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10 10:16:47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35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制定了详细的朝觐制度,“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殆”。西周朝觐制度旨在( )
A 缓和贵族之间矛盾 B.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优化官僚政治体系 D. 维系宗法分封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主要强调西周时期实行朝觐制度,厘正爵位尊卑和长幼有序,目的在于维系宗法分封秩序,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到朝觐制度是否能够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西周时期的这一制度本身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 “汉代郡治被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说明( )
A. 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 B. 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实现平衡
C. 地方权力过大导致政治分裂的出现 D. 郡治制度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可以分析出,郡太守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地方权力,体现不出中央权力,排除B项;地方权力过大埋下政治危机的隐患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3.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雅典,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B.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C.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民主政治以法治为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可知,古代雅典法律具有崇高地位,体现了雅典依法治国的精神,故选D;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法律体系的信息,排除B;雅典是奴隶制社会,不可能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
【点睛】
4. 1340年,英国议会同意国王对羊毛、谷物征收两年的1/9税,但国王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下院的请愿书。这一请愿书规定:由议会中的贵族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审查处理国王财政收入与税收官员们的账目,对失职者加以惩罚。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贵族阶层开始形成 B. 国王已经丧失征税权
C. 议会君主制得到发展 D. 下院成为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议会对于君主征税权力以及财政收入的监管,体现了议会君主制下议会权力的上升,是这一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当时已经是贵族政治,排除A项;国王掌握征税权,但受到议会的监管,排除B项;《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议会下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
5. 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江西地方议会的做法( )
A. 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 B. 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C. 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 D. 揭露了复辟帝制的企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可知,江西地方议会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抵制袁世凯任命的官职,体现了民权与法治理念,A项正确;该事件属于民权与法治事件,不属于“地方自治”的史实,排除B项;该事件地方议会无法“弱化临时总统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总统权力,排除C项;江西地方议会的抵制行为发生在1913年,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暴露出“复辟帝制的企图”,1915年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才开始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项。
6.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各地出现了“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还不要私情”“人口四万万,妇女占一半,国事家事全要管,事情才好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表明( )
A. 中共注重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B. 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趋势形成
C. 边区政府注重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D.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示歌曲反映了抗战时期边区政府鼓励人们公平选举,鼓励妇女积极参加选举,这些都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民主政权建设,A项正确;“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趋势形成”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B项;“民众文娱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敌后战场重要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49年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建立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6 年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表明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建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D项。故选C项。
8. 战国时期,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 宗法分封的分散性
C. 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 D. 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可知,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却没有掌握权力,因此要通过变法掌握政权,因此体现出改革变法的必然性,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9. 王安石新法实行17年间,全国新开垦了大批土地,兴修了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田亩30多万顷,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得到百姓支持 B. 使农民阶层受益最大
C. 采取重农措施 D. 使各行各业全面振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结合王安石变法可知,采取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农业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变法采取了重农措施,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得到百姓支持,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变法当中对农业的措施,不能说明农民受益最大,排除B项;“全面振兴”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察举渐趋腐败。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提出“九品官人”的选官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并如愿登基。这段材料揭示
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察举制在魏初实际上已消失
C. 世家大族垄断朝政 D. 君王和世家大族的政治妥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曹丕为了赢得世家大族的支持,采纳了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提出“九品官人”的选官方案,说明的是君王和世家大族的政治妥协,D项正确;材料从某种程度来看,对中央集权体制产生冲击,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察举制的翻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对朝政的垄断,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 宋仁宗时进士重策论和诸科大义,神宗时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这一时期的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终治乱”等。据此可知,宋朝( )
A. 改革科举制完善取士程序 B. 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能力
C. 面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D. 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出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的特点,即“重策论和诸科大义”“专考策论和大义”以“汉唐”“治乱”为主要议题,B项正确;题干在强调科考内容而非程序,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项。
12.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撤切尔提到: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主要是基于
