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8 21: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未展
(唐)钱诩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乙菩萨蛮
(宋)张镦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案。
1.以下最适合填入两篇作品标题方框中的一项是( )
A.丁香 B.杨柳 C.芭蕉 D.梧桐
2.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冷”点明时节,“绿蜡”比喻新颖,并给人以翠脂凝绿的联想。
B.甲诗“芳心”句使用比拟手法,将植物拟作一个含情羞怯的少女形象。
C.乙诗上片前两句写春日的风姿都集中在烟雨朦胧,而非所咏植物之上。
D.乙诗“无限凉”既指景致,也指心境,与后文“月明生夜寒”相呼应。
3.有人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也有人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并阐释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苏轼
原序:大雪,有怀朱康叔①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黄昏犹是雨纤纤。晓开帘,欲平檐。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注】①朱康叔使君:朱昌寿,在鄂州为太守,清正爱民。东坡贬居黄州,与之往来甚密,成为至交。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既写景亦抒情,作者先状写雨后雪景,再由景写到人,最后三句独白作结,以雪喻人,可谓寓意深远。
B.“江阔天低,无处认青帘”两句,描绘出江天相接、白茫茫一片的雪景,也暗示词人自己的处境,欲借酒浇愁而不得。
C.本词上阕虽没有一个雪字,通过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物主观感受的烘托,却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描绘得淋漓尽致。
D.词的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而自己却未能列席其间,因而词人内心十分孤苦,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聊以慰藉。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表达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D.诗人只希望自己的才能被发现有识之人发现,而不愿为此而追求仕途。
7.诗歌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长安主人壁
孟浩然
久废南山田,叨陪东阁贤。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
枕籍琴书满,褰帷远岫连。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
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久别田园,客居京城,题诗于墙壁以抒情思。
B.诗人本想献策君王跻身政坛,无奈怀才不遇,只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C.从“枕籍琴书满”一句可见诗人常以琴书为伴,抚琴治学,志趣高雅。
D.“秋风感长年”一句既是对秋风寒凉的感叹,更有对青春逝去的无奈。
9.本诗提及“鸣蝉”“促织”有何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北宋]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词人多方面多层次地描绘了—幅晴空与绿野相连、天光与澄江相接的美景,景象寥阔而寂静。
B.词人从船上望去,看到远处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人渐走渐近,原来是一位美人独自在芳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
C.“玉盘”一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用而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凸显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D.优美的乐声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高雅深沉。词人又用“谁省”一词,突出此时知音难觅的惆怅。
11.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词人并未一味模仿,而是另出新意。请简要赏析“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疏影·苔枝缀玉
姜夔
辛亥①之冬,余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苔枝缀玉③,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④,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⑤,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⑥。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①辛亥: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②石湖: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③缀玉:指梅花在枝头开放。④深宫旧事:《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⑤金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⑥玉龙哀曲:玉笛所奏《梅花落》。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中点明写作时令,交代了创作缘由。词人谱曲后,友人交由艺妓弹奏,曲调和谐委婉,与内容相得益彰。
B.本词开篇即写梅花姿色,为全词定下了幽清的基调;下片吐露思绪,多引典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
C.“昭君”句引汉元帝昭君出塞和番之典。生在江南的梅花如江南女子一般,受不了塞外风沙。
D.本词同诗人另一作品《扬州慢·淮左名都》一样,都是上片回忆从前之事(景),下片写眼前之事(景)。
13.本词的上阕不着一个“梅”字,却多处言梅,手法多样,请结合梅花形象加以分析。
14.下阕作者的情感伴随典故而变,请概括其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题西岩(其一)
刘汲
人爱名与利,我爱水与山。
人乐纷而竞,我乐静而闲。
所以西岩地,千古无人看。
虽看亦不爱,虽赏亦不欢。
欣然会予心,卜筑于其间。
有石极峭屼,有泉极清寒。
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
