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8 22:4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了解淝水之战有关史实,总结东晋取胜的原因。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3.总结北方各族人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知道民族交融的作用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一场战役产生一个成语,比如巨鹿之战与“破釜沉舟”、垓下之战与“四面楚歌”、城濮之战与“退避三舍”等等,这一点也不稀奇,但有一场战役竟然造了四个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你知道是哪场战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是什么?
3.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自主学习
总结反思
1.淝水之战的背景
376年,前秦攻灭前凉与鲜卑拓跋氏的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东晋十六国形势
龟兹
qiū cí
沙漠
大海
汉水
苻fú坚
对峙
时间:
交战双方:
兵力对比:
成语典故:
383年
前秦VS东晋
80余万 8万
草木皆兵
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淝水之战
领导者:
苻坚VS 谢安
战争结果:
东晋获胜,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有什么特点,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史海冲浪:
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淝水之战-影响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
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
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
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
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
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
不敢停歇。
相关史事: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建立北魏
统一北方
孝文帝即位
383年
386年
439年
741年
鲜卑拓跋部
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仍保留鲜卑习俗,治理广大北方困难重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
孝文帝
冯太后
改革内容(措施)
(1)迁都洛阳
问题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根本原因)
平城
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推行改革,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目的
根据P96页知识拓展说说迁都洛阳有何历史意义?
北朝持杆秤的商人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北魏时的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措施)
(1)迁都洛阳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说汉语
2、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出行图
北魏文官俑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措施)
(2)推行汉化措施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赖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措施)
(2)推行汉化措施
教材P96: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课 后
活 动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措施)
(2)推行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北魏车马出行图
采桑图
北朝乐府《木兰诗》
生产
出行
文学
北魏骑马俑
汉人牧马图
北朝民歌《敕勒歌》
以下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民族交融?
互相学习农业生产经验
沿用中原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汉族接受北方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之间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产方式:
社会风俗: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生产生活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文化生活
民族心理
归纳:民族交融的表现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出现民族大交融。
内迁各族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乐器、歌舞等受汉族人民喜爱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一家人
强大的民族包容力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4世纪到5世纪,北方政权更迭,史称“十六国”。
376年,前秦先后攻灭前凉与代国,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政权
民族
人物
特点
结果
典故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政权 前秦 VS 东晋
民族 氐族 VS 汉族
人物 苻坚 VS 谢安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前秦战败,之后前秦瓦解,北方再度分裂混乱
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思考:
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但前秦却战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1.民族成分复杂,内部不团结,矛盾尖锐;
2.长途跋涉,战线过长;
3.骄傲轻敌。
东晋:
1.将领指挥得当,正确的战略;
2.内部团结统一,士气高昂。
材料:
前秦军队虽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右图反映的成语是()
A.破金沉舟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店
D.草木皆兵
D
检测提升
2.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勾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B
3.下列发生于古代的战役中,有一场战役在敌我势力与所取得的战果方面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阪泉之战
D
4.右图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
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孝治国
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④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5.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
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惠陶,开阔白
已的眼界要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
主,就不免论为他人的因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
施是( )
A.迁都洛阳
B.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A
6.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说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民族交融(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昭君出塞 D.张骞凿空西域
B
7、魏王下诏,以为:北人请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该记令中,孝文帝提到了哪一方面的改革?( )
A、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B、改鲜卑语为汉语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D、采用汉族的官制,学习汉族的习俗
A
1.成语故事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成语的来历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是(  )
A.投鞭断流 B.退避三舍 C.草木皆兵 D.风声鹤唳
2.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羯族  D.氐族
3.鲜卑贵族身穿汉族服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B
A
D
二次达标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公元383年
东晋——前秦
东晋以少胜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内容:
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影响
表现:
生活生产、文化、民族心理
迁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学汉法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板书设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