A. 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B. 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C. 公作隐名,分权制衡 D. 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文官制度实行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的原则,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行政效率,使资产阶级的统治更加稳固,B项正确;“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主要是基于英国文官制度的政治中立,职务常任,ACD项与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下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 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 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 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如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这一干部教育培训系统( )
党员干部教育 苏维埃干部教育 各种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初级 党员训练班 苏维埃干部训练班 短期职业学校 小学教员训练班
短期师范学校
中级 党员干部训练班 政治学校 职业学校 初级师范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
高尔基戏剧学校
高级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苏维埃大学 - 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A. 提高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 D. 加强了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苏区的教育系统分类明确,有利于革命时期的教育发展,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C项正确;教育系统与革命积极性无关,排除A项;此时尚未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唐律》第三篇中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这表明( )
A. 唐律注重官吏的道德素养 B. 官吏职制律令开始形成
C. 唐代治吏法网已较为严密 D. 唐律承袭魏晋监察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可知,《唐律》中有关职制的条例众多,并且对官吏违制的罪行及处置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形式加以解释,说明《唐律》对官吏监管的严密的规定,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唐律》治吏法网较为严密,没有涉及官吏道德素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朝对官吏职制律令的制定情况,但无法得出“开始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唐律对魏晋监察体制的继承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南宋不少士人认为,理义比科举的意义更为远大,如詹廷坚说:“正心诚意,吾性所当尽也,修身齐家,吾身所当践也。科举可为吾累乎?”又如“乡先生”周允成在家乡从事教学活动,其生徒达数百人之多,其授徒讲学实为理学思想向生活、向人生落实的重要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 理学统治地位日益巩固 B. 理学呈现世俗化倾向
C. 科举制逐渐走向了衰弱 D.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南宋时期,詹廷坚等儒家知识分子用言行强调,理学经义在加强道德修养,指导人们生活重要性,反映出当时理学呈现世俗化的倾向,B项正确;直到南宋后期,理学才受到统治者推崇,排除A项;宋代是科举制的发展和成熟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
A. 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 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 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 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看领主从司法活动中攫取了大量利益,由此可知庄园法庭是维护领主的统治工具,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除了庄园法以外,教会法也是当时法律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材料中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庄园法庭成为国家立法基础,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领主从庄园法庭获利的情况,没有体现领主与国王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稳定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通过庄园法庭封建领主获得大量利益,这使得封建领主势力壮大,不能促进君主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拿破仑采纳罗马法的体系、概念,按照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指导制定了《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据此可知,该法典
A. 具有普通法系特征 B. 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C. 旨在强调法制统一 D. 推动了欧洲民主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民法典》是在遵循了启蒙思想的理念,符合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强调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 这体现了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法国民法典》依照的是罗马法,属于大陆法系,而普通法系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排除A项;《法国民法典》旨在维护统治,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 )
A.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 承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 表明“依法治国”成为为政治改革的重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982年宪法突出公民的地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认可了非公有制经济,这些相关规定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A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成为为政治改革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下表是《人民日报》(1950-1951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这些报道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一赵桂兰》
1950年4月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 黑龙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施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A. 有助于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B. 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 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D.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共产党的好女儿一赵桂兰》”、“《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新中国的女施拉机手梁军》”、“《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治淮女英雄甘彩华》”可以看出报道中的“青年劳模”事迹涉及了热爱党和祖国、热爱劳动、钻研业务、革新技术等内容。依据材料时间“1950-195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材料中的这些报道有利于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A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涉及了一些妇女劳模,但是不能说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排除B项;当时中国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1.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B.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 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D. 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由于秦朝时期为抵御匈奴,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农牧界限向北移动明显,B项正确;北方气候条件恶化的话,农牧界限会向南移动,排除A项;秦朝也统一王朝,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融合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使德庇时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德庇时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之计,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持以镇静”。道光接报后,也降谕说:“通商一事,更有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这表明清廷( )
A. 闭关锁国政策依然未打破 B. 已经设立了专门外交机构
C. 以条约阻禁列强特权扩大 D. 彻底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列强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耆英认为“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要求对方守约,将列强在中国攫取的权益限制在条约的范围之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总理衙门属于外交机构,成立于1861年,排除B项;D项彻底抛弃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在中世纪的法国,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然后认为自己是居住地区例如勃艮第人,最后才是法国人,然而在近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下列项中,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 中世纪欧洲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B. 宗教改革极大强化了各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C. 亨利八世《至尊法案》建立专制统治 D. 激励人们保家卫国的《马赛曲》成为国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在近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体现的是法国人对国家的忠诚,其中材料“激励人们保家卫国的《马赛曲》成为国歌”最能体现这一变化,D项正确;中世纪欧洲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无法体现近代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与各国世俗权力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宣告英国君权自此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 )
