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10 22:32:17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叶绿素是由谷氨酸分子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在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其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绿素a分子与催化其合成的酶共有的元素是C、H、O、N、Mg
B. 叶片发黄一定是光照不足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造成的
C. 头部对于叶绿素a分子在类囊体膜上的固定起重要作用
D. 叶绿素a的元素组成说明无机盐能构成复杂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的无机盐还对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详解】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化学元素组成都含有C、H、O、N,如图叶绿素a分子含有C、H、O、N、Mg元素,共有的元素是C、H、O、N,A错误;
B、叶片变黄不一定是叶绿素合成减少,也有可能是温度下降,胡萝卜素合成增加导致,还有可能是叶绿素降解加快或叶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合成增加等原因,B错误;
C、叶绿素a的尾部具有亲脂性,而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故叶绿素a的尾部有利于固定在类囊体膜上,C错误;
D、如图叶绿素a中含有Mg,Mg属于无机盐,说明无机盐能构成复杂的化合物,D正确。
故选D。
2. 下图为植物叶肉细胞将硝酸盐转化为蛋白质与核酸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入叶肉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 ②和③过程所需ATP均由叶绿体提供
C. ③和④过程分别需核糖体和磷元素参与
D. 光照强度会影响叶绿体中谷基酸的合成速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NO3- 进入叶肉细胞需要消耗ATP,方式为主动运输;NO3-在ATP作用下转化为NO2-,并进一步在ATP作用下合成谷氨酸。
【详解】A、据图可知,NO3- 进入叶肉细胞消耗ATP,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
B、③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所需ATP主要由细胞呼吸提供,即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叶绿体中合成的ATP只能供给暗反应,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故③过程需要核糖体参与;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P,故④过程需要磷元素参与,C正确;
D、据图可知,谷氨酸的合成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该过程需要ATP,故推测光合作用的进行会影响谷氨酸的合成过程,D正确。
故选B。
3. 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还原糖鉴定实验中需提前一天制备斐林试剂在低温下放置
B.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的双层膜和高尔基体膜
C. 观察细胞吸水现象可使用黑藻叶片替代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D. 分离绿叶中色素时需将带滤液细线的滤纸条放置在密闭装置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 IV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2.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称为质壁分离。
3.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进行分离。
【详解】A、还原糖鉴定实验中需要新配制的斐林试剂,不能提前一天制备,A错误;
B、在电子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内部的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可观察到线粒体的双层膜和高尔基体膜,B正确;
C、观察细胞吸水现象时可使用黑藻叶片替代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黑藻叶肉细胞中绿色的叶绿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使整个细胞质呈绿色,液泡无色,C正确;
D、 分离绿叶中色素时需将带滤液细线的滤纸条放置在密闭装置中,因为层析液易挥发且有毒性,D正确。
故选A。
4. 肝脏细胞是体内脂类代谢中心,作原料的脂肪酸可以直接吸收食物中的外源性脂肪酸,也可以由内源性的糖和氨基酸转化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甘油三酯后,既可以进入细胞脂库储存,也可以结合载脂蛋白从肝脏运出,脂肪过量积累会导致脂肪肝。脂肪酸也可以和甘油合成甘油二酯,并进一步合成磷脂,磷脂可以和脂肪相互转化。以下关于肝脏细胞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肝脏细胞有较大面积的内质网
B. 载脂蛋白的合成、转运都离不开线粒体供能
C. 肝脏细胞的高尔基体没有正确的修饰磷脂合成酶,可能导致脂肪肝
D. 载脂蛋白由氨基酸在肝脏细胞核糖体中发生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链折叠而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中的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脂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详解】A、由题意可知,肝脏细胞是体内脂类代谢中心,故有较大面积的内质网,A正确;
B、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载脂蛋白的合成、转运都是耗能过程,离不开线粒体供能,B正确;
C、磷脂合成酶为胞内酶,不经过高尔基体的修饰,C错误;
D、载脂蛋白为胞内蛋白,在肝脏细胞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并进一步盘曲折叠而成,D正确。
故选C。
5. 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 “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C.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D.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细胞膜塑形蛋白在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合成所需要的能量由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提供,而叶绿体形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A错误;根据分泌蛋白形成过程等知识,可判断囊泡(分子垃圾袋)由生物膜构成,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B正确;溶酶体中水解酶可以水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等,可以作为“回收利用工厂”,蛋白质水解的产物为氨基酸,故“组件”是氨基酸,不可能为核苷酸,C错误;中心体没有生物膜结构,故无法形成囊泡,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会识别细胞器的结构,知道细胞器的功能。总结如下:
名 称
形 态
结 构
成 分
功 能
线粒体
大多椭球形
外膜、内膜、嵴、基粒、基质
蛋白质、磷脂、有氧呼吸酶、少量DNA和RNA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动力车间”
叶绿体
球形,椭球形
外膜、内膜、类囊体、基粒、基质
蛋白质、磷脂、光合作用的酶、色素、少量DNA和RNA
光合作用的场所,“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
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
游离于基质,附着在内质网,无膜结构
蛋白质、RNA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内质网
网状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等
增大膜面积,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囊状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等
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中心体
“十”字形
由两个中心粒构成,无膜结构
微管蛋白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
液 泡
泡状
液泡膜、细胞液、
单层膜
蛋白质、磷脂、有机酸、生物碱、糖类、无机盐、色素等
调节细胞内环境,使细胞保持一定渗透压,保持膨胀状态
溶酶体
囊状
单层膜
有多种水解酶
“酶仓库”、“消化车间”
会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植物的高尔基体;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参与蛋白质合成分泌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内液:包括细胞内细胞质基质和液泡所含的全部液体;细胞液:液泡里所含的液体。
6. 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若X是葡萄糖,①~④代表麦芽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则此图可以表示为葡萄糖是它们的基本单位
B. 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①~④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大多数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合成之后要分别运送到细胞中的不同部位,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的蛋白质要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内,成为分泌蛋白;有的蛋白质则需穿过各种细胞器的膜,进入细胞器内,构成细胞器蛋白。
【详解】A、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A错误;
B、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正确;