此乐为我设,信哉居之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作者一下笔,便开宗明义地宣告自己与一般世俗之人在人生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B.本诗前半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七八句体现作者对那些热衷名利而无从感受自然美的人充满鄙视。
C.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场中人的鄙弃、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最终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
D.全诗语言质朴简练,风格清纯淡雅,毫无雕琢之痕及矫揉之态,表达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好恶。
16.金代后期的文学家李纯甫曾为《西岩集》作序,认为其诗“简而有理”,即认为本诗语言意蕴丰富,请以尾句“乐”字为例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中都明府①兄
李 白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②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注]①中都,唐县名,属兖州;明府,县令。②连枝,这里指兄弟。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人,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
B.颔联叙事,写刚“东楼”兄弟聚会,却又要面临“南陌”分别。
C.颈联写景,一个“明”字,展现了渌水荡漾、秋日明媚的景象。
D.“取醉不辞留夜月”,诗人今夜将在明媚的月光下大醉一场。
18.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①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②无处觅,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①北宋诗人郭祥正曾登上金陵西南凤凰山上的凤凰台,创作了这首诗。②《陈书·张贵妃传》:南朝陈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居结绮、望仙,以复道交相往来。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本诗即是按李白原诗的韵和用韵次序写的一首和诗,其立意、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原诗存在关联。
B.首联侧重写实。昔日凤凰游的盛景已不在,唯剩一座空台面对汹涌澎湃、东流入海的浩浩长江,永恒的江山与衰歇的人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颔联侧重怀古。“青蛾”原指美人之眉,这里比喻美貌的女子,它与战争之后长江边上野草丛中的累累白骨形成了对照,令人触目惊心。
D.尾联“年年荒草向人愁”感慨之中兼具讽喻,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长安不见使人愁”虽都是登台抒发的愁情,但愁的内容并不相同。
20.“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被后人认为是诗歌中“写景说理”的典范,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平生百绕垂虹路
张元干①
平生百绕垂虹路。看万顷、翻云去。山澹夕晖帆影度。菱歌风断,袜罗尘散②,总是关情处。
少年陈迹今迟暮。走笔犹能醉时句。花底自成心暗许。旧家春事,觉来客恨,分付疏篷雨。
【注】①张元干(1091—1161):北宋至南宋人,出身仕宦,因坚持抗金受秦桧陷害,被捕入狱,出狱后流落苏州,本词写于词人重游苏州垂虹桥之时。②袜罗尘散: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描述洛神在水波上行走,罗袜溅起的水沫如同尘埃的美妙景致。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平生百绕”这一细节,暗示词人对此地熟悉,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表现了词人重游苏州、孤苦无依的落魄晚景。
C.上阕写景,高低错落,视听结合,有动有静,既有自然,又含人事,意蕴丰富。
D.“旧家”三句既直抒胸臆,又借景抒情,“疏篷雨”充分渲染了词人的客居之恨。
22.评论家分析张元干这首词中“菱歌风断,袜罗尘散”两句看似超越尘世,实则感怀身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突转,回归现实,写出仍需启程出发的沉郁。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24.诗的尾联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柘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富有哲理。
26.请简要赏析选诗最后四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①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释】①肇:初始。
27.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蟋蟀鸣床帷”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28.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高亢豪放 B.蕴藉深沉 C.清新雅丽 D.平实质朴
29.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咏怀”所寄寓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祐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乘船游赏西湖写起,确定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西湖周边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建筑大半是佛宫,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他觉得是虚度光阴。
D.颈联互文见义,亭台楼榭与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31.“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中的“忧”与“乐”体现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①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三年:公元1126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B.颔联上句也写到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下句紧承首联,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C.颈联中“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委婉说法;“更凭危”写出诗人面对国势危局时心中的无限感慨。