A. 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 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
C. 消弭了国家间的冲突 D.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可知,常驻外交使节常驻在对方国家,从而可以较快处理国家之间的矛盾,稳定关系,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欧洲没有形成均势局面,排除A项;C选项中“消弭”一词太绝对,排除C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术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
A. 有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 B. 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
C 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较于国联.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强调大国协调作用,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排除B项;C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6. 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体现了( )
A. 少数民族是抗美援朝主力 B.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D. 中共着重消除各民族差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毛泽东在复电中指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为战胜外来侵略、建设富强国家提供了力量。其中“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点明了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C项正确;材料未能说明少数民族是抗美援朝主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排除B项;各民族差别依然存在,没有体现中共着重消除各民族差别,排除D项。故选C项。
27. 1956年,毛泽东指出:“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这反映出( )
A. 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B. 我国力图开拓外交新局面
C. 当时国际形势已经走向缓和 D. 中美面临来自苏联的压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可知,我国力图开拓外交的新局面,B项正确;1956年,美国对中国在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继续采取高压政策,排除A项;1955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此时的国际关系仍然非常紧张,排除C项;中苏关系是在1958年决裂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8. 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2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重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议,引领经济复苏》
A.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全球政治经济民主化、法制化以及改善全球环境问题上,贡献了中国智慧,积极推进全球治理的建设,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凸显了应对全球问题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未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且中国也不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排除B项;传统国际组织改革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9.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 各国已实现货币的统一
C.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前期,货币流通呈现明显的区域色彩,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战国中期以后,货币流通呈现统一的趋势,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币统一的趋势,“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后,统一的货币出现,排除B项;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没有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30. 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一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由此可见( )
A. 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 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黄金成为世界共同承认的通货,说明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D项正确;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排除A项;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排除B项;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1.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重要征税依据 B.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 使国家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 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为前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B项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古代赋税改革使使国家税收种类由繁多变得单一,排除C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故推行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A项。
32. 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 D.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已影响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栖流公所由官办变为官督商办,在收容基础上,增加收押、救助、医治、培训等职责,反映了中国社会慈善和流民管理等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C项正确;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不是栖流公所职能、管理模式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A项错误;栖流公所职能和经营模式变化,不能说明主权遭受侵略和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项错误;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与材料现象无关,D项错误。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前没有统一规定结婚年龄,唐朝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而在婚姻缔结程序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为重要,家长拥有绝对主婚权。同时唐代规定:“娶妻无媒不可”。合法有效的婚姻还需要“三书六礼”(三书指结婚过程中使用的聘书、礼书、迎书等文书,六礼是古代结婚的六个程序),符合形式规范才能被世俗社会承认。
——摘编自郭灿灿《古代婚姻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1948年冬,中共中央着手进行婚姻法的起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破除包办买卖婚姻的束缚,把妇女解放出来,对建设新国家尤其重要。妇女运动从阶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评剧《刘巧儿》风靡全国,剧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唱段:“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1950年4月30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第一章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权力的封建婚姻制度”。第二章规定结婚条件和程序,男女结婚本人完全自愿,必须到区、乡人民政府申请结婚登记。第三章规定夫妻间有使用各自姓名、处理家庭财产的平等权利。
——摘编自马荟《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与修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婚姻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婚姻法的内容与旧中国相比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特点:法定结婚年龄较小;坚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结婚原则;结婚时需要遵循三书六礼。
(2)新变化:旧中国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倡导男女权利平等、婚姻自由。原因: 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为了调动妇女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包办买卖婚姻的存在,导致中国妇女没有婚姻自由;中国传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极其严重,广大妇女地位低下。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得出法定结婚年龄较小;根据“婚姻缔结程序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为重要”得出坚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结婚原则;根据“合法有效的婚姻还需要‘三书六礼’”得出结婚时需要遵循三书六礼。
【小问2详解】