C、消化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D、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都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D正确。
故选A。
7.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麦芽糖和乳糖的水解产物与斐林试剂共热均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B. 单位质量的糖类与脂肪相比较,糖类中O的含量高而H的含量低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键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D. 生物体中的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参与细胞器的构成等多种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2、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构成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3、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 P 和 N。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详解】A. 麦芽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乳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它们均属于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共热均会出现砖红色沉淀,A正确;
B. 单位质量的糖类与脂肪相比较,糖类中O的含量高而H的含量低,B正确;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C错误;
D. 生物体中的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可以携带遗传信息;有些RNA具有催化功能;rRNA参与核糖体的构成,D正确。
故选C。
8. 如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影响A、B两点吸收量差异与B、C两点吸收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离子浓度、载体蛋白数量 B. 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 载体蛋白数量、离子浓度 D. 载体蛋白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番茄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因此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会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也会影响主动运输。
【详解】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B两点的氧气浓度相同,有氧呼吸的强度相同,即供应的能量相同,因此影响A、B两点吸收离子量不同的原因是载体的数量不同;B、C两点是番茄吸收Ca2+数量随氧气浓度的变化,C点氧气浓度高,细胞呼吸作用加强,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运输Ca2+数量多,即影响B、C两点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呼吸作用强度,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 科学家将RNA疫苗(由mRNA组成)包装到由树状大分子(den-drimer)的分支分子制造而成的纳米颗粒中,形成dendrimer-RNA结构,并诱导其多次折叠,构建了直径为150纳米的球形疫苗颗粒。这些疫苗颗粒进入细胞之后,其mRNA可翻译形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释放出来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RNA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时,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等条件
B. 球形疫苗颗粒能保护RNA进入细胞,翻译形成的抗体蛋白可使人具备抵抗力
C. 人们可以合成不同病原体的RNA来构建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以获得免疫能力
D. dendrimerRNA最可能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入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3、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翻译不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A错误;
B、RNA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引起了特异性免疫,这些蛋白是抗原而不是抗体,B错误;
C、人们合成病原体的RNA后,构建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体后引发特异性免疫,即可获得免疫力,这给人们根治病原体感染带来了希望,C正确;
D、dendrimer和RNA 均为大分子物质,二者结合后最可能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故选C。
10. 细胞膜对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种,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
C. 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是影响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
D. 离子通道与离子泵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因此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正确;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导致动作电位产生,B正确;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是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因此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不是影响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C错误;离子通道与离子泵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影响因素(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以题意“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为解题的切入点,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各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11.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 b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 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减少,b点将向左移
D. 将温度提高到30℃时,a点上移,b点右移,d点上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c点表示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内因主要是有关酶的数量和色素的含量。
【详解】A、a点时为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正确;
B、b表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正确;
C、b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当植物缺Mg时,光合速率降低,只有增大光照强度才能提高光合速率,才能等于呼吸速率,即植物缺Mg时,b点将向右移动,错误;
D、温度从25℃提高到30℃后,光合速率减慢,呼吸速率加快。图中a点代表呼吸速率,现呼吸速率加快,故a点上移;d点表示最大光合速率,现光合速率减慢,故d点上移,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利用题中所给条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因此由25℃升到30℃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均改变,再由此判断两点移动方向。
12. 东北铁线莲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及根茎可作为中药入药。研究人员开展光强对东北铁线莲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到如表所示结果(气孔导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气体进入细胞的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 mol·m-2·s-1) 气孔导度/(mol·m-2·s-1) 胞间CO2浓度/(μ mol/mol) 水利用效率/(μ mol·m-2·s-1)
对照 8.4 0.28 259.1 1.50
30% 109 0.30 243.5 1.91
50% 8.9 0.28 259.5 1.78
70% 7.7 0.24 257.6 1.63
90% 6.1 0.23 263.6 1.36
A. 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实验中“对照”处理方法应该是全光照(100%透光)
B. 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植物周围空气中 CO2减少速率或O2增加速率来表示净光合速率
C. 随遮光比例增加,气孔导度下降导致 CO2吸收减少,是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D. 影响铁线莲叶肉细胞胞间CO2浓度的过程有外界空气与细胞间的扩散交换、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水利用效率。随着光强的增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利用效率均增大后变小,胞间CO2浓度先减少后增大。
【详解】A、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实验组为不同比例的光照强度,实验中“对照”处理方法应该是全光照(100%透光),A正确;
B、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植物周围空气中CO2减少速率或O2增加速率来表示净光合速率,B正确;