D.尾联选取“老木”“沧波”两个典型的意象,与诗人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形象互为映衬,含蓄蕴籍,意味深长。
33.陈与义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纪晓岚也评价陈与义的诗歌“真逼老杜”(《诗薮》外编卷五)。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诗歌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姑苏①怀古
许浑
宫馆余基②倚棹过,黍苗③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①姑苏,即姑苏山,春秋吴王阖闾于山上建台,人称姑苏台。此诗为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②宫馆余基:指姑苏台陈迹。③黍苗:语出《诗经·黍离》。④忠臣:指伍子胥。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台眺望,以叙事起,以情语接,“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黍苗”化用《诗经·黍离》的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人世沧桑的感慨。
C.颔联写姑苏台遗址景象,麋鹿争食新草的情景,暗含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D.颈联的“雨”“风”有象征意味,引入联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
35.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游
李商隐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①此诗为大和四年春作于郸(dān)州令狐楚幕,时诗人方十七八年华。②庾郎:东晋中期将领、书法家庾翼。《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明媚的春天出游,见到高桥之上骏马疾驰,白鸟高飞于长川之上。
B.烟轻柳新,春意萌发,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下含苞欲放,与诗人心境相契。
C.此诗为即事感怀之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不落俗套,自成一格。
D.庾翼年少有为,就连青草都要妒忌他的春袍,隐含作者怀才不遇的伤感。
37.诗词常借动作细节抒写人物心境,请简要分析诗句“摩挲七宝刀”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表现的不同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花明
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3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点题,“绿”“朱”二字分别描写枝条和花朵,色彩鲜艳,画面感强。
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下句以“妍”写水边花:诗人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由物及人,“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
D.本诗体物精细,意境闲淡,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绘景造境功力。
39.诗中是怎样表现夏花之“明”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怀
白居易
羲和①走驭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
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
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
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
[注]①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离骚》所载,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
4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趁”有抓紧、追赶的意思,日月轮转,时间飞逝,不允许人间的岁月多出一分一秒。
B.颔联承接首联,四季像闪电转瞬即逝,怎能让人不两鬓成霜,上下句内容相关,灵动紧凑。
C.颈联“荣销”对“枯去”,描绘自然更迭的规律;“壮尽”对“衰来”,道出人事变化的常态。
D.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争教”“无非”等语言浅近通俗,体现了白居易以文为诗的语言风格。
41.尾联有什么含义?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乙酉八月十一日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陈寅恪①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鬓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②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注释】①陈寅恪(1890—1969),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亦是杰出的诗人。②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于1937年8月日军进入北平后绝食而死,死前犹挂念前方战事。
4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乙酉”是干支纪年,与《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是同一纪年方式。
B.首联写诗人听闻日本乞降,有生之年能见证此刻,深感幸运,“方”字表现了诗人闻讯太晚的失落之感。
C.颔联两句分别化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妙用前人诗意,自然熨帖。
D.尾联直抒胸臆,既有对过往抗战岁月的伤感,也有对未来国家局势的担忧,喜中生悲,悲喜交集,感慨无限。
43.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与此诗第五句的“南迁”意义相同,下列诗句的情感属于“南渡”之悲的一项是(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B.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D.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参考答案:
1.C
2.C
3.示例一:我认为甲诗画线句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一缄书札藏何事”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未拆封的书札”,新颖别致;“会被东风暗拆看”句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示例二:认为乙词画线句更胜一筹。“文笺舒卷处”句把“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比喻为“铺开的文笺”,新颖奇特;且从“似索题诗句”中的“索”字来看,运用拟人的手法,灵动地展现了芭蕉得遇知音时风情万种的姿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
甲诗“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是说未展开的芭蕉像挺立的绿色蜡烛无焰无烟,蕉心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害怕料峭春寒。甲诗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创造了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形象。
乙词的上片集中刻画了芭蕉独特的风姿和品格,下片顺着“绿衣长”“满身凉”的拟人化的描写发展,逐渐从外形深入到心灵。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所以,两篇作品都写的是“芭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而非所咏植物之上”错。乙诗上片前两句从芭蕉跟别的花卉草木的对比中写出它同中有异的特点。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词人之所以特别欣赏芭蕉,却是由于它那独特的清逸绝俗风姿。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赏析诗句的能力。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心思。诗人巧设比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喻未拆封的书札。
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有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后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是说,那一片片开张伸展的硕大绿叶,就像是在我面前铺开的文笺,要请我在上面题写生动的诗句呢!词人观赏芭蕉风情万种,情为之动;芭蕉得遇知音,也动起感情来了。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上述内容进行选择作答即可。
4.D
5.①孤独寂寞。天寒地冻,诗人无人相伴,只能自“揩病目”“捻衰髯”以度寂寞时光。②思念挚友。想象友人宴饮嘉朋,手把梅花遥望自己,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③恪守人格、渴望归隐。诗人自比陶潜,并以雪自喻,表达坚守己志和对陶潜能辞官归隐的歆羡。④压抑苦闷。最后三句,以独白形式与友人推心置腹,吐露自己被贬黄州的压抑和苦闷。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下阕写有人正盛筵宾客”“因而词人……只能手持梅花遥忆陶潜”错误。使君留客宴饮只是词人的想象,未必是现实场景;“手把梅花”两句属于“对写”,不是作者“手持梅花遥忆陶潜”,而是想象友人正“手把梅花”,向东遥望着“我”。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孤坐冻吟谁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由写雪转入到写人,突出东坡“孤坐”之难,“谁伴我”之寂,“病目”之困,“衰髯”之态。只有边“揩”目,边“燃”须,边“吟”诗,才能度过这寂寞时光。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使君留客醉厌厌。水晶盐,为谁甜。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中,开头三句,化用了李白《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以沉醉、晶盐般的美味来联想朱守可能正盛筵宴客,然而东坡自己不在席上,甚为孤苦。第四、五句进一步运用想象,写朱守“手把梅花”一枝举起,“东望”着我这黄州的陶潜。也许你还在请我入宴。我“知使君之念我”。表达了诗人思念挚友的感情。
“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句说雪似故人,故人似雪,虽可爱,却又怕“有人嫌”。这几句以一个回环句,吐出了内心的压抑感和牢骚感,诗人与友人推心置腹,说自己品格似雪洁白,然而却遭人嫌;再结合上句的“东望忆陶潜”可知,诗人还以陶渊明自比,既表达了坚守己志和对陶潜能辞官归隐的歆羡,又传达出被贬黄州时的压抑和苦闷。
6.D
7.①用典,用“垂钓”“大雁”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取得功名的渴望。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不愿为此而追求仕途”分析不正确。颔联“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表明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
诗人使用典故,用“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8.B
9.①“蝉”“促织”点明时令,“忽”闻虫鸣,知时节交替,凸显时光流转之快,照应前文“久废南山田”。②“鸣蝉”作为悲秋意象,能够营造伤感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③“促织”有催织寒衣的寓意,引出下文,抒发思乡念亲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只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错。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秋,浩然开元十六年赴京师,十七年春科试落第,犹欲献赋求用,从“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无褐竟谁怜”可知,诗人渴盼能有人赏识自己,得到重用,并非想要归隐田园。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意思是,我来到这里赶考仿佛还是昨日,今天忽然就听到庭院中的蝉开始鸣叫。“鸣蝉”意味着春天已逝,夏天带来,表明了时光流转;“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意思是,促织的鸣叫声使感得寒意的女子一惊,原来已经到了秋天,习习秋风中,不但感到了寒意,更感叹年华的流逝。这里的“蝉”“促织”点明时令,“忽”闻虫鸣,知时节交替,凸显时光流转之快,照应前文“久废南山田”。