新变化:根据“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男女结婚本人完全自愿”“夫妻间有使用各自姓名、处理家庭财产的平等权利”,概括得出旧中国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倡导男女权利平等、婚姻自由。原因: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破除包办买卖婚姻的束缚,把妇女解放出来,对建设新国家尤其重要”得出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为了调动妇女建设国家的积极性;根据“包办买卖婚姻”得出包办买卖婚姻的存在,导致中国妇女没有婚姻自由;根据“男尊女卑,漠视子女权力”得出中国传统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极其严重,广大妇女地位低下。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基雅维利力图建立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不受教会控制的民族国家。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与洛克二人认为国家是人民契约、人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产物。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洛克指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摘编自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文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1912年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四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此后,共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团结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摘编自曾科《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华民族”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建国后党中央派大批民族工作队到边疆地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共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初步探索时期,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民族区域自治法》,因地因族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把握民族工作,进一步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近代中西方国家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主要内容:西方主张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契约建国;强调国家应保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中国主张凝聚中华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2)举措:领导边疆地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帮助民族地区改善教育、医疗;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历史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内容:根据“建立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不受教会控制的民族国家”“认为国家是人民契约、人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产物”,概括得出西方主张建立单一民族国家,契约建国;根据“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概括得出强调国家应保护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根据“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得出中国主张凝聚中华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共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团结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得出具有强烈的救亡图存色彩,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小问2详解】
举措:根据“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得出领导边疆地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得出帮助民族地区改善教育、医疗;根据“出台《民族区域自治法》”得出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得出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根据“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得出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历史意义:根据“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概括得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据“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共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得出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根据所学,还可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等角度总结回答。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8月,美国第一次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对社会下层应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教济。《社会保险法》不仅有助于美国社会克服严重的“个人主义”,而且“让人们预先尝到了在运转中的福利国家的滋味”,为战后美国推行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罗斯福在对社会下层群众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对垄断资产阶级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1935年8月,美国实行了新的征税法,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1936年的税收法促使大公司将利润尽量分配给股东,以便向股东们征收附加税。这些税法限制了财富的大量集中,加强了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的限制。
——摘编自赵菊玲《罗斯福新政“评析”》
材料二 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曲折发展历程。1949——1966年,国家着手创立了以《劳动保险条例》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遭受重大挫折,陷入停滞倒退。1978年,中央恢复成立民政部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探索农村定期定量救济,完善农村供养救助,开展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生活有困难的”等20多种类型的城市居民进行救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活无着落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以及城镇贫困人口的迅速增加,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应运而生。1998年至今,新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逐渐形成了以“补救模式”为目标,以社会教助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该制度建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答案】(1)内容:对社会下层施以救济与保障;对高收入者增税,限制私人垄断资本。
积极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为美国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背景:“文革”中社会保障制度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
特点:得到立法和制度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面广;有中国特色。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容:根据材料一“美国第一次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对社会下层应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教济”可分析得出对社会下层施以救济与保障;根据材料一“1935年8月,美国实行了新的征税法,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可分析得出对高收入者增税,限制私人垄断资本。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美国克服经济危机;为美国二战后的福利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二“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遭受重大挫折,陷入停滞倒退”“978年,中央恢复成立民政部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主要为,“文革”中社会保障制度遭到破坏,新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各项活动逐渐与国际接轨等。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央恢复成立民政部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探索农村定期定量救济,完善农村供养救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养老、新型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应运而生”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保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二“新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得出覆盖面广;根据材料二“以社会教助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出有中国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共35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制定了详细的朝觐制度,“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率长幼之序,训上下之责,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殆”。西周朝觐制度旨在( )