C、随着遮光比例增加,光照强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而气孔导度变化不大,不是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C错误;
D、影响铁线莲叶肉细胞胞间CO2浓度的过程有外界空气与细胞间的扩散交换、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大小关系决定了细胞吸收或释放CO2,D正确。
故选C。
13. 如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处理开始时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t2,叶绿体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 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 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 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TP和C5化合物的含量均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A、由图可知,t1→t2,水的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B、t2时刻,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点,此时再增加光照,光合速率不再提高,B错误;
C、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与暗反应速率均增强的结果,C错误;
D、突然停止光照,暗反应速率大于光反应速率,缺少光照,ATP合成受阻,也导致C3不能还原,C5因来源减少而减少,D正确。
故选D。
14. 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②代表的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释放能量最少的是过程Ⅲ
C. 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应在pH为7左右设置实验自变量
D. 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比叶绿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为ADP、②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③是腺苷,A错误;Ⅰ和Ⅱ断裂的都是高能磷酸键,III断裂的是普通化学键,因此释放能量最少的过程是Ⅲ,B正确;由图所示,酶b的适宜PH的变量范围应呈偏酸性,C错误;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可以用于除暗反应以外的各项生命活动,而叶绿体内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结构简式以及水解的方程式,确定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明确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
15.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红细胞与神经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老年人细胞普遍衰老,老年斑的出现就是因为细胞内黑色素积累
D. 细胞凋亡过程涉及基因突变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凋亡一般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一般表现为单个细胞的死亡,且不伴有炎症反应。
【详解】A、二分裂是细菌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是蛙的细胞分裂方式之一,A错误;
B、红细胞与神经细胞是有丝分裂来的,结构和功能上出现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老年人体内也有新生的细胞,C错误;
D、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主动的细胞死亡,不涉及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16.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下图标注了某动物(2n=12)甲种细胞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若向该种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处于M期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是12→24→12
B. 加入过量胸苷约7.4h后,甲种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
C. G1期发生的变化主要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若乙种细胞周期为24h,M期为1.9h,选择甲种细胞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更合适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甲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2)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为: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体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即12→24→12。
【详解】A、M期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目为12,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24条,而分裂结束又恢复12条,A正确;
B、加入过量的胸苷后,DNA的复制被抑制,而复制刚结束的(G2期细胞)经过2.2+1.8+3.4=7.4h进入S期,分裂过程被抑制,所以加入过量胸苷约7.4h后,甲种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B正确;
C、从图中看出DNA的复制发生在S期,C错误;
D、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应该选择分裂期比例较大的细胞,而甲细胞分裂期的比例为1.8/(3.4+7.9+2.2+1.8),而乙细胞分裂期的比例为1.9/24,甲细胞分裂期比例较大,所以选择甲种细胞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更合适,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首先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解答B和D选项时需要考生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进行计算和分析。
17.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一定均为杂合子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一定要相等
③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种精子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数量比约为1∶1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A. 一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在“性状模拟分离比”实验中,两个桶分别表示雌、雄生殖器官,两个桶内的彩球分别表示雌配子、雌配子,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的彩球代表一对等位基因,因此每个小桶内的两种颜色的彩球数量一定要相等,但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可能是正常的杂合子,或一个是正常杂合子和一个是白化病,①错误;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表示雌雄生殖器官,由于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因此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②错误;
③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若不考虑变异,则由于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形成2种类型、4个精子,③错误;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中Y与y的比均约为1∶1,但雌雄配子数量比不等于1∶1,一般是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④错误;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则成单存在,并非配子中只有一个基因,⑤错误;
⑥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⑥正确。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 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花色的形成途径如图所示,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红花,F1的雌雄植株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9∶3∶4,且粉红花植株全部为雄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B. 自然界中红花植株有6种不同的基因型
C. 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XB×aaXbY
D. F2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6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F1的雌雄植株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9∶3∶4,是9:3:3:1的变形,说明该性状由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题意,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9∶3∶4,且粉红花植株全部为雄性,说明花色与性别相关联,B/b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红花基因型有A-XB-,白花基因型有aa-,粉花基因型为A-XbXb、A-XbY,则自然界中红花植株有2(AA、Aa)×3(XBXB、XBXb、XBY)=6种不同的基因型,B正确;
C、红花植株(A-XB-)与白花植株(aa-)杂交,F1全部为红花(AaXBXb、AaXBY),说明亲代雌株为显性纯合子,故可推测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XB×aaXbY,C正确;