“蝉”一鸣叫,就意味着秋天不远了,这小小蝉儿在做最后的悲鸣;“鸣蝉”意象在诗歌中往往渲染悲秋的气氛,营造伤感的氛围,为后文感慨时光流逝之快,自己不能得到赏识的伤感情绪做铺垫。
“促织”一叫,说明时间已到深秋,家中的妻子或者母亲要为出门在外的人准备寒衣了。听到促织的叫声,对于离家在外不能回去的诗人来说,更倍增思乡怀亲的感情。诗歌借助这一意象抒发思乡念亲之情。
10.B
11.相同点:“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用到了以景结情的手法。都通过写江中的月亮突显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赞美之情。
不同点:“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人物没有直接出现,只是景物描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人物直接出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文内容、感悟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原来是一位美人独自在芳洲之上采香草,拾翠羽”理解错误,根据词文“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她们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意思是我还是尽情地听吧: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这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江空月静”和“江心秋月白”都是通过写江中的月亮突显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赞美之情。这是二者表达技巧的相同点。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两句只有景物没有,没有人直接出现。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有人在内。“悄无言”表明听众存在;“秋月白”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的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12.D
13.起句用比喻手法写出梅花之色,枝头之姿;“无言自倚修竹”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孤高的形象;最后借用典故,给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风致,突出其“幽独”的气质。
14.飞近蛾绿:对美好之事(宋朝强盛)的追念;安排金屋:想要留住美好事物(宋朝繁华)的愿望;玉龙哀曲: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哀叹,无可奈何(对南宋积贫积弱的感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都是上片回忆从前之事(景),下片写眼前之事(景)”理解错误。《疏影》上阙是眼前之景,不是回忆。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把梅花比喻成“玉”,写出了梅花的晶莹,“翠禽”暗用《龙城录》典故: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日暮于松林中遇一美人,又有绿衣童子歌于侧,用美人比拟梅花,写出梅的美丽;
“无言自倚修竹”,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把“无言自倚”这些人的行为赋予梅花,写出了梅的孤高;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化用杜甫《咏怀古迹》咏昭君村诗句,用美人比拟梅花,突出表现梅花,突出表现梅之“幽独”。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由眼前的梅花盛开推想其飘落之时,借一位和落梅有关的美人来惋惜梅花的衰谢,表达对美好之事的追念;联系社会现实这里的美好也可指宋朝的强盛。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说梅花开在寒冬,春天本来不去管她,可我们却不要象春风那样,表现想要留住美好事物的愿望;联系社会现实这里的美好也可指宋朝的繁华。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如果让梅花随波流去,即使只有一片,那么《梅花落》的笛曲又要再添几分哀怨了,诗人因梅花的坠落而伤感,抒发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联系社会现实这里的美好事物的逝去也可指对南宋积贫积弱的感喟。
15.C
16.①“我爱水与山”写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描绘了西岩清新淡雅的景色,表达诗人乐于峭屼、山石、清寒泉水等醉人景色的情感。
②结庐于山清水秀之中,那“峭屼”的山石,“清寒”的泉水,无不与诗人的志操相合,抒发了其在自然的怀抱中自得其乐的心情。
③乐于流觞与祓禊等民间风俗这种无官场、商场纷嚣的氛围,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分析有误,作者只是抒发了对名利场中人的鄙弃以及最终甘于淡泊的人生态度,并未体现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诗人一开始就揭示了自己以世俗之人不同的价值观,高呼自己“爱山水”,诗人“乐静而闲”,诗人结庐于西岩处,醉心于峭屼、山石、清寒泉水,表现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幽静之景正与诗人的心境相合,于自然的怀抱中,自得其乐。
“流觞与祓禊,终日堪盘桓”,可以玩流觞的游戏,可以举行祓禊的民俗,还可以终日因留恋而逗留在一个地方,一切都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表现了他甘于淡泊,追求自适,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17.A
18.①对比,颔联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
②寓情于景,颈联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
③比喻,尾联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错误。首联意思是说写诗喝酒与陶渊明一样,并且理政天下闻名,诗人以此盛赞中都明府,并无“淡泊名利,远离官场”之意。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对比。“东楼喜奉连枝奁会,南陌愁为落叶分”的意思是:你在东楼喜开连枝兄弟的送别酒宴,我马上就要在南陌发愁,为我们的分别而悲哀。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
寓情于景。“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的意思是:江城的渌水在秋日的照耀下更加明媚,海上青山却遮隔着暮云。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
