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3 *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杜甫 (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思乡
季羡林先生(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美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容智。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北大朗润园时,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吧。
初读课文,感知往事经历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浩渺
篝火
旖旎
澄 澈
瑞士
莱芒湖
无垠
巍峨
徘 徊
萌动
燕园
点缀
miǎo
gōu
méng
chéng
yǐ
ruì
lái
yín
é
yān
zhuì
qǐng
pái
万顷
huái
nǐ
chè
燕
yān (燕山)
yàn (燕子)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在书上做好批注。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小时候在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以及离开故乡后在各地望月的经历。
作者回忆这些往事时,内心可能产生了哪些感受?
示例:感到童年生活充满乐趣,令人留念;想念带给自己快乐童年的故乡;
感叹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更加思念故乡……
再读课文,感悟作者内心
再读课文,说说作者都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故乡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
燕园的月亮
童年经历
成年经历
故乡的月亮
圣洁、柔和
天上和水里的月亮相互衬托,很有趣味
梦中见月
喜爱故乡
外国的月亮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
作者喜欢那些月亮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喜欢
燕园的月亮
我现在年事已高,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对比
突出自己对故乡月亮的喜爱,表达自己对故乡月亮的眷恋之情。
外国的月亮再美,北京的月亮再好,我永远忘不掉故乡的小月亮。作者为什么称故乡的月亮为“小月亮”,读到这个称呼,你有怎样的感受?
相对于世界各地的月亮来说,故乡小苇坑看到的月亮当然是“小月亮”。
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在他的口中,故乡的月亮是那么的可爱,“小月亮”的称呼,凝聚的是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季羡林爷爷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季羡林爷爷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依然对自己的故乡念念不忘。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者为什么用《月是故乡明》做题目?
月亮是故乡的代表,之所以哪里的月亮都比不上故乡的月亮明亮,是因为作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在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故乡。
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点拨》中的“随堂练”。
课后作业
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并绘制成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