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1
伴随着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为此,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
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Q1: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
Q2: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Q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抉择?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目的
失败
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战略转移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不合实际的,夸大自身实力,急进的、冒险的错误。)
目的: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
二、红军长征的过程
Q1:请结合课本内容补充完整长征示意图,并简述红军长征的过程?
①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②冲破 封锁线,渡过
③1935年1月召开 会议
④ 赤水河
⑤巧渡
⑥强渡 , 飞夺
⑨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
⑦ 翻雪山,
过草地
Q2:请指出事件④⑤⑨ 的重要意义?
⑨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④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四道
湘江
遵义
四渡
会宁
吴起镇
泸定桥
大渡河
金沙江
⑧ 1935年10月 会师
http://epaper.voc./sxdsb/images/2016-08/17/E10/res03_attpic_brief.jpg
3、长征过程:血战湘江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摘自陈靖
血染十里溪,
河底遍尸体。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黔山》
你支持谁?
抉择之难
执意去湘西
敌人已布下口袋阵
改去贵州
敌人力量薄弱
为什么?
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纠正博古等人 “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一个确立
三个挽救
一个转折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茅台渡口
红军四渡赤水河渡口——二郎滩
红军二渡赤水河渡口——太平渡
中央红军第一次渡赤水河的渡口——土城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长征过程:四渡赤水
长征过程:巧渡金沙江
急行军到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Q1:请观看以下图片,并思考红军长征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遇到的困难。
雪山忠魂
刘志海:一个党证,一块银元
红军过草地
过草地有三怕:泥沼、下雨、过河
过草地有三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
走过雪山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红军三大主力数次过雪山草地非战斗减员至少在万人以上。
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衣少食等。
Q2:是什么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走过漫漫长征路?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精神
坚定的信念
团结互助
高昂的斗志
坚强的意志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
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战士受伤。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
为红军摆渡、架桥、带路;帮红军磨米、打草鞋、做饭;保护受伤和失散红军(兴安、全州、灌阳、资源县共76人留在当地); 保存红军遗物、守护红军墓;参加红军队伍(全州县77人)......
——摘编自《永恒的纪念——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Q3:除了精神的支撑外还有哪些因素使红军克服重重困难走过漫漫长征路?
材料一:1934年红军到达贵州黎平时,总政治部号召,每个同志送一件物品给苗族兄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穿用的衣服、毛巾等物送给他们,他们得到这些礼物时,眼睛里放射出感激的光芒。有的苗族兄弟拿到这些东西,紧紧地握住红军的手,含着泪花,很久说不出话来。
——裴恒涛:《略论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材料二: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Q4:长征沿途的人民群众为何会拥护红军?
军爱民
1. 1934年10月长征出发:约30万人;1936年10月长征结束:约2.5万人;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2. 红军牺牲营级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长征途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为王新兰,年仅11岁。
3. 红军共进行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天,行军速度保持在平均每日70华里。
4. 经过11个省,分别为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翻越大山40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跨过近百条河流,其中大河24条,总行程6.5万余里。
思考:
如此沉重的代价换取长征的胜利,值不值?
关于长征的数据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
材料二:新中国10大元帅有9人参加过长征,10大将军有8人参加过长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毛泽东说:“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来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
—— 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材料三: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
11
7
12
6
9
1
10
3
5
4
2
8
画一画:红军长征路线?
飞夺泸定桥
延安
四度赤水
爬雪山
吴起镇会师
会宁会师
激战腊子口
过草地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遵义会议
血战湘江
瑞金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原因
意义
经过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①直接原因:
②根本原因:
瑞金出发
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转折)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吴起镇会师
课堂小结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突破腊子口
会宁会师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