比喻。“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的意思是:咱们今夜大醉一场,留下夜月的明媚月光,明天再放手,可惜的是,我这只孤雁不得不离开雁群分飞了。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19.C
20.①写景:运用了“风摇”“落日”“故洲”等意象,以及对比、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写了红日随云晃动,风浪催送舟船的长江晚景,又写了新沙改换故洲的对比与发现,渲染了深邃苍凉的氛围。
②说理:诗句景中寓理,意蕴深刻。一方面表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渺小,历史兴亡不以人意志改变的感慨;另一方面说明了自然永恒的力量,人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王朝兴衰与更迭的客观规律。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比喻”错误,“青蛾”原指美人之眉,在这里使用借代手法,泛指美貌的女子。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能力。
“风摇落日催行棹,湖拥新沙换故洲”两句的意思是:傍晚起风了,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湖水拥来的新沙,便改换了故洲,如今只能见新洲了。
颈联先宕开一笔,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夕阳西下时,刮起了风,滔滔长江中正行着几条船,风助浪势,不断地催送着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渐渐下沉的红日也不时随着云朵晃动着,仿佛要被那风摇落下来似的。借助“风”“浪”“舟”“湖水”“沙”“故洲”等典型意象,眼前仿佛出现红日摇动之景,耳边似乎听到风浪推动船只之声,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描摹出傍晚时分所见江面景象。“新沙”“故洲”形成对比,渲染了深邃苍凉的氛围。
这种景象,使诗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断地拥来新沙,日久天长,便改换了故洲的结构,如今只能见新洲而不见故洲了。以此说明六代兴衰不过是王朝更替中的一幕,自然、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都遵循着客观规律,不可更改。
21.B
22.①词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运用曹植《洛神赋》典故,描写神女的美妙形象,表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风格;②但“风断”意指美好的菱歌已然在风中消逝,“尘散”言曹植笔下的洛神也随烟尘散去;③结合下阕如今迟暮,词人只能在醉时奋笔疾书,回忆旧家春事,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夕阳远山、菱歌帆影等眼前之景”错误,根据“平生百绕”和“少年陈迹今迟暮”可知,上阕写的是词人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的景象,不是词人眼前之景。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这首词上阕由景生情,以“平生百绕”开篇,回忆过去游览苏州垂虹桥时,天高云淡,山清水秀,远山帆影点点,风景如画。
“菱歌风断”菱歌早已消散在风中,诗人选取菱歌意象,充满自然清新的水乡气息;“袜罗尘散”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出洛水女神走动的仙姿,“风断”“尘散”写出当年的声声菱歌和这样美妙的景致早已散尽,与“总是关情”相接,表明再游故地总能牵动人的情思。
下阕由情入景,开头两句写自己如今年老迟暮,犹能醉书的情态,再由年少时花丛间美好邂逅的往事,写到从旧梦中醒来时眼前的流离之苦,末句词人则将愁绪都寄托给打在稀疏篷船上的细雨,希望愁思随之而去。“旧家春事,觉来客恨”今昔对比,表达自己的迟暮之悲,客居之恨。
23.D
24.感情:田园功业,因战乱丧失殆尽;战鼓未灭,江上依然战鼓声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之情。
作用: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升华了全诗的情感,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诗风淡雅直露”错误,本诗诗风含蓄并非直露。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含蓄哀婉。次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三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诗风淡雅含蓄,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末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写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抒发思乡忧国之情,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25.B
26.语言平易略带幽默,耐人咀嚼回味。
感情深沉,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感情更加深沉。
画面感强,五六两句营造出了一种层峦迭嶂,极具画面感,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错误。三四句的句意为:姑且喝一天酒,欢度一天,聊以慰藉这窘迫年月的悲愁。没有写出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过程。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后四句的大意为:不要嗟叹与旧岁月的别离,就当是与新岁月的辞行。岁月啊,快点离开不要回头,让我独自老去吧。
前四句的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显示出了他的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27.C
28.B
29.一二句,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烘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A.“送别诗”错误,本诗是抒发情怀、寄托抱负的咏怀诗,并不是送别诗。
B.“格律诗”错误,本诗作于三国魏时,应为五言古诗。