D、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逐对考虑,则F2的红花植株中雌花有1/3AA、2/3Aa(配子为2/3A、1/3a)、1/2XBXB、1/2XBXb,雄花有1/3AA、2/3Aa(配子为2/3A、1/3a)XBY,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花aa-植株比例为13×1/3=1/9,D错误。
故选D。
19. 某两年生植株(2n=24)的正常株高品系(AA)中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出现矮杆植株(aa),为了给矮化植株育种提供依据,科研工作者利用三体分析法进行了矮杆基因染色体定位的研究。其主要过程如下:以正常株高品系中的三体为母本,以矮杆植株(aa)为父本进行杂交,再选出F1中三体进行回交,依据F2代中高杆和矮杆植株的分离比可确定矮杆基因所处的染色体。(实验过程中不考虑基因突变,各种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机会均等;三体在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三体和二倍体存活机会相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就株高基因而言,用于杂交的三体母本种类有24种
B. F2代中出现的分离比为1∶1或3∶1
C. F2中三体正常株高水稻全部基因型为AAa或Aaa
D. 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初步鉴定三体水稻
【答案】D
【解析】
【分析】若a基因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以正常株高品系中的三体(AAA)为母本,以矮杆植株(aa)为父本进行杂交,再选出F1(Aa、AAa)中三体(AAa)进行回交(与aa进行杂交),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2∶2∶1∶1,F2代中高杆和矮杆植株的分离比为5∶1。若a基因不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则以正常株高品系中的三体(AA)为母本,以矮杆植株(aa)为父本进行杂交,再选出F1(Aa)中三体(Aa)进行回交(与aa进行杂交),F2代中高杆和矮杆植株的分离比为1∶1。
【详解】A、该植株有12对同源染色体,就株高基因而言,基因的位置可以在12对染色体上,因此用于杂交的三体母本种类有12种,A错误;
B、若a基因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选出F1(Aa、AAa)中三体(AAa)进行回交(与aa进行杂交),AAa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A∶Aa∶AA∶a=2∶2∶1∶1,F2代中高杆和矮杆植株的分离比为5∶1,若a基因不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选出F1(Aa)中三体(Aa)进行回交(与aa进行杂交),F2代中高杆和矮杆植株的分离比为1∶1,B错误;
C、a不在三体对应的染色体上时,F2中三体正常株高水稻的全部基因型为Aa,C错误;
D、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染色体,因此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初步鉴定三体水稻,D正确。
故选D。
20.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鸡,雌的均为非芦花鸡。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F2。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B. 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相等
C. F2中雄鸡有一种表现型,雌鸡有两种表现型
D. 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题意可知亲本是纯种雌性芦花鸡和纯种雄性非芦花鸡,F1中雄性均为芦花鸡,雌性均为非芦花鸡,说明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A正确;
B、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与雌鸡中都是1/2,B正确;
C、根据题意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形,雌的均为非芦花形,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且芦花鸡是显性性状,则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则F1中的雌雄鸡基因型分别是ZaW、ZAZa,所以产生的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可见雌鸡和雄鸡都有两种表现型,C错误;
D、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即ZAW与ZAZa杂交,则ZAZa(芦花♂)×ZAW(芦花♀)→1ZAZA(芦花♂):1ZAW(芦花♀):1ZAZa(芦花♂):1ZaW(非芦花♀),所以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D正确。
故选C。
21. 某基因(14N)含有 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 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 3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离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结果如图1;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结果如图 2.则下列有关分析完全正确的是( )
A. W层中含 15N标记胞嘧啶3150个
B. X层全部是 14N的基因
C. 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7
D. 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 Y层的1/3倍
【答案】AD
【解析】
【分析】该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即A=3000×35%=105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1050个,则C=G=450个。将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到23=8个DNA分子(16条链),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两个DNA分子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X层),其余6个DNA分子均只含15N(Y层)。8个DNA分子共有16条链,加入解旋酶再离心,Z层有两条链,只含14N;W层有14条链,只含15N.
【详解】A、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故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又在含有30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腺嘌呤占35%,因此胞嘧啶占15%,共450个;图2是加入解旋酶再离心的结果—试管中是单链状态的脱氧核苷酸链,所以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为450×7=3l50个,A正确;
B、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均为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的基因,B错误;
C、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W层是含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14条,Z层是14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2条,所以W层与Z层的核苷酸之比为14:2=7:1,C错误;
D、在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X层),6个DNA分子只含15N(Y层),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1/3,D正确。
故选AD。
22. 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可掺入到基因中去;秋水仙素还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据此推测,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后不会引发的结果是
A. DNA分子在复制时碱基对错误导致基因突变
B. 转录受阻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不能流向RNA
C.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局部解旋导致稳定性降低
D. 转运RNA错误识别氨基酸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可掺入到基因中去。由于秋水仙素作为取代基与正常碱基不同,所以它在掺入基因分子时或以后,会使基因复制时发生偶然配对上的差错,从而导致基因突变,A项正确;秋水仙素还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使转录受阻,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不能流向RNA,B项正确;秋水仙素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可能会使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局部解旋,进而导致其稳定性降低,C项正确;秋水仙素对DNA分子结构的影响,不会导致转运RNA错误识别氨基酸,D项错误。
23. 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场所、能量、酶等所有的条件,均由大肠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外壳中只含35S,但由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均含有31P,但只有少数含有32P。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 波尔山羊(2N=6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原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分裂过程中形成30个四分体
B. 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均为1/2
C. 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
D. 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癌变机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细胞分裂周期失控,称为不受机体控制的能无限增殖的癌细胞。
