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课件(共19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课件(共19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08:42: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写景为主,景中含情。
情感态度目标
4.领会词中乐观旷达情感。
【教学重点】
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凄愁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他是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生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欢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纳兰如一朵清净之莲,绽放在我们尘世的暗夜里,点亮了我们的双眼。纳兰的词,如一缕清风,从三百多年前徐徐而来,却于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熟读词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三)背景简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三.译读诗词,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3.概括上下阕内容。
【点拨】上阙写深秋边地的苦寒空旷
下阙写晚烟斜日下的 荒芜惆怅
4.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四.研读诗词,深入探究
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点拨】上阙: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寂寞、不安)
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
下阙: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惆怅、幽伤)
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
2.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乃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点拨】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点拨】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意境寥廓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赏析:“古今幽恨几时平!”
【点拨】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真诚感人。
5.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点拨】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 “一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五.赏读诗词,写作鉴赏
1.白描写景,情景交融。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
2. 观察敏锐,描写细腻。
词人的感觉细腻而敏锐:马嘶的声音是被北风吹断的,烟霞是“一抹”,残阳是“半竿”。一切似乎都可以度量,一切最终又难以度量。这就是词人怅惘而放歌的动因吧!以小词写豪迈情怀,尺幅之间,收放自如,足见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板书设计(共19张PPT)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浣溪沙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他是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生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欢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纳兰如一朵清净之莲,绽放在我们尘世的暗夜里,点亮了我们的双眼。纳兰的词,如一缕清风,从三百多年前徐徐而来,却于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新知讲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浣溪沙
纳兰性德
pàn
shù lěi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那边。
怎样的。
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塞上的城堡。
新知讲解
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上阙:写深秋边地的苦寒空旷。
下阙:写晚烟斜日下的荒芜惆怅。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
上阙:北风、马嘶声、深秋、远塞(寂寞、不安)
从上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不安、思乡的纳兰。
下阙:晚烟、荒戍垒、斜日、旧关城(惆怅、幽伤)
从下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的纳兰。
合作探究
2.赏析:“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乃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合作探究
3.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意境寥廓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合作探究
4.赏析:“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 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 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真诚感人。
合作探究
5.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①“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② “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③另外 “一 ”、“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合作探究
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




1.白描写景,情景交融。
合作探究
2. 观察敏锐,描写细腻。
词人的感觉细腻而敏锐:马嘶的声音是被北风吹断的,烟霞是“一抹”,残阳是“半竿”。一切似乎都可以度量,一切最终又难以度量。这就是词人怅惘而放歌的动因吧!以小词写豪迈情怀,尺幅之间,收放自如,足见作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阙:写深秋边地
的苦寒空旷。
浣溪沙
下阙:写晚烟斜日下的
荒芜惆怅。
苍凉
凄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