D.“虚实结合手法”错误,“晨鸡鸣高树”是写早晨鸡在树巅鸣叫,是实写,不是“虚实结合”。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诗作者是阮籍,他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他的诗歌多隐晦含蓄。本诗开篇先写开秋的微凉,紧接着就是深秋的肃杀,再写诗人观看自然景物变化,内心感到悲伤却无处倾诉,流露出生命有限的忧虑,结尾表达归去之意。再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来分析,可知此诗还以秋的凄凉萧瑟象征了整个时代的悲凉。整首诗蕴藉深沉。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开篇两句“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意思是秋天开始清凉的气候,蟋蟀在床帷前鸣叫,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写秋天特有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感受。
三、四句“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意思是诗人有感于景物变化内心怀着深深的忧虑,无言默默地伤悲,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的是悲伤之情。
五、六两句“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意思是满腹的言语何处倾诉,无数的话语向谁表达,抒发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七、八两句“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意思是微风吹动着诗人的衣袖,明月闪耀着它的清冷的光辉,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微风是凉的,月光是清冷的,更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意。
结尾两句“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意思是早晨鸡在树巅鸣叫,命令车夫驾起车子归去,这两句是在叙事,表达的是诗人远离现实的愿望。
30.C
31.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
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
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鉴赏能力。
C.“颔联写出诗人此时的状态十分忙碌”错误,原句“回顾隙驹曾不息”是作者回忆过去,并非“此时”的状态。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可知,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再联系注释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 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
而从“万户千门尽郁葱”可知,如今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时候才“乐”上心头。由此可知,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另外,从“却惭何道继文翁”可知,诗人是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
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一致的。
32.C
33.①意境相似: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诗句,意境雄浑宏阔。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将岳阳楼置于广阔的洞庭湖、滚滚的长江水的背景下,视野宏观,意境阔大。
②笔法相似:杜甫《登高》用“万里”对“百年”,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陈诗用“万里”对“三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形象相似:杜甫遭逢乱世,漂泊流徙、老病孤愁。陈与义遭遇亡国之难,憔悴悲愁,饱经风霜。两位诗人的人生境遇化而入诗,便有了相似的抒情主人公,“老病”“繁霜鬓”与“白头”“风霜”相似。
④感情相似:杜甫忧国忧民,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陈与义登岳阳楼,“凭危”“吊古”,惹恨添愁,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漂泊之愁。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C.“面对国势危局”错误。“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并非指“国势危局”。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作品的手法的能力。
题目中“陈与义诗尊杜甫”和纪晓岚的评价“真逼老杜”意在说明陈与义写诗风格与杜甫相似,作答时可以从意境、手法、形象、感情等多方面加以分析。
杜甫《登岳阳楼》中选用“吴楚”“乾坤”等意象来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边,《登高》中用“无尽”形容落木萧萧,“无边”形容江水滚滚,意境雄浑壮阔。陈诗通过写“洞庭”和“长江”来写岳阳楼,湖水宽广,江水滚滚,以此作背景,视野开阔,意境宏达。可见,二者写诗意境相似。
杜甫《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写其常年客居异地,一路辗转漂泊,“百年”写一生时光流逝,疾病缠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内容丰富,加强了艺术效果。陈诗颈联“万里来游”中“万里”写空间,“三年多难”写时间,双重叠加,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强了艺术效果。可见,二者写诗笔法相似。
杜甫曾遭逢安史之乱,《登高》中“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繁霜鬓”等词写自己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辗转迁徙,年老多病,愁苦不堪。陈诗《登岳阳楼》作于北宋灭亡三年之际,“白头”“风霜”等词写出了遭遇国难,饱经风霜,容颜憔悴,内心悲愁。两人人生境遇相近,故其创作的诗中抒情主人公相似。可见,二者写诗形象相似。
杜诗《登高》中“悲秋”“艰难”既感叹国运不济,又感慨人生悲苦;登岳阳楼而“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陈诗《登岳阳楼》中“凭危”“吊古”“无限悲”写作者登高所见,木老波荡,吊古伤今,不免生家国之恨、漂泊之愁。可见,二者写诗感情相似。
34.C
35.①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寓情于景相结合的手法。②尾联上句写伍子胥力谏吴王却被弃尸江中,后来吴国被越国击败的史实,“可怜”二字表达出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③尾联下句描写日月如梭、江水东去、江波瞬逝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而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暗含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尾联“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是说“吴越战争时候,忠臣伍子胥惨遭杀害,吴国也被灭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