A. 缓和贵族之间矛盾 B.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优化官僚政治体系 D. 维系宗法分封秩序
2. “汉代郡治被视为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楷模。郡太守作为替皇帝巡守一方的大吏,上与皇帝剖符(虎符、竹使符,各执其半),有专断之威、典兵之权,下得自置吏属,行刑赏之格,管理可谓是无所不包,活脱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材料意在说明( )
A. 郡国并行体制完全被郡县体制取代 B. 中央和地方在权力分配上实现平衡
C. 地方权力过大导致政治分裂的出现 D. 郡治制度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3.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雅典,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 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C.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民主政治以法治为基础
4. 1340年,英国议会同意国王对羊毛、谷物征收两年的1/9税,但国王必须无条件地接受下院的请愿书。这一请愿书规定:由议会中的贵族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审查处理国王财政收入与税收官员们的账目,对失职者加以惩罚。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贵族阶层开始形成 B. 国王已经丧失征税权
C. 议会君主制得到发展 D. 下院成为权力中心
5. 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江西地方议会的做法( )
A. 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 B. 扩大了地方自治的权力
C. 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 D. 揭露了复辟帝制的企图
6.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各地出现了“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为了老百姓,咱们选举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还不要私情”“人口四万万,妇女占一半,国事家事全要管,事情才好办”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表明( )
A. 中共注重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B. 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趋势形成
C. 边区政府注重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D. 敌后战场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7. 1949年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人民成为了国家主人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正式建立
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8. 战国时期,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 宗法分封的分散性
C. 小农经济具有先进性 D. 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9. 王安石新法实行17年间,全国新开垦了大批土地,兴修了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田亩30多万顷,形成了“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堰陂塘,悉务兴复”的喜人景象。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 得到百姓支持 B. 使农民阶层受益最大
C. 采取重农措施 D. 使各行各业全面振兴
10. 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左右乡闾舆论,察举渐趋腐败。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颍川陈群提出“九品官人”的选官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并如愿登基。这段材料揭示
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察举制在魏初实际上已消失
C. 世家大族垄断朝政 D. 君王和世家大族的政治妥协
11. 宋仁宗时进士重策论和诸科大义,神宗时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这一时期的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终治乱”等。据此可知,宋朝( )
A. 改革科举制完善取士程序 B. 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能力
C. 面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D. 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12.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撤切尔提到: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一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主要是基于
A. 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B. 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C. 公作隐名,分权制衡 D. 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13. 下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 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 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 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 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14. 如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这一干部教育培训系统( )
党员干部教育 苏维埃干部教育 各种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初级 党员训练班 苏维埃干部训练班 短期职业学校 小学教员训练班
短期师范学校
中级 党员干部训练班 政治学校 职业学校 初级师范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
高尔基戏剧学校
高级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苏维埃大学 - 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A. 提高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 D. 加强了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
15. 《唐律》第三篇中有关职制的律条达五十九条之多,这些律条对官吏违制失职、稽缓公事、贪墨枉法等罪行及处置方式分门别类、胪列叙述,而且以疏议形式详加解释。这表明( )
A. 唐律注重官吏的道德素养 B. 官吏职制律令开始形成
C. 唐代治吏法网已较为严密 D. 唐律承袭魏晋监察体制
16. 南宋不少士人认为,理义比科举的意义更为远大,如詹廷坚说:“正心诚意,吾性所当尽也,修身齐家,吾身所当践也。科举可为吾累乎?”又如“乡先生”周允成在家乡从事教学活动,其生徒达数百人之多,其授徒讲学实为理学思想向生活、向人生落实的重要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 理学统治地位日益巩固 B. 理学呈现世俗化倾向
C. 科举制逐渐走向了衰弱 D.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17. 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
A. 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 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 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 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18. 拿破仑采纳罗马法的体系、概念,按照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遵循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指导制定了《法国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据此可知,该法典
A. 具有普通法系特征 B. 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
C. 旨强调法制统一 D. 推动了欧洲民主建设
19.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首次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写入宪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等。这些法律内容( )
A. 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B. 承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法地位
C. 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 表明“依法治国”成为为政治改革的重点
20. 下表是《人民日报》(1950-1951年)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这些报道
时间 地区 人物 标题
1950年3月 山东 赵桂兰 《共产党的好女儿一赵桂兰》
1950年4月 河北 王青梅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1950年9月 黑龙江 梁军 《新中国的女施拉机手梁军》
1950年11月 辽宁 张子富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1951年6月 安徽 甘彩华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A. 有助于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B. 反映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 激发了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D.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21.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B. 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 统一封建王朝的建立 D. 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22.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英使德庇时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德庇时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之计,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持以镇静”。道光接报后,也降谕说:“通商一事,更有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这表明清廷( )