2、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形成两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染色体缺失一条,另一个细胞是3条染色体,随机丢失一条后, 形成的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因此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分裂过程是有丝分裂,无四分体,A错误;
B、由于染色体的丢失是随机的,所以分裂产生的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不一定为1/2,B错误。
C、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C正确;
D、染色体向两级移动是染色体的作用,所以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有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抑癌基因的作用,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不同,细胞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5. 若果蝇染色体发生易位(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联会时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况,染色体分开后,只有获得了一套完整基因的生殖细胞才能够存活。某品系果蝇的两对常染色体发生了如图2中的易位,无眼(e)、多毛(h)为隐性性状,E、H控制的性状为野生型。该品系雌雄随机交配所得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
A. 无眼:野生:多毛=1:2:1
B. 无眼:多毛=1:1
C. 野生:无眼:多毛:无眼多毛=9:3:3:1
D. 野生:无眼:多毛:无眼多毛=1:1:1:1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只有获得了一套完整基因的生殖细胞才能够存活,该品系雌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Eh:eH=1:1,配子EH和eh不含套完整基因不能存活,同理,该品系雄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Eh:eH=1:1,配子EH和eh不含套完整基因不能存活。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只有发生过易位的染色体和为易位的染色体处于同一个生殖细胞中,该生殖细胞才能存活,故该品系雌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Eh:eH=1:1,该品系雄性可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Eh:eH=1:1,该品系雌雄随机交配,配子自由组合,所得子代的基因型为1/4EEhh、2/4EeHh、1/4eeHH,子代性状分离比是无眼:野生:多毛=1:2:1,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点睛】
26.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其籽粒黄色(T)对白色(t)为显性,基因 T、t位于9号染色 体上。某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玉米的一条9号染色体缺失,该玉米自交,所得F1 中黄色 籽粒:白色籽粒=1:1。已知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卵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
B.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
C.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
D.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正常的Tt自交,后代中黄色:白色=3:1,根据后代黄色:白色=1:1可知,含T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详解】根据Tt自交,后代中黄色:白色=1:1,可以推知含T的花粉不育,含T的卵细胞可育,即母本可以产生T和t的两种卵细胞,故缺失的片段在T所在的染色体上,但不包含T所在片段。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27. 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以作为生物进化哪方面的证据(  )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生物遗传方面的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
1、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人们发现,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这成为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在新生代地层中发现的一系列马的化石,显示出马这个物种的进化历程;而中间过渡类型的动、植物(始祖鸟、种子蕨)化石的出现,是说明两种不同类群之间有着一定亲缘关系的直接证据。
2、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部位、结构相似,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比较鸟、蝙蝠、鲸、马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发现尽管它们的形态、功能是不同的,但内部结构和部位却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原始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3、胚胎学上的证据,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证明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比较七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在初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的出现,反映出脊椎动物各个物种的演变在最早时期都有共同的祖先,他们的祖先都生活在水中,人是由有尾动物进化而来,人体胚胎发育是生物进化历程的一个缩影。
【详解】比较胚胎学上有两个证据,分别是同源器官和痕迹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部位、结构相似,形态、功能不同的器官,例如脊椎动物的前肢:鸟的翅膀、蝙蝠的翼手、鲸的胸鳍、狗的前肢以及人的上肢,虽然具有不同的外形,功能也并不尽同,但却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痕迹器官是失去功能,在发育中退化,只留残迹的器官,如随着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精细,阑尾的功能也逐渐退化了。
故选B。
2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心肌细胞内的 CO2 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 若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机体血浆量会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先排送到细胞外液中,最后排出体外。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详解】A、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心肌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再通过自由扩散到组织液中,故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C错误。
D、若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机体血浆量会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氯化钠和水后渗透压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错误。
故选B。
29. 如图分析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NaHCO3 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
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 3 个磷脂双分子层
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由图中物种转换关系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三者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故血浆中不会产生乳酸,故NaHCO3 与乙(血浆)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A错误;
B、乙(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两层膜(即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组织液),然后穿过细胞膜进入肝细胞(细胞质基质)被利用共需穿过 3层生物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正确;
D、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乙→甲→肝细胞,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D正确。
故选A。
30. 下图是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 图中有6个完整的神经元
C. 刺激B处和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的反应不一定相同
D. 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上有神经节,则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详解】A、B上有神经节,则B为传入神经,A为感受器,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A错误;
B、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故由图可知,图中有5个完整的神经元,B错误;
C、高级神经中枢(甲)能控制低级神经中枢(乙),故刺激B处和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的反应不一定相同,C正确;
