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第三单元
文学性阅读与写作
生命的诗意
生命的失意——生命的诗意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
我们赏析唐诗,知人论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读、欣赏方法。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读解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读解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善于调动对诗人生平已有的认知来帮助理解具体诗作。
诗 人 生 平
李白(701年—762年),字 _____,号_______,又号“_______ ”。是唐代伟大的_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离川,在各地漫游。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了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李白的一生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人生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还有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其中。
太白
青莲居士
谪仙人
诗仙
浪漫主义
思想渊源
“儒”即“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出世”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侠”即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
道
侠
杜甫(712-770),字____ ,世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因为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_______,世称______。因为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______。他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________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______”。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多灾多难。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这是他长达11年的西南漂泊时期。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所写的。这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又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独自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写后的第三年,杜甫就病逝于漂泊在湘江的船上。
诗 人 生 平
李杜
诗圣
诗史
杜少陵
少陵野老
杜工部
现实主义
子美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定居成都浣花溪畔。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经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作品介绍
主要作品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白居易(772-846) 字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是_____最伟大的________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 “_____”之称。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____诗,继承了______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今存诗近三千首,其代表作有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在文学上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______”,又与刘禹锡并称为“______”。
诗 人 生 平
乐天
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
中唐
现实主义
诗王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叙事
汉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元白
刘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早年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道士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得罪了权贵,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破灭了。李白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住过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这首诗还有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创作背景
《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已进入严武的幕府,依托严武。但是,后来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了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创作背景
《琵琶行》:白居易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有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后,国内又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时,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触犯了豪门贵族,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得过问朝政。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然而,被贬江州浔阳的白居易却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音,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折服,相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同病相怜、相互理解,从而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创作背景
《琵琶行》:白居易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有外族入侵,安史之乱后,国内又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时,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触犯了豪门贵族,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得过问朝政。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惩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然而,被贬江州浔阳的白居易却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音,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折服,相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同病相怜、相互理解,从而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梦幻破灭
人生末路
沦落他乡
佛说,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的失意
二、诵读品悟
(一)诵读品悟《梦游天姥吟留别》
诵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读出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味道来。
1.播放范读,用心听读。
(一)诵读品悟《梦游天姥吟留别》
1.播放范读,用心听读。
举例示范:
⑴ 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⑵ 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⑶ 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二)诵读品悟《登高》
【诵读指导】
七言句的节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XX一XX一X一XX,②XX一XX一XX一X。
如: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控的声调。
美美地读,读准节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诵读品悟《登高》
【提示】根据诗意,吟读出感彩。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做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2.美美地吟,吟出情感
三、细读体悟 触景生情
登秋日之高,感沉郁之怀
登 高
杜甫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凄冷
空旷
凄厉
凄清
风--天--猿--渚--沙--鸟
孤独
秋意悲凉 境遇孤苦
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首联
景物
意象
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悲伤、悲愤、孤独、沉郁
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礼记·祭义》“秋,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刘勰说,诗人在秋天时,“阴沉之志远”,也颇有悲凉气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高处“风急”,所谓“高台多悲风”,这是登高之感。
“猿啸”,《水经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啸哀”正是描绘了这种情景,这是登高所闻。
秋江上景物萧疏,洲渚凄清,沙滩白净,水鸟翻飞,这是登高所见。
在这一联中,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第三句承首句,写山,因风急,故落叶纷纷,萧萧而下;
颔联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四句承次句,写水,因风急,长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无边”状秋意之深、景界之阔,蕴含着诗人沉郁、悲凉之感;
“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也显示了诗人登高望远,视野开阔。
“萧萧”形容落木,“滚滚”描绘长江,以叠词、虚词传神,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
“无边”一句融《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的语意,创造出这一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内涵深厚、音韵铿锵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的前两联是写江边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姜斋诗话》)诗人大笔勾勒,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气势恢宏的秋景。但是,笔在景上,情寓景中,在这合于节令、谐于情绪的景物描摹的基础上,诗人那苍凉、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笔端,而后就写出了直抒胸臆的颈联、尾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 :历时之久
作客:漂泊他乡
百年:年暮垂老
多病:年老多病
独 :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此时却是异地独自登台。
颈联由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写景
抒情
首联
颔联
仰 急风高天
俯 江水洲渚
仰
俯
天边落叶
不尽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常作客
多病独登台
苦恨繁霜鬓
新停浊酒杯
视野开阔
哀景哀情
悲
自
然
之
秋
悲
人
生
之
秋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此手法为触景生情,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全诗抒了什么情?
