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0 10:12:12

文档简介

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的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称为( )
A.炎黄子孙 B.三皇五帝 C.华夏始祖 D.中华祖先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两个阶段是( )
①春秋 ②战国 ③前秦 ④后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绿林、赤眉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4.两汉时期科技成就众多,在数学、医学、农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以下哪项属于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 )
A.《周髀算经》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氾胜之书》
5.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B.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6.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的重要民族政策。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7.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
A.颁布均田令 B.推行租庸调 C.废除井田制 D.实行两税法
8.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
①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②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雕版印刷的佛经和日历 ④孙思邈的医学名著《千金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
9.南宋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被称为( )
A.岁币 B.岁赐 C.岁贡 D.岁纳
10.“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实行这一制度的是(  )
A.宋朝 B.辽朝 C.金朝 D.西夏
11.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叙述中国某地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方圆百里,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方圆三十里。周围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该地是( )
A.广州 B.泉州 C.大都 D.杭州
12.至南宋,    编定《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书”的地位最终确立。    处应填写的人物名称是(  )
A.程颢 B.程颐 C.韩愈 D.朱熹
13.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行省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派文官任知州
14.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中朝 D.三司制
15.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
A.文景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贞观之治
16.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四川的商业活动用铜钱交易。但是铜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铜钱,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以上现象最早出现在
A.隋唐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7.12世纪之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强调忠君守义、重名轻死的武士道在日本出现。日本武士道出现的思想因素最有可能来自中国的
A.理学 B.法家 C.佛教 D.道家
18.朱熹提出: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为解决“主宾之辨”,朱熹
A.提出系统的“格物致知”认识论 B.主张客体“物”应该顺应主体“我”
C.强调主体“我”自身的道德修养 D.认为主体“我”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19.《唐律疏议》引《宫卫令》中有“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说明唐代( )
A.城市监管有严格的规定 B.商业经营理念守旧
C.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D.城市政治功能强化
20.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这说明尚书省( )
A.成为了国家的权力中心 B.弱化了中书门下职能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21.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其主要依据是(  )
A.距离远近 B.血缘亲疏 C.才能高低 D.实力强弱
22.表1所示为先秦时期古籍中的一些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  )
表1
名句 出处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左传·襄公十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A.道家的出世追求 B.墨家的博爱精神
C.儒家的人本情怀 D.法家的功利精神
23.“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这段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奖励耕战 B.秦始皇统一货币
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就斐然。《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代表了某一领域的成就。这一领域是(  )
A.数学 B.农学 C.医学 D.天文学
25.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  )
A.和谐共处的理念 B.以民为本的观念
C.实施仁政的诉求 D.天人合一的思想
2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予以确定,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进行使用推广,禁止鲜卑语的使用。该做法(  )
A.瓦解了士族阶层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激化了阶级矛盾
27.图1为唐初十道划分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道的划分(  )
图1
A.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 B.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
C.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反映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28.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
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机构,职能上重复交叉,设置也并无定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三省六部制基本形成 B.官僚集团日渐膨胀
C.相权对皇权威胁加重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30.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材料题(共2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5分)
(2)材料一中“中国……威力远被”,请写出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影响日本的两个历史事件。(5分)
(3)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分析,该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10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唐文化的产生,阮顺应了时代潮流,又根植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在隋唐经济发展、疆域辽阔、交通使利、丝路畅通的环境中,在统治者兴办学校、提倡科举的文化氛围中,勤查的隋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因而创造出辉煌绚丽的隋唐文化。
——摘编自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隋唐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史实准确。)(20分)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联合另一部落的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称为华夏始祖,C项正确;炎黄子孙、三皇五帝、中华先祖都不是炎黄的尊称,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东周的两个阶段是春秋和战国,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末的暴政,使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语“揭竿而起”出自这次起义,D项正确;绿林、赤眉起义,加速了新朝的灭亡,排除A项;国人暴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排除B项;三家分晋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B项正确;《周髀算经》成书于约公元前一世纪,排除A项;《黄帝内经》的创作年代为先秦至汉,排除C项;《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一部农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解答此题需要熟悉历史上主要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根据所学可知“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的重要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大昭寺会盟碑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发展,B项正确;秦兵马俑遗址是秦始皇的皇陵,没有体现民族团结,排除A项;唐招提寺鉴真坐像,体现的是中日关系发展,排除C项;敦煌莫高窟,体现的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可知,唐朝初期沿用北魏的均田制,但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与之相对应的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于是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进行赋税制度改革,实行两税法,D项正确;均田制的颁布是在北魏时期,排除A项;推行租庸调制是在隋唐初期,排除B项;废除井田制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②正确;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朝时期可以利用雕版印刷佛经和日历 ,③正确; 唐朝的孙思邈写有医学名著《千金方》,④正确,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D项;贾思勰是北魏时期的农学家,①错误,排除AB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绍兴和议后,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一笔财物,被称为岁贡。C项正确;岁币、岁赐、岁纳,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猛安、谋克’”,可知金朝保持了本民族——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叫做“猛安谋克制”。因此这一制度是金朝实行的。