D、刺激D处,兴奋只能传到电流计下端的电极,故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点睛】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 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用完全营养液并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甲图所示),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的影响均忽略不计现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乙图所示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写出植物光合作用的方程式____________,如图显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
(2)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CD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4)EF段说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填“较快”或“较慢”),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12H2O+6CO2C6H12O6+6O2+6H2O ②. 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
(2) ①. 夜间温度较低,呼吸作用减弱 ②. 光合作用吸收了部分的CO2
(3)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
(4) ①. 较慢 ②. 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入量少
【解析】
【分析】玻璃罩中的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作用强度;在有光的条件下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光照强度、CO2浓度均会影响光合速率;图乙中,AC段只进行呼吸作用;D点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CO2浓度逐渐降低;但是在中午即EF段CO2浓度下降缓慢;到下午18点以后,光合作用逐渐停止;并且H点的CO2浓度低于A点,说明CO2被用于合成了有机物。
【小问1详解】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可将CO2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氧气,反应式为12H2O+6CO2C6H12O6+6O2+6H2O。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而这些因素在题中均有体现,如正午温度过高,影响光合速率;随着光合作用进行,玻璃罩内CO2浓度降低,会影响光合速率。
【小问2详解】
由于在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AC段二氧化碳都是由有氧呼吸产生的,但是在凌晨2点以后,由于气温的降低,降低了有氧呼吸过程中呼吸酶的活性,导致二氧化碳产生速率减慢,所以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CD段与AB段相比,由于光合作用吸收了部分的CO2,所以曲线上升较缓。
【小问3详解】
D点的含义是二氧化碳浓度既不上升也不下降,所以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小问4详解】
图中EF段CO2浓度降低很慢,说明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减少,光合速率减慢,很可能是中午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缺少CO2。
32. 如图是甲病(用 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病是 ____________遗传病。
(2)5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致病基因最终来自____________号。
(3)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4)经医学检验发现,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只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1/3死亡,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存活的精子均正常,则 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1)伴X染色体隐性
(2) ①. AaXBXb ②. 0 ③. 2
(3) ①. 1/3 ②. 5/12
(4)9/20
【解析】
【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5号和6号表现型正常,生有患甲病的女儿,故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甲病、乙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2号患乙病,有正常的女儿5号,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用A、a表示),则患甲病为aa,不患甲病为AA、Aa;乙病(用B、b表示),则患乙病为XbY、XbXb,不患乙病为XBXB、XBXb、XBY。
【小问1详解】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由5号、6号正常,生下9号女性患甲病,可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两种病中一种为伴性遗传,由题意和系谱图中2号患乙病、5号正常可判断出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设甲病致病基因为a,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对于乙病,由2号患乙病可知5号的基因型是XBXb,对于甲病,由9号患甲病可知5号的基因型是Aa,因此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8号母亲患乙病,因此8号的基因型是aaXBXb,是纯合子的概率为0。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基因型为XBXb),由于其父亲表现正常,不含乙病致病基因,则9号乙病致病基因直接来自5号,5号的基因型为XBXb,XB来自1号,Xb来自2号,因此9号的乙病致病基因最终来自2号。
【小问3详解】
8号患甲病,则3和4的基因型均为Aa,7号的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5号的基因型为XBXb,6号基因型为XBY,9号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若7号与9号结婚,对于甲病,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3×1/2=1/3,正常的概率是2/3,对于乙病,患病的概率为1/2×1/2=1/4,正常的概率为3/4。因此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3/4+2/3×1/4=5/12。
【小问4详解】
7号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基因型为AaXbY,且含有基因a的精子会有1/3死亡,9号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对于甲病,由于含有基因a的精子会有1/3死亡,故7号产生的配子中A∶a=3∶2,即A占3/5,a占2/5,9号的基因型为aa,故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2/5,正常的概率为3/5;对于乙病,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2×1/2=1/4,正常的概率是3/4,因此7号与9号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3/5×3/4=9/20。
33.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接触形式可以分为轴突—细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图1表示神经元 M外的两个轴突的分布,图2和图3表示对特定的轴突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通过连接在神经元 M细胞质膜内外的电表电极检测到的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中包括的突触类型有____________,在轴突 3处给予神经元M一定强度的刺激,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2)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 1,神经元M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3分析,轴突2对轴突1的作用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了神经元M的兴奋性,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 ②. 会
(2) ①. 不能 ②. 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或神经元M的膜电位没有变为外负内正)
(3) ①. 降低 ②. 刺激轴突2影响了轴突1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导致神经元M中Na+内流相对减少,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
【分析】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轴突2与轴突1接触,轴突1与神经元M的细胞体接触,故图中有轴突一胞体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两种类型。在轴突3处给予神经元M一定强度的刺激,兴奋可以由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因此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将会发生2次偏转。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l,神经元M的膜内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或神经元M的膜电位没有变为外负内正),故神经元M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小问3详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叶绿素是由谷氨酸分子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在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其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绿素a分子与催化其合成的酶共有的元素是C、H、O、N、Mg
B. 叶片发黄一定是光照不足导致叶绿素合成减少造成的
C. 头部对于叶绿素a分子在类囊体膜上的固定起重要作用
D. 叶绿素a的元素组成说明无机盐能构成复杂的化合物