A. 闭关锁国政策依然未打破 B. 已经设立了专门外交机构
C. 以条约阻禁列强特权扩大 D. 彻底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
23. 在中世纪法国,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然后认为自己是居住地区例如勃艮第人,最后才是法国人,然而在近代,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下列项中,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 中世纪欧洲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B. 宗教改革极大强化了各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C. 亨利八世《至尊法案》建立专制统治 D. 激励人们保家卫国的《马赛曲》成为国歌
24. 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最初在13世纪出现于意大利各城市国家。15世纪,意大利城市国家对西班牙、德国、法国和英国派遣常驻代表,其他国家纷纷仿效。特别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后,该制度在欧洲各国之间发展成为普遍的制度。这一制度( )
A. 使欧洲形成均势局面 B. 有利于稳定国际秩序
C. 消弭了国家间冲突 D.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5.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规定,"除术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
A. 有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 B. 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
C. 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26. 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体现了( )
A. 少数民族是抗美援朝主力 B.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D. 中共着重消除各民族差别
27. 1956年,毛泽东指出:“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这反映出( )
A. 美国放弃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B. 我国力图开拓外交新局面
C. 当时国际形势已经走向缓和 D. 中美面临来自苏联的压力
28. 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2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重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议,引领经济复苏》
A.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 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29. 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 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B. 各国已实现货币的统一
C.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30. 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一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这些通货就像许许多多不同的语言,都在表示着毫无区别的东西。由此可见( )
A. 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 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C. 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 金本位得到较大范围接受
31.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重要征税依据 B.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 使国家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 以政府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为前提
32. 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 D. 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已影响中国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前没有统一规定结婚年龄,唐朝规定:“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而在婚姻缔结程序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为重要,家长拥有绝对主婚权。同时唐代规定:“娶妻无媒不可”。合法有效的婚姻还需要“三书六礼”(三书指结婚过程中使用的聘书、礼书、迎书等文书,六礼是古代结婚的六个程序),符合形式规范才能被世俗社会承认。
——摘编自郭灿灿《古代婚姻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1948年冬,中共中央着手进行婚姻法的起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破除包办买卖婚姻的束缚,把妇女解放出来,对建设新国家尤其重要。妇女运动从阶级解放走向社会解放。评剧《刘巧儿》风靡全国,剧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唱段:“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1950年4月30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第一章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权力的封建婚姻制度”。第二章规定结婚条件和程序,男女结婚本人完全自愿,必须到区、乡人民政府申请结婚登记。第三章规定夫妻间有使用各自姓名、处理家庭财产的平等权利。
——摘编自马荟《新中国婚姻法的制定与修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婚姻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婚姻法的内容与旧中国相比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基雅维利力图建立以单一民族为基础的不受教会控制的民族国家。英国思想家霍布斯与洛克二人认为国家是人民契约、人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产物。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洛克指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摘编自庞金友《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梁启超发文说:“今天下之可忧者,莫中国若;天下之可爱者,亦莫中国若。吾愈益忧之,则愈益爱之;愈益爱之,则愈益忧之。”1912年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四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此后,共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团结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摘编自曾科《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华民族”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建国后党中央派大批民族工作队到边疆地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共同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初步探索时期,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开放后国家出台《民族区域自治法》,因地因族帮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把握民族工作,进一步将民族工作与统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诸多工作密切结合。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近代中西方国家观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举措,分析其历史意义。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8月,美国第一次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该法规定,对社会下层应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教济。《社会保险法》不仅有助于美国社会克服严重的“个人主义”,而且“让人们预先尝到了在运转中的福利国家的滋味”,为战后美国推行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罗斯福在对社会下层群众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对垄断资产阶级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1935年8月,美国实行了新的征税法,加重对高收入者和大公司的课税,把5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31%,把50万美元以上收入的附加税提高为75%,还增加了财产税和赠款税,公司交纳的税额也有所增加。1936年的税收法促使大公司将利润尽量分配给股东,以便向股东们征收附加税。这些税法限制了财富的大量集中,加强了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的限制。
——摘编自赵菊玲《罗斯福新政“评析”》
材料二 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了曲折发展历程。1949——1966年,国家着手创立了以《劳动保险条例》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遭受重大挫折,陷入停滞倒退。1978年,中央恢复成立民政部开展城乡社会救济工作,探索农村定期定量救济,完善农村供养救助,开展对“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和无固定职业、无固定收入、生活有困难的”等20多种类型的城市居民进行救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活无着落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以及城镇贫困人口的迅速增加,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新型城乡居民救助制度应运而生。1998年至今,新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建设有了重大进展,逐渐形成了以“补救模式”为目标,以社会教助为基础,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为补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该制度建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