C项正确;宋朝、辽朝、西夏都没有实行“猛安谋克”,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叙述中国某地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及所学,可知该地是杭州,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从早期儒家典籍《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加上分别记录孔子、孟子言论的《论语》《孟子》二书,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D项正确;程颢及程颐是北宋理学家,排除A、B项;韩愈是唐朝文学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废除宰相制度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不是中央集权,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是中央集权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14.B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清朝时期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项正确;明朝设立内阁、汉朝设立中朝、宋代三司,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汉朝,排除A项;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是在唐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期,是北宋商品经济的结果,B项正确;“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隋唐早于北宋,明清时期晚于北宋,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7.A
【详解】12世纪正是宋代,而“强调忠君守义、重名轻死”是理学的主张,因此日本武士道的思想因素很可能来自中国的理学,A项正确;法家强调法治,排除A项;佛教强调因果轮回,排除C项;道家强调的是长生,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为了区别开“我”与“物”,朱熹提出“主宾之辨”,而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朱熹提出解决“主宾之辨”的方法就是强调主体“我”自身的道德修养,故选C;“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认识论,与题意不符,排除A;客体“物”应该顺应主体“我”就无法区别“主宾之辨”,排除B;朱熹注重得到修养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排除D。
19.A
【详解】材料反映唐代商业经营时间有严格限制,说明唐代城市监管有严格的规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代的商业经营理念,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代政府严格限制商业活动,不能说明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也不能说明城市政治功能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20.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D项正确;封建社会国家的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A项;中书省是草拟诏令,门下省是负责审议,材料体现不出弱化中书门下的职能,排除B项;三省长官均为相,反映君权和相权的变化趋势,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1.【答案】B【解析】略
22.【答案】C【解析】由“众怒难犯”、“民惟邦本”、“民无信不立”等信息可知,这是强调以人为本,属于儒家思想,故选C项;题干中的“专欲”、“本固邦宁”、“民无信不立”等信息可知,这是儒家关心国家和人民的表现,属于积极入世的主张,而不是道家的出世追求,排除A项;由“民”、“众”、“邦”、“信”等信息可知,这是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和重视诚信等主张,而不是墨家博爱精神的体现,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对人本和邦本的关注,而其中的“民无信不立”则说明重视儒家的诚信精神,不属于法家功利精神的范畴,排除D项。
23.【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可知,统一全国货币,半两钱是下币,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发行的钱币即为半两钱,故选B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不能实现全国的货币统一,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与材料中半两钱不符,C项措施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略
2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荀子“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可知他认为上天之所以设立君主,其目的在于让君主为老百姓服务,董仲舒在论述君和民的关系时,认为二者就是“心”和“体”的关系,密不可分,据此可知,二者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以民为本”的观念,故选B项;题干中荀子和董仲舒的主张主要论述“君与民”之间“服务与被服务”、“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没有涉及二者之间“和谐共处”理念,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君与民”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并没有据此提出让君主实施“仁政”的政治诉求,排除C项;“天人合一”主要论述“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题干主要论述“君”与“民”的关系,排除D项。
26.【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分析有利于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故选C项;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针对整个社会的措施,不会单独影响士族,排除A项;大力推广汉语与汉字属于文化措施,与经济联系不大,排除B项;推广汉语与汉字有利于汉族的认同,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
2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唐初所划分的十道名称,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再结合函谷关、黄河、长江、剑阁等地名可知,这十个监察区都是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原则,故选B项;元朝的行省制基本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划的基础,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所设置的藩镇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并且唐朝的“道”属于监察区,排除C项;唐朝的“道”属于监察区,与政治中心无关,并且在唐朝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排除D项。
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主要看家世和门第,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选A项;隋朝以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B项;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的选官制度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排除C项;察举制主要以道德品行作为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主要看家世,排除D项。
29.【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机构,职能上重复交叉,设置也并无定准”说明先前的机构未完全放弃,新的机构尚示完全形成,正处在由旧向新的变化之中,故选D项;“先后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机构”这种机构不属于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先后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机构”这些都是中枢机构,还没有定准,无法判断整个官僚系统的情况,排除B项;“职能上重复交叉,设置也并无定准”可见它们始终无法对皇权构成相对稳定的制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相当有限,排除C项。
30.【答案】A【解析】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①正确;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②错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故③错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共2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5分)
(2)遣唐使来华学习;鉴真东渡(5分)
(3)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10分)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2)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3)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赞誉的是科举制度的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32.论题: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争连年,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上,他们有各自的语言、习俗和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格局。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经济的稳定与繁荣,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地域的局限性对文化的影响减弱。再加上来往于各地的商人和文人频繁地活动,使得地域间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隋唐统治者采取了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加速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步伐。如著名的乐舞《霓裳羽衣》即为胡乐与汉乐融合而成。入居内地的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后裔,在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的氛围中,年深日久,耳濡目染,逐渐“汉”化了。
由此可见,隋唐文化吸纳了各民族文化,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得隋唐文化绚烂多姿,充满生机。
【详解】依据材料“在隋唐经济发展、疆域辽阔、交通使利、丝路畅通的环境中……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各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精华,因而创造出辉煌绚丽的隋唐文化。”,得出论题:隋唐文化是多元化、多样性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阐述: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国家分裂、战争连年,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存在于中华大地上。阐述隋唐时期,基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出这一时期加速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步伐。
最后总结,得出隋唐文化吸纳了各民族文化,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得隋唐文化绚烂多姿,充满生机。(2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