八重悲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感伤和家国之秋的忧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对亲人的思念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
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
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沉郁顿挫
艺术特色
讨论: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
1.联联对偶,句句押韵。
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
写景,有工笔细描也有大笔写意,有动也有静,有声也有色。联工笔细描,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练传神。颔联大笔写意,传达出秋的神韵。鸟飞叶落是动,水渚岸沙是静。风急猿啼是声音,渚清沙白是颜色。
抒情,既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四、细读体悟 缘景明情
游太虚之境,明不屈之志
“缘景明情”是指在阅读诗歌时,根据诗歌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内容
题解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幻,并非真游。 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体裁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
目的
留诗赠别。别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人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
一、梦游之 由
二、梦游之 景
三、梦游之 吟
结构
(一)理清思路
提问:全诗都在写梦游吗?除了梦游还写了什么?
明确:第二段集中写梦游天姥山。第一段也和梦游天姥山有关系,它交代了为什么诗人要梦游天姥山。第三段是写诗人梦醒了之后的一些感慨。
明确: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用五岳、天台衬托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为下文“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做了铺垫。
析梦游之因
提问2: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提问1: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我欲因之梦吴越。
过渡句(现实——梦境)
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飞渡图
登山奇观图
山中夜景图
洞天奇景图
赏梦游之景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分工,字数约150字以内)
请你用独特的手法描绘你喜欢的画面的意境,你可以设想自己是李白然后去描绘,你可以从摄影师的角度去描述,你也可以用你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你还可以…… 但别忘了最重要的是要切合文本所包含的意境。
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名词。
赏梦游之景
范例1 月夜渡湖:梦、飞、照、送
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赏梦游之景
月夜飞渡图
范例2 著屐登山:著、登、见、闻
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只见海日升空,只听天鸡高唱。
赏梦游之景
登山奇观图
范例3 夜游奇景:千岩万转、忽已暝、咆、吟、栗、惊、云、水
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赏梦游之景
山中夜景图
范例4 洞天仙境:列缺霹雳、丘峦、洞天、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
仙之人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赏梦游之景
洞天奇景图
思考: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飞渡图
登山奇观图
山中夜景图
洞天奇景图
赏梦游之景
诗文解读--第二段
月夜飞渡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急切兴奋
清幽寂静
清幽寂静
人和自然和谐一体
人和自然和谐一体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清幽寂静
心驰神往
空间转移
诗文解读--第二段
月夜飞渡图
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
诗文解读--第二段
登山奇观图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轻松
愉快
夸张
时间推移
诗文解读--第二段
山中夜景图
夜间景象,阴森恐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惊恐震撼
急剧变化
迷蒙
时间推移
诗文解读--第二段
洞天奇景图
富丽缤纷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别有洞天
转折
和穆富丽
心驰神往
光辉灿烂
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赏梦游之景
欣赏天姥山图片,对比感受文字魅力。
现实中的天姥山只是一座普通的山,诗人想象丰富而瑰丽,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胆而出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
赏梦游之景
思考: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提示:抓关键字眼。)
明确:“失” ,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赏梦游之景
能生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
然而梦总有醒来的时候。
梦境——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梦前: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中:月夜飞渡——登山奇观——山中夜景——洞天奇景
梦醒:梦惊伤神
小结
记思路,背诵。
赏梦游之景
梦后感慨
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解梦游之吟
“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
梦后感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解梦游之吟
“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明确:⑴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⑵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思考讨论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你觉得李白是真想骑鹿远游、别君去兮永不还吗?
明确:“且”,暂且远游,并不想放弃自己的壮志。实际是含蓄透露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愿侍奉权贵,表达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解梦游之吟
梦游之吟
世事痛苦(及时行乐)
追求乐土
蔑视权贵(憎恨现实、敢于反抗)
豪迈气概
直抒胸臆
主题
解梦评梦品诗仙
14岁立志“大济苍生”;
25岁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病逝于当涂。
李白生平
思考讨论
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
——陈沅《诗比兴笺》
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解梦评梦品诗仙
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 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不是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 酷 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 却无法与他们合拍,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 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解梦评梦品诗仙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
结语
总而言之,诗人是托梦言志、借梦抒怀,借这样一个神奇浪漫的梦,表达他对永恒光明世界的向往,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啊!
