为代表的客帮商人,他们以巨大的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谋取高额利润。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大致用于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等的费用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左右。其中多数人回乡购地,也有落户经商之地,息商归田。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
——摘自电视纪录片《徽州》解说词
(1)(5分)材料一反映出徽商的主要经营活动有哪些?
(2)(5分)结合材料二,说明阻碍徽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3)(5分)结合材料三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
(4)(5分)微商和晋商的兴盛与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方面,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手工业方面,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等。商业方面,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苏湖熟,天下足”出现在两宋时期。
A项苏湖熟,天下足不能反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符合题意;
BCD三项能反映清朝前期当时状况,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朝前期中国经济的状况。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中国经济的状况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表格及所学知识可知,表中耕地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说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ABC三项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及系抛荒,后如已耕熟,不许原主复问",这表明清朝统治前期推行垦荒政策,A符合题意;
免除赋税徭役与题干无关,排除B;
重视水利兴修与题干无关,排除C;
发展商品贸易与题干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题干反映了当时清朝前期商业的发达,城镇商业繁荣。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商业的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5.【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清时期,形成了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性商人团体,除徽商以外,还有晋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浙商,不符合题意;
C.鲁商,不符合题意;
D.粤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其中吴江县盛泽镇、汉口镇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B符合题意;
题干不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AC不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属于商业,不一定是对外贸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代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选项排除得出答案。
7.【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ABC三项宋元、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没有出现这一现象,不符合题意;
D项明清时期可能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中“客货船只”、“商号招牌”反映的是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农村集市贸易兴起与材料“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不符,应排除;
B、D两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是常考点,在复习中应注意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特点以及影响等知识点的掌握。
9.【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开展畜牧等他种经营”、“山泽园圃之利,鸡豚狗彘之畜”、“不独以农事为先务,面兼修园圃、虞衡、数牧之政“可知,康雍乾时期主张开展多种农业经营,比如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园林业、畜牧业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的举措不会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排除A项;
发展园林业.畜牧业等措施减轻了对耕地的依赖,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而且康雍乾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朝初期,面对明朝末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 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发展工业,不符合题意;
C.鼓励商业发展,不符合题意;
D.促进人口增长,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答案】(1)统治者的重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曲辕犁;筒车;翻车
(3)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根据“ 顺治、康熙、雍正、轮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可知 清朝前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因素是统治者的重视;根据“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知改进种植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清代得到大面积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知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2)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发明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都是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例子。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故答案为:
(1) 统治者的重视;改进种植技术;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 曲辕犁;筒车;翻车
(3) 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2.【答案】(1)曲辕犁、筒车、秧马
(2)政府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垦荒;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作物品种;人口增加。
(3)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名称”,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图三是秧马。;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政府大力鼓励垦荒”得出:政府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垦荒;由材料信息“人们还创造了复种套种、多熟轮作等新作方法”得出:改进耕作技术;由材料信息“农作物品种方面最具革命性意义的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推广,这成为人口飞速增长的重要条件”得出:推广新作物品种、人口增加等;
(3)“建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故答案为:(1) 曲辕犁、筒车、秧马
(2) 政府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垦荒;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作物品种;人口增加。
(3) 国家重视,政策支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图片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图片,要注意识记;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回答,注意答案就在材料中,紧贴材料信息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3)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1)从事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经营金融行业;支配手工业生产。
(2)徽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进一步扩大;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徽商发展。
(3)经验: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勒劳致富;注意与政府的关系。
(4)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 经济。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并介入生产领域,支配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还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谋取高额利润。 ”可以得出徽商的主要经营活动有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经营典当等金融行业。
(2)依据材料二“用于贿赂官府关卡、广结致界要人、宴请送礼等的费用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不低于40%.其中多数人回乡购地,也有落户经商之地,息商归田”可以得出阻碍徽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小农经济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左儒右贾”、“讲究商业道徳,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微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我们从微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的经验有:重视教育,讲究诚信,吃苦耐劳,勤奋等。
(4)本小问的启示,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启示是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点评】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晋商兴起的原因;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的变化;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帮出现的原因、影响商帮发展的因素、启示以及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等知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