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种群和群落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随机分布、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B.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2.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个体大,有巨型田螺之称。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成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对当地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若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下列有关我国野外福寿螺的分析,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B.福寿螺进入野外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S”型
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
D.出生率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也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随着观鲸旅游的风靡,观鲸船的数量大幅增加,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了鲸鱼休息和育幼。研究表明与没有船经过的情形相比,有观鲸船经过的时候,抹香鲸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1/3,照料幼崽的时间少了4/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1-c-n-j-y
A.观鲸船向抹香鲸传递的物理信息会影响其生命活动
B.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能量摄入,对幼崽存活造成不利影响
C.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影响其种群数量
D.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种群数量增长由“J”形变为“S”形
4.某学习小组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昆虫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虫不育,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杀灭害虫效果更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
B.电离辐射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方法称为人工诱变
C.若a组第7代起换用其他杀虫剂处理,则7~14代数量变化与曲线b相似
D.a组数量逐渐回升,是抗性个体在定向选择中得以存活并继续繁殖的结果
5.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
B. 该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C. 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D. 该种群的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达到最大, K值处于a和b之间
6.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它是种群个体在各种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曲线,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情况。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Ⅰ型,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就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Ⅱ型,表示种群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例如水螅和一些鸟类;Ⅲ型,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如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某种群的数量
B.如果Ⅰ型是养牛场的牛群,它属于稳定性,其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大致相当
C.椿象以果树的嫩芽为食,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孵化出小蜂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平腹小蜂的大量孵化将导致椿象的存活曲线更接近Ⅲ型21·世纪*教育网
D.黑猩猩和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Ⅰ型和Ⅱ型曲线,说明二者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
7.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B.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K值,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8.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下列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对应不合理的是( )
A.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取样
B.两名同学对同一培养瓶中酵母菌计数时结果差异较大——将培养液摇匀后再计数
C.两名同学对同一计数室中酵母菌计数时得到结果不同——规范对于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的方法
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下降——设置重复实验进行多次统计
9.如图为广东省某河流岸堤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淹没区到季节性洪泛区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区别季节性洪泛区与偶然洪泛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C.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
D.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偶然洪泛区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10.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譬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不同食物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的是( )
A.杜鹃在林冠层栖息,画眉在林下层生活
B.高海拔地区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
C.草原上的兔子总是选择在狐狸出现少的区域活动
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
11.盐沼是处于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区,规则或不规则地被海洋潮汐淹没,常形成红树林—滨海盐沼生态交错带,是具有较高草本或低灌木植被覆盖度的一种湿地生态系统。该湿地生态系统常具有较高的光合固定能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下列关于盐沼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盐藻群落中的种群密度越大,丰富度越高
B.盐沼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所有动植物全部个体的天然群聚
C.同一地点不同水深群落类型的差异只与光照强度的不同有关
D.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海水、促淤护岸及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
12.《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奇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务类泽”:通过施肥和灌溉,农作物吸收无机盐和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
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利于根系吸收矿质离子,但会抑制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3.已知榕小蜂是榕树唯一的传粉民虫,每种榕树都有专一的传粉榕小蜂。榕树的隐头花序是传粉榕小蜂抚育后代的唯一场所。传粉榕小蜂将产卵器通过榕树的花柱插入雌花的子房,榕小蜂的卵在雌花的子房内发育成长。只有产卵器长度比花柱长的情况下,榕小蜂的产卵器才能到达子房,进而成功产卵。在雌雄异株的榕树中,雌树的雌花全部产生种子,不养育榕小蜂,而雄树的瘿花(特化雌花,不能结果)全部养育榕小蜂,不产生种子。在雌雄同株的榕树中,榕小蜂和种子在同一个隐头花序内发育。与雌雄异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相比,雌雄同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具有更长的产卵器。结合上述信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与雌雄异株榕树的雄树相比,雌雄同株榕树具有更长的花柱
