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0 09:46:48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B
20、答案:C
21、答案:C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C
25、答案:D
26、
(1)答案:禅让制。尧、舜、禹(任写一位)。
(2)答案:世袭制。夏朝。
(3)答案:分封制。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的疆土:推动周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的形成。
27、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2)措施:分封同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征收赋税。
后果:诸侯做大,威胁中央集权。
(3)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
②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左官律),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附益法),加强对诸侯
的防范。★启用前秘密★ A.血缘政治出现混乱 B.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皇帝制初步建立于商代
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
7、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 606 年,楚庄
期中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
时间: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得分: 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
8、春秋时期,中原诸侯认为南方的楚国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
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
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A.仓颉和嫘祖 B.尧和舜 C.炎帝和黄帝 D.隶首和大禹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2、通过对良渚考古的发掘与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
9、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历史潮流。其中,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
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最为彻底的是( )
A.城中发现 20 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秦穆公变法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 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1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革、转型。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在于( )
3、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来看,我国的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是( )
A.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推广 B.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A.分布均衡 B.集中在长江流域
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 D.新兴阶级力量的崛起
C.多元一体 D.有海洋文明特质
1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
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
A.长子继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次子继承制 D.庶子继承制
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
5、体现了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是( )
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历史根源分别是( )
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A..三公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B.皇权制、宗法制、皇帝制度
6、商朝晚期死去的商王多被称为帝,如“帝乙”“帝辛”等。在商王的名号上加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帝”字,使商王与神最终合一。这反映出( )
12、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评价秦始皇:“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考场号 座位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这 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秦始皇( ) A.加强君主专制 B.实现民族交融 C.增加税收收入 D.加强中央集权
A.修筑长城维护边疆稳定 B.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8、汉朝初年铸造四铢钱为货币,地方诸侯国和私人都可以仿铸;汉武帝时铸
C.焚书坑儒强化思想控制 D.首创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五铢钱为唯一合法发行货币,并规定地方诸候和民间均不得仿铸,违反者将处以
13、如图三幅图是秦朝时期的三件文物,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是( ) 极刑。这种变化( )
A.用经济手段巩固了中央集权 B.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发展
C.保证了国家经济的长期繁荣 D.是统一货币发行的开端
19、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
是( )
①乐府诗是由西汉国家音乐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内外服制度的完善
②《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
C.国家统一的加强 D.商鞅变法的开展
③汉武帝任命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世界文化的传播
1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④司马迁开创纪传通史体例,《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等为外朝。”汉朝实行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外朝制度( )
20、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如果君主 “逆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天”,自然界就会出现日食、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 )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15、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
C.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D.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2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下面示意图反映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16、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每一刺史部包含一定数量的郡国,每
一部设刺史一名,为六百石官员。监察内容除第一条针对强宗豪右外,其余五
条皆针对二千石官员。据此可知,设置十三刺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控制地方豪强 B.规范地方监察 C.加强君主专制 D.削弱地方权力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中华文明的起源
17、《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社会繁荣与开放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22、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 不独子其子。
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
反映了当时( ) 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 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材料三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 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3、东晋时期,洞庭湖的渔业发达,在南迁人口增多后,又出现了许多小鱼塘, ——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洞庭湖周围的渔业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有“仓廪充实”之说。淮南地区还多雨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3 分)写出一位由
季,土地肥沃,同时流民也大多集中于此。因此,这里的植物生长茂盛,每年 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3 分)
“良畴万顷”,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这说明( )
A.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东晋时南方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地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
C.北民南迁推动江南农业现代化进程 D.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3 分)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3 分)
2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 (3)根据材料三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了什么制度?(3 分)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
还在“传”未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 积极作用?(5 分)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
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朝廷用语、军中号令皆为鲜卑语,汉人入仕,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
也要先学鲜卑语,在各级政府机关,都设置“传译”,负责不同民族间的语言 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沟通。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以汉语为正音,30 岁以下的官吏立即改说汉语,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违者罢官降爵。这一变化( ) ——樊树志《国史概要》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实现了南北统一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C.消除了语言差异 D.促进了民族交融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
二、材料题
“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考场号 座位号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
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
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汉承秦制,又有损益变化”,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继承了哪些“秦制”。(9
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5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5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6 分)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第 8 页,共 8 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