解梦评梦品诗仙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时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主题小结
解梦评梦品诗仙
梦
游
吟
魂飞剡溪
着屐登山
洞天仙境
魂归枕席
凄清幽静
心驰神往
壮美雄奇
流连忘返
奇特美妙
追求乐土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天
姥
仙
境
留别
现实
梦境
现实
不事权贵
卒章显志
出梦悟梦·结构脉络
写作特点
对比
衬托
想象
夸张
句式
多变
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
美好的神仙世界反衬现实世界的丑陋
长短句式参差多变七言为主,杂四、五、六、九言,节奏有缓有急,尽显个性与豪放
横空出世的天姥山形象
气象万千的梦境世界
浪漫主义手法
出梦悟梦·艺术特点
叙议
结合
描写梦游为主,梦醒后慨叹议论为辅,梦境便于驰骋想象,抒感慨表现主题
李白诗歌名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飞流直下三千尺,
《望庐山瀑布》
俱怀逸兴壮思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仰天大笑出门去,
《南陵别儿童入京》
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及汪伦赠我情。
自信豪迈
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上青天揽明月。
自然天真
自我张扬
出梦悟梦·延伸拓展
李白诗句积累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出梦悟梦·延伸拓展
写作特点
对比
衬托
想象
夸张
句式
多变
出梦悟梦·延伸拓展
1.背诵这首诗。
2.从给出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李白·诗歌艺术”“李白· 功名”
“李白·人格”“李白·友情”)
(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探讨李白、杜甫诗歌的不同。
1.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找出这一段中诗人描写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梦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意象:列缺、丘峦、石扉、青冥、日月、霓、风、云之君、虎、鸾、仙之人等。
梦境:离奇变幻、五彩缤纷。
情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2.诵读《登高》,找出前两联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想象一下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案: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2.结合《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以及以前学过的李白、杜甫的诗歌,分析二人在创作风格和意象选择上的区别。
答案:李白性情豪迈,洒脱不羁,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其创作的诗歌均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诗歌意象表现也多带有浪漫色彩,如仙人、飞瀑、大鹏等都是超凡的;其诗歌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怀时也常用神话、传说等把客观物象化为幻境。这些意象表现都是浪漫的、抽象的,是对眼前所见的艺术描绘,是个人情感的艺术提升,使李白的诗篇气势豪迈,情调昂扬,形象奇特而且意境非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内容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登高
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一、结构脉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内容主旨
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记梦为由,抒写了诗人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登高
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琵琶行并序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五、细读体悟 聆曲感怀
化无形之曲为具体之形,天涯沦落感相契之失意
5.清代诗人陈沆认为梦境实则是他三年政治生活的曲折反应与幻化: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一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陈沆《诗比兴笺》)所以李白梦游天姥山并不是美梦。有学者根据陈沆的论述和李白的生平,认为李白一生从未放弃过入仕,访天姥山并不是求仙访道,而是访名山,走名士风流的仕进征程(终南捷径)。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布置作业
《西游记》里这样描写仙境:“云雾笼峰顶,潺湲涌涧中。百花香满路,万树密丛丛。梅青李白,柳绿桃红。杜鹃啼处春将暮,紫燕呢喃社已终。嵯峨石,翠盖松。崎岖岭道,突兀玲珑。削壁悬崖峻,薜萝草木秾。千岸竞秀如排戟,万壑争流远浪洪。”请默写《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仙境描写,并比较它与《西游记》中的仙境有什么不同。
2.请根据诗歌第二部分,画出诗人梦游路线图(示意图),并标出地点变化、不同地点其所见景物的特点、诗人的情感。
自读诗歌,理清全诗脉络
①哪句诗表明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
②哪句诗又表明由梦境转入现实?
③哪句诗点明“留别”?
示范: 月夜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 湖、月、影、溪水、猿声 特点:清幽
表述:(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
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 ※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白昼山中
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
特点:壮美
表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傍晚山中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
特点:恐怖 、昏暗诡谲、阴森恐怖。
表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诗人为之惊悸。
夜晚仙府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
特点:欢乐
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月夜剡溪
白昼山中
夜晚仙府
恬静幽美
壮观雄奇
惊悚震撼
盛大欢乐
梦游之旅
愉悦神往
迷醉神荡
悸动惊恐
惊叹艳羡
景
境
情
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 “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傍晚山中
四、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诗人为什么向往仙境呢?
这个梦境从表层看来,景是虚的,然而我们知道梦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的折射,反映着人的一种情感需求,比方说《牡丹亭》游园惊梦,比方说庄生梦蝶
1、梦境中的奇幻壮美是超越于现实的理想世界,是李白心中的“桃花源”。对理想世界的神往追求正反衬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憎恶。
2、梦境暗合了他的人生,这个梦境也可以理解为他原本向往的布衣一日为公卿的理想.他寻梦,带着向往之情来到了长安,也曾得梦,有过类似“仙之人兮列如麻”欢乐的场景,可是最终梦想破灭,他被赐金放还,一切盛大欢乐的场面戛然而止.梦醒了,现实冰冷残酷。
作者借这个梦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