C.雌雄异株榕树的雌花功能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二者雌花花柱长短不同
D.雌雄同株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生存关系促使榕小蜂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更长的产卵器
14.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生态系统稳态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部条件变化情况下,能保持内部稳定的状态。下列有关生态位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会出现重叠的现象
B.生态系统超负荷运转稳态不会失调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可能导致物种生态位的变化
15.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D.不同种类的林莺直接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1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黄莺聚集在树干上,后又成群飞起,体现了群落集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B.春天日照时间变长,燕子求偶、筑巢,体现了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调查某“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D.“马蹄”踩到之处杂草的分布和种类不同于周边,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7.如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2 为该鱼塘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1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_____,所示序号过程中以CO2,形式传递的是_____,分解者是_____ 21*cnjy*com
(2)由图2可知,流经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d表示的能量_____。
(3)图2中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 (填“>”“=”或“<”)
(4)若该鱼塘对某类鱼的环境容纳量为10000尾,则该鱼塘中这种鱼的最适数量为_____尾。
(5)该人工鱼塘水生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与_____等非生物因素有关(至少答出2点)。
18.镉(Cd)是水体中具毒性的重金属,某些沉水植物能修复被Cd等重金属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为筛选适合修复淡水水域Cd污染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C溶液处理某湖泊中4种沉水植物并检测其对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图1、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地形起伏和土壤盐量等因素的影响,湖泊近岸区分布有不同的植物,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采用样方法调查近岸区某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目的是__________。该湖泊中,黑藻、狐尾藻、金鱼藻和菹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2)根据图1结果分析4种沉水植物中,不适合生长在较高Cd浓度的水环境中的是__________。科研人员选择狐尾藻来治理水镉污染,结合图1、图2分析,其依据是__________。
(3)水体中的Cd会通过__________的富集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调查水生植物体内的Cd浓度时,每个浓度组的植物需要多次采样,目的是__________。
(4)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湖泊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答出1点)。21cnjy.com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B、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越强,B错误;
C、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抽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
D、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使用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被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D正确。www.21-cn-jy.com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福寿螺活动能力弱,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福寿螺进入野外成为外来入侵生物的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B错误;
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C正确;
D、出生率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高于死亡率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A、观鲸船向抹香鲸传递的引擎噪音属于物理信息,会影响其生命活动,A正确;
B、抹香鲸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1/3,照料幼患的时间少了4/5,故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能量摄入,对幼崽存活造成不利影响,B正确;
C、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的栖息地遭受破坏,活动范围减少,影响其种群数量,C正确;
D、观鲸活动之前,抹香鲸种群数量增长并非“J”形,D错误。
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由题图可知,用电离辐射的方法比用杀虫剂灭虫效果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A正确;电离辐射可以提高突变的频率,该处理方法称为人工诱变,B正确;若对a组第7代起改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预计群体7~14代数量变化曲线不会与图中曲线b相似,因为总有抗该杀虫剂的昆虫存在,C错误;a组用杀虫剂处理1代后,个体数量逐渐回升,是因为具抗药性的个体在定向的自然选择中得到保存并继续繁殖,使得抗药性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多,D正确。2·1·c·n·j·y
5.答案:B
解析:A、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A正确;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B错误;
C、由于草原中的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
D.据图可知,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的数量能达到最大值a,但该数值不能维持,故不是K值,该种群的K值应在a与b之间的某个数值(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故选B. .
6.答案:B
解析:A、存活曲线能反映每一个种群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因此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某种群的数量,A正确;www-2-1-cnjy-com
B、I型(凸型)表示绝大多数个体都能话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该曲线不能反映种群中的年龄结构,因此说明其是稳定型,B错误;【来源:21cnj*y.co*m】
C、椿象以果树的嫩芽为食,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孵化出小蜂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平腹小蜂的大量孵化将导致椿象的卵大量死亡,即幼龄期存活率很低,存活曲线更接近Ⅲ型,C正确;
D、I型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Ⅱ型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黑猩猩和水螅在不同年龄段的存活率不同,说明二者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D正确。
故选B。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可以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被捕食者(食物)减少,使捕食者减少,被捕食者由于天敌的减少数量又开始增加,反之,被捕食者(食物)增加,使捕食者增加,进而又会使被捕食者减少,A正确;流行性疾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非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故不会由于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增强对种群数量的作用效果,C正确;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8.答案:D
