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渔家傲·秋思》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渔家傲·秋思》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1:54:2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结合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词作慷慨壮烈的情感基调。
3.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词的简介】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时的一种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知识链接·词的简介】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风格特点;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以艳情为题材,风格委婉、绮丽,情思曲折而真切。
代表人物:秦观、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风格特点:题材广阔,气势恢宏。
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辛弃疾。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
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 《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
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深远 。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渔家傲·秋思》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彼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课堂流程
节日PPT模板 http://www./jieri/
1. 师生共读,划分节奏,纠正字音。塞下( ) 衡阳( )
千嶂里( ) 浊酒( )燕然( ) 未勒( )
人不寐( ) 羌管( )
zhàng
sài
hénɡ
zhuó
yān

mèi
qiāng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读课文,理秋思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又名《吴门柳》
边界的要塞之地,
这里指西北边疆
传说秋天北雁南飞,
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塞特有的声音
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
即羌笛,出
自于古代西
部的一种乐器
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初读课文,理秋思
翻译: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
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
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
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
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
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
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
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答:“雁去”和“霜满地” 。
2.问题1: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什么内容?
答:“塞下”点明词人所在地,“秋来”点明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边塞秋季的风光十分奇异。
问题4:“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与中原地区的气候大不相同。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在中原地区是不可能听到的。
三是环境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与中原地区华灯初上的太平景象不同。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问题2:“衡阳雁去无留意”侧面写出了什么内容?
刚到秋天,大雁就往南飞,毫无留恋之意,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写出了这个地方的秋季一片寒风萧瑟、荒凉冷落的景象。
问题3: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声,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同军中的号角声一起响起,渲染了浓郁、苍凉的战地气氛。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景,选取边塞典型景物,突出表现了边塞壮丽凄凉的风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崇山峻岭里,烟雾弥漫,落日朦胧,只见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写出了与西夏的严峻军事形势,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气氛的战地风光画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上阕:极力表现边地秋景的奇异、独特,渲染边塞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寞,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
写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千古名句的?
一杯
万里
对比,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
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守边将士的报国之情。
这两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知识拓展·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引用古代著名的故事、人物或词句,以抒发今人的思想和情感。用典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才识,而是可以起到减语辞之繁累、增文辞之妍丽的作用。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引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旨在期望自己也和他们一样有朝一日受到明君的重用。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霜满地”点明时间已是夜晚。悠悠羌笛之声传来,从视觉和听觉上写了大地上铺满了秋霜,征人耳闻目睹,更加重了愁思与悲凉之感。
霜满地
思考:“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手法,写将军和士兵们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归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知识拓展·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依旧照耀着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暗示了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时间之长。
下阕:苍凉悲壮中透露出激越奋发的基调,集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心和思乡之愁。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下阕:抒情——思乡——
凄凉、悲壮、慷慨
(浊酒、羌管、浓霜、白发)
上阕:写景——奇异——
肃杀、荒凉、严峻
(气候、边声、孤城)
思念家乡
壮志难酬
【结构图解】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主旨归纳】
历史上评论家对这首词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首词写边境之劳苦,是“穷塞主之词”,消极低沉;另一种认为,这首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真切感人。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难点辨析】
【示例】我赞同第二种看法。只有真实反映边塞现实,抒写戍边将士内心的真切感受,才能感动人。这首词,既描写了将士们为国戍边的艰苦,也充分强调了他们立志建功立业的责任心,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比粉饰太平、虚假歌颂的作品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三、例题。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戍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戍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D
南方的气候从这一节气开始入秋。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日夜时间均等,
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