2. 下图为植物叶肉细胞将硝酸盐转化为蛋白质与核酸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入叶肉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 ②和③过程所需ATP均由叶绿体提供
C. ③和④过程分别需核糖体和磷元素参与
D. 光照强度会影响叶绿体中谷基酸的合成速度
3. 下列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还原糖鉴定实验中需提前一天制备斐林试剂在低温下放置
B.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线粒体的双层膜和高尔基体膜
C. 观察细胞吸水现象可使用黑藻叶片替代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D. 分离绿叶中色素时需将带滤液细线滤纸条放置在密闭装置中
4. 肝脏细胞是体内脂类代谢中心,作原料脂肪酸可以直接吸收食物中的外源性脂肪酸,也可以由内源性的糖和氨基酸转化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甘油三酯后,既可以进入细胞脂库储存,也可以结合载脂蛋白从肝脏运出,脂肪过量积累会导致脂肪肝。脂肪酸也可以和甘油合成甘油二酯,并进一步合成磷脂,磷脂可以和脂肪相互转化。以下关于肝脏细胞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肝脏细胞有较大面积的内质网
B. 载脂蛋白的合成、转运都离不开线粒体供能
C. 肝脏细胞的高尔基体没有正确的修饰磷脂合成酶,可能导致脂肪肝
D. 载脂蛋白由氨基酸在肝脏细胞核糖体中发生脱水缩合形成的肽链折叠而成
5. 一项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揭示了体内蛋白分选转运装置的作用机制,即为了将细胞内的废物清除,细胞膜塑形蛋白会促进囊泡(分子垃圾袋)形成,将来自细胞区室表面旧的或受损的蛋白质带到了内部回收利用工厂,在那里将废物降解,使组件获得重新利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塑形蛋白在合成过程中,场所由核糖体提供,动力可由叶绿体提供
B. “分子垃圾袋”应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C. “回收利用工厂”可能是溶酶体,“组件”可能是氨基酸或核苷酸
D. 人体细胞内能形成囊泡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
6. 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若X是葡萄糖,①~④代表麦芽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则此图可以表示为葡萄糖是它们的基本单位
B. 若X表示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代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C. 若X为参与合成并分泌消化酶的细胞器,则①~④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若X为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则①~④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7.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麦芽糖和乳糖的水解产物与斐林试剂共热均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B. 单位质量的糖类与脂肪相比较,糖类中O的含量高而H的含量低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键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D. 生物体中的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参与细胞器的构成等多种功能
8. 如图表示番茄随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从培养液中吸收Ca2+和Si4+的曲线。影响A、B两点吸收量差异与B、C两点吸收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 离子浓度、载体蛋白数量 B. 离子浓度、呼吸作用强度
C. 载体蛋白数量、离子浓度 D. 载体蛋白数量、呼吸作用强度
9. 科学家将RNA疫苗(由mRNA组成)包装到由树状大分子(den-drimer)的分支分子制造而成的纳米颗粒中,形成dendrimer-RNA结构,并诱导其多次折叠,构建了直径为150纳米的球形疫苗颗粒。这些疫苗颗粒进入细胞之后,其mRNA可翻译形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释放出来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mRNA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时,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等条件
B. 球形疫苗颗粒能保护RNA进入细胞,翻译形成的抗体蛋白可使人具备抵抗力
C. 人们可以合成不同病原体的RNA来构建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以获得免疫能力
D. dendrimerRNA最可能通过主动转运方式进入细胞
10. 细胞膜对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有两种,通过离子通道运输的为被动运输,通过离子泵运输的为主动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
C. 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是影响了动作电位产生时Na+的内流
D. 离子通道与离子泵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11. 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 b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C. 当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减少,b点将向左移
D. 将温度提高到30℃时,a点上移,b点右移,d点上移
12. 东北铁线莲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其根及根茎可作为中药入药。研究人员开展光强对东北铁线莲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得到如表所示结果(气孔导度的大小可以反映气体进入细胞的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 mol·m-2·s-1) 气孔导度/(mol·m-2·s-1) 胞间CO2浓度/(μ mol/mol) 水利用效率/(μ mol·m-2·s-1)
对照 8.4 0.28 259.1 1.50
30% 10.9 0.30 243.5 1.91
50% 89 0.28 259.5 1.78
70% 7.7 0.24 257.6 1.63
90% 6.1 0.23 263.6 1.36
A. 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实验中“对照”处理方法应该是全光照(100%透光)
B. 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植物周围空气中 CO2减少速率或O2增加速率来表示净光合速率
C. 随遮光比例增加,气孔导度下降导致 CO2吸收减少,是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D. 影响铁线莲叶肉细胞胞间CO2浓度的过程有外界空气与细胞间的扩散交换、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3. 如图是水生植物黑藻在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光合速率变化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处理开始时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t2,叶绿体基质中水光解加快、O2释放增多
B. 在t2时刻增加光照,光合速率将再提高
C. t3→t4,光合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光反应速率不变、暗反应增强的结果
D. t4后短暂时间内,叶绿体中ATP和C5化合物的含量均减少
14. 下图是ATP中磷酸键逐级水解的过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②代表物质是ADP,③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释放能量最少的是过程Ⅲ
C. 若要探究酶b的最适pH,应在pH为7左右设置实验自变量
D. 植物叶肉细胞中,线粒体内合成的ATP比叶绿体内合成的用途单一
15.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红细胞与神经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老年人细胞普遍衰老,老年斑的出现就是因为细胞内黑色素积累
D. 细胞凋亡过程涉及基因突变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6.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下图标注了某动物(2n=12)甲种细胞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若向该种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胸苷,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处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处于M期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是12→24→12
B. 加入过量胸苷约7.4h后,甲种细胞都将停留在S期
C. G1期发生的变化主要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D. 若乙种细胞周期为24h,M期为1.9h,选择甲种细胞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更合适
17.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一对夫妻生了四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一定均为杂合子
②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一定要相等
③一个基因型为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种精子
④基因型为Yy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数量比约为1∶1