解析:A、若计数室中的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取样,A正确;B、若对同一培养瓶中酵母菌计数时结果差异较大,可能是取样的部位不同(试管顶部和底部),可将培养液摇匀后,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再计数,B正确;C、若对同一计数室中酵母菌计数时得到的结果不同,可能是对于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产生了误差,可统一对于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计数,C正确;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涉及自身前后对照,D错误。故选:D。
9.答案:D
解析:A、从淹没区到季节性洪泛区,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确; C、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 D、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偶然洪泛区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错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杜鹃在林冠层栖息,画眉在林下层生活,二者是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A错误;B、高海拔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二者是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B错误;C、狐狸鱼兔子是捕食关系,二者不是竞争关系,为躲避狐狸,兔子选择与狐狸不同区域活动,这不属于同域共存,C正确;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二者是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D错误。故选:C。
11.答案:D
解析: A、盐沼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动植物及微生物所有个体的天然群聚,A错误;
B、同一地点不同水深群落类型的差异与光照强度、温度等的不同有关,B错误;
C、不同水深到陆地区域分布的植被类型有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常具有较高的光合固定能力和较缓慢的有机质降解速率,对净化海水、促淤护岸及缓解全球变暖有重要影响,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A、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因此适当施肥和灌溉能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有利于农作物生长,A正确; B、杂草和农作物形成竞争关系,通过农田除草的措施,能使农作物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从而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 C、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结合水转化成自由水,故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C正确; D、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既促进了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又能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错误。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由分析可知,榕树和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10互利共生关系,A正确; B、由题意可知,“雌雄同株榕树的传粉榕小蜂具有更长的产卵器,只有产卵器长度比花柱长的情况下,榕小蜂的产卵器才能到达子房”,说明雌雄同株榕树的花柱更长,B正确C、在雌雄异株的榕树中,雌树的雌花全部产生种子,不养育榕小蜂,推测可能是花柱较短,榕小蜂不能成功产卵,C正确; D、雌雄同株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生存关系促使榕小蜂进化产生更长的产卵器,D错误。21·cn·jy·com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错误;
B、机体或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稳态会失调,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错误;
D、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有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空间,使处于竞争劣势的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这种竞争通常发生在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过程中,D正确。
故选D。21*cnjy*com
15.答案:C
解析:A、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属于第二或者第三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或者次级消费者,A错误; B、四种林莺觅食部位在下图中并不相同,因此在云杉林中处于不同的生态位,B错误; C、栗颊林莺主要捕食树顶新生针叶区与嫩芽区,黄腰白喉林莺主要捕食无地衣区及有地衣覆盖的较低树干与中层枝条区,两者几乎没有共同食物区,竞争强度较弱,C正确。
D、不同种类的林莺直接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D错误;故选:C。
16.答案:A
解析:黄莺成群飞起的现象,体现了种群集群分布的空间特征,A项错误;春天日照时间变长,引起燕子求偶、筑巢,体现了光照等物理信息对种群繁衍的影响,B项正确;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但花费时间和精力越多,C项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项正确。
17.答案:(1)细胞呼吸
①②④
丁
(2)a+e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3)<
(4)5000
(5)光照(光的穿透性、光质、光照强度)、温度和氧气
解析:(1)图1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其中甲是大气中的CO2,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过程【版权所有:21教育】
①表示细胞呼吸,②主要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1以CO2形式传递的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所以对应图中的①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②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由图2结合人工鱼塘的生产方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饵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e,故为a+e;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3)由于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入有第二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即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同化得到的能量小于c,因此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100%)。
(4)若该鱼塘对某类鱼的环境容纳量K=10000尾,则该鱼塘中这种鱼的最适数量为K/2=5000尾,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5)该人工鱼塘水生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与光照(光的穿透性、光质、光照强度)、温度和氧气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18.答案:(1)水平;保证调查结论可靠;竞争
(2)金鱼藻;狐尾藻对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强
(3)食物链;减少实验误差(或增加实验的准确性)
(4)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植物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的盐碱度等。
(2)由题图1可知,金鱼藻的半数抑制浓度最低。根据题图中注释可知,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所以,金鱼藻不适合生活在较高浓度的Cd水环境中。题图1中4种沉水植物对Cd耐受性强度排序为狐尾藻>黑藻>菹草>金鱼藻;题图2中在较高浓度的Cd溶液中,4种沉水植物对Cd富集能力排序为狐尾藻>黑藻>菹草>金鱼藻。综上所述,适合选择狐尾藻。
(3)生物富集的途径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所谓代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因此,后一个群落中的某些物种竞争能力强于上一个群落的物种,该湖泊经过治理后,环境得到改善,可以为下一个群落提供良好的环境,也是该湖泊群落演替的一个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