其中,“可怜国破忠臣死”,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谗言,迫子胥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怜”,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
而“日月东流生白波”,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借描绘眼前不断奔流的大江,表现江水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表达了对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作者以景结情,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
36.D
37.①前者:诗人登高望远,蓬勃朝气的春景激发了少年的豪迈得意,“摩挲七宝刀”的动作细节是诗人渴望早日展现才华、施展宏图远略的信心和憧憬;②后者:词人在醉梦中挑亮灯看剑,抒写了词人为国战斗、收复失地的渴望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怀才不遇的伤感”理解不正确。尾联用庾翼的典故,谓诗人自己在同游幕僚中最年少,风度翩翩,所著青袍甚至为春草所妒慕。寄寓作者青春年少的书生意气,表达作者志存高远的情怀。从注释①中也可看出当时的李商隐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故选D。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描写手法及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大好春景,让诗人倍感心情愉悦,他禁不住又登高揽胜,眼前更显一派秀丽风光。义山手按腰挎的佩刀,心中涌起无限遐思,更希望立刻就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并早日建功立业。“摩挲七宝刀”的动作细节是诗人渴望早日展现才华、施展宏图远略的信心和憧憬。
辛词“醉里挑灯看剑”,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醉”是因为报国无门的痛苦;“看剑”则表明雄心仍在,渴望到战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词人在醉梦中挑亮灯看剑,抒写了词人为国战斗、收复失地的渴望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
38.B
39.①巧用衬托:以浓密的翠绿枝条衬托朱红色的花朵,突出其明媚鲜艳;以自己赏花归来看窗间字时的感受,从侧面衬托其明艳夺日。
②运用比喻:将正午时怒放的夏花比作燃烧的火焰,生动地表现其鲜明耀眼。(意思对即可)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
B.“颈联上句以‘乱’状风中叶”“好恶之情”不正确。颈联上句也是写花的,且并没有好恶之情。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和形象的能力。
首联“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意思是“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前一句突出枝条之绿,后一句突出夏花之红艳,这是以色彩相衬突出夏花的明亮鲜美。
尾联“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意思是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荧煌”一词生动地写出诗人眼前光色闪烁、花影迷离的感受,从侧面衬托夏花明艳夺日。
颔联“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意思是“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这里把夏花比作火焰,使用比喻的修辞,突出夏花之红艳。
40.D
41.①尾联写作者已经跟自己的身心做了约定,不论困厄、显达,是生是死,都不惊慌忙乱。②作者面对时间飞逝,生命短暂的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人事变化的从容淡然,对命运无常的洒脱豁达。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即景抒情诗”错误。这是一首感怀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阐述了日月轮转时间飞逝的客观现实,劝谏人坦然面对一切,诗中并无具体的景物描写。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尾联“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含义是,人的生老病死、命运的困窘和通达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面对穷困通达、生老病死不必惊慌失措。“穷通生死”指的是人生的困厄与显达,生存与死亡,“不惊忙”表现出面对人生命运变化的一种坦然自适的态度。
联系整首诗来看,“遂使四时都似电”“争教两鬓不成霜”四季转瞬即逝,两鬓成霜是人生的必然,不可逆转;“荣销枯去无非命,壮尽衰来亦是常”,指出自然更迭和而人事变化是一种规律,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要坦然面对接受自然、生命、人事变化,以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穷困通达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
42.B
43.D
【解析】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方’字表现了诗人闻讯太晚的失落之感”分析错误。“方”字表现了诗人闻讯后的惊喜。
故选B。
4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南渡”之悲是一种失去家园的悲伤。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达的是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B.“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抒发的是作者对自己被贬经历的豁达之情。
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抒发的是作者积极向上,不向困难低头的豪迈之情。
D.“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作者南渡之后所写,抒发的是抒发了诗人因家国沦亡而生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