⑤通常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⑥摩尔根和孟德尔的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A. 一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18. 某XY型性别决定植物的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花色的形成途径如图所示,某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全部为红花,F1的雌雄植株随机交配,F2中红花∶粉红花∶白花=9∶3∶4,且粉红花植株全部为雄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B. 自然界中红花植株有6种不同的基因型
C. 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XBXB×aaXbY
D. F2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6
19. 某两年生植株(2n=24)的正常株高品系(AA)中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出现矮杆植株(aa),为了给矮化植株育种提供依据,科研工作者利用三体分析法进行了矮杆基因染色体定位的研究。其主要过程如下:以正常株高品系中的三体为母本,以矮杆植株(aa)为父本进行杂交,再选出F1中三体进行回交,依据F2代中高杆和矮杆植株的分离比可确定矮杆基因所处的染色体。(实验过程中不考虑基因突变,各种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机会均等;三体在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三体和二倍体存活机会相等)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就株高基因而言,用于杂交的三体母本种类有24种
B. F2代中出现的分离比为1∶1或3∶1
C. F2中三体正常株高水稻的全部基因型为AAa或Aaa
D. 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法初步鉴定三体水稻
20.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鸡,雌的均为非芦花鸡。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F2。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
A. 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
B. 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相等
C. F2中雄鸡有一种表现型,雌鸡有两种表现型
D. 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
21. 某基因(14N)含有 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若该 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 3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离心,进行密度分层,得到结果如图1;然后加入解旋酶再离心,得到结果如图 2.则下列有关分析完全正确的是( )
A. W层中含 15N标记胞嘧啶3150个
B. X层全部是 14N的基因
C. 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1:7
D. 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 Y层的1/3倍
22. 秋水仙素的结构与核酸中的碱基相似,可掺入到基因中去;秋水仙素还能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之间,导致DNA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据此推测,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后不会引发的结果是
A. DNA分子在复制时碱基对错误导致基因突变
B. 转录受阻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不能流向RNA
C.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局部解旋导致稳定性降低
D. 转运RNA错误识别氨基酸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
23. 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选项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A. A B. B C. C D. D
24. 波尔山羊(2N=6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如图所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原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分裂过程中形成30个四分体
B. 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几率均为1/2
C. 子细胞Aa与aa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细胞周期可能不同
D. 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25. 若果蝇染色体发生易位(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联会时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情况,染色体分开后,只有获得了一套完整基因的生殖细胞才能够存活。某品系果蝇的两对常染色体发生了如图2中的易位,无眼(e)、多毛(h)为隐性性状,E、H控制的性状为野生型。该品系雌雄随机交配所得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是( )
A. 无眼:野生:多毛=1:2:1
B. 无眼:多毛=1:1
C. 野生:无眼:多毛:无眼多毛=9:3:3:1
D. 野生:无眼:多毛:无眼多毛=1:1:1:1
26.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其籽粒黄色(T)对白色(t)为显性,基因 T、t位于9号染色 体上。某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玉米的一条9号染色体缺失,该玉米自交,所得F1 中黄色 籽粒:白色籽粒=1:1。已知含异常染色体的花粉不育,卵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
B.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
C.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在缺失片段上
D. 缺失片段位于基因t所在的染色体上,基因t不在缺失片段上
27. 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以作为生物进化哪方面的证据(  )
A 化石证据 B. 比较解剖学证据
C. 胚胎学证据 D. 生物遗传方面的证据
2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B.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 心肌细胞内的 CO2 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D. 若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机体血浆量会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29. 如图分析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NaHCO3 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
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 3 个磷脂双分子层
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30. 下图是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 图中有6个完整的神经元
C. 刺激B处和刺激D处,效应器发生的反应不一定相同
D. 刺激D处,微型电流计F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 将两株植物放在封闭的玻璃罩内,用完全营养液并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如甲图所示),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的影响均忽略不计现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乙图所示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1)写出植物光合作用的方程式____________,如图显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
(2)BC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CD段与AB段相比,曲线上升较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D点时植物生理活动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4)EF段说明此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填“较快”或“较慢”),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32. 如图是甲病(用 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病是 ____________遗传病。
(2)5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致病基因最终来自____________号。
(3)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4)经医学检验发现,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只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1/3死亡,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存活的精子均正常,则 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3.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接触形式可以分为轴突—细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和轴突—轴突突触。图1表示神经元 M外的两个轴突的分布,图2和图3表示对特定的轴突进行一定强度的刺激后,通过连接在神经元 M细胞质膜内外的电表电极检测到的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中包括的突触类型有____________,在轴突 3处给予神经元M一定强度的刺激,电极之间的电表指针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2)根据图2分析,单独刺激轴突 1,神经元M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