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请将答案分别涂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大宗小宗示意图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片中的“大宗小宗”等信息可知此应为西周时期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以分配国家权力的宗法制,D项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该思想家属于哪个流派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强调的是逍遥的人生态度,B选项符合题意;墨家强调的是兼爱和非攻,A选项排除;儒家强调的是仁和礼,C选项排除;法家强调的是变革和严刑酷法,D选项排除。
3.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A.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促进了民族认同 D. 推动了战国变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睛】“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4. 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韩非 D. 老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该代表人物仅知“有政治”“有国家”“有君主”,而忽视文化、民众,符合法家思想的特点,故C项正确;孔子讲求“仁”,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老子讲人生顺乎自然,所以排除A、B、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有政治”“有国家”“有君主”。
5. 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 )
A. 皇位世袭 B. 皇权至上 C. 中央集权 D. 政治腐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这体现了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位世袭”,排除A项;“中央集权”用来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腐朽”,排除D项。故选B项。
6.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 商纣和周武王 B. 夏桀和商汤
C. 秦二世和陈胜 D. 项羽和刘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汉之争”对阵双方是项羽和刘邦,故D正确;商纣和周武王是牧野之战的对阵双方,故A错误;夏桀和商汤是商汤灭夏的双方,故B错误;秦二世和陈胜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
7.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①②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郡国并行,张骞西行 B. 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 陈胜起义,文景之治 D. 百家争鸣,宦官专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武帝时期,不是东汉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陈胜起义在秦末,文景之治发生在西汉初年,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不是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统一文字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实行“推恩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的不同观点不利于国家统一,为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统一文字是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这与材料中“汉武帝”不符,排除A、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 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国宝,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来文化逐渐中国化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传播者的精神等方面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雕塑艺术的技术,而是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列符合下面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A.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 完成统一,开通运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为了加强南北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D项正确;秦朝时为了北击匈奴,修筑了长城,A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错误;宋、辽、西夏、金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项错误。
11. 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变易服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的措施,故选C;秦始皇、汉武帝和隋文帝都没有改易服饰的措施,排除ABD。
12.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大运河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说明大运河对于隋唐两代的统一的稳定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大运河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材料不能说明对于经济中心南移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唐僧玄奘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C. 郑和七下西洋 D. 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奈良这一地在日本,因此与唐僧鉴真东渡日本有关,故D正确。
14. 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诗人白居易”可知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唐朝,再结合所学可知诗人笔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制度应该是科举制,D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唐朝,A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诗人所处时间不符,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1.世官制。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世官制是官职世袭的制度。
2.察举制。两汉时期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
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与两汉察举相比,明显地前进了一步。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3、科举制。科学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
15. 下列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 秦、元、唐 B. 宋、清秦 C. 唐、明、秦 D. 汉、宋、秦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皇帝下有三省及六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皇帝直辖锦衣卫、东厂、西厂;同时皇帝下有六部、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内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皇帝下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及九卿”,材料反映的是秦朝,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朝在中央有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图片未有符合的,排除A项;清朝的中央机构有军机处,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汉朝有中外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从本质上说明( )
A. 商业的高度发展 B. 印刷技术先进
C. 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 造纸业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纸币交子的出现在本质上说明商品经济发展,A项正确;印刷术和造纸业的发展是纸币出现的有利因素,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排除BD项;金属货币数量不足是直接原因,金属货币数量不足也是因为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A项。
17. 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
A. 北宋与辽 B. 北宋与金
C. 北宋与西夏 D. 南宋与金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澶渊之盟是北宋于1005年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本题考查北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点评:关于北宋、辽、西夏的并立: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党项族的夏国王元昊于1038年在兴庆称帝建立西夏。辽与宋首先并存,为收复后晋皇帝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北宋曾两次对辽用兵,结果都失败,只好对辽采取守势。但辽却对宋的北伐耿耿于怀,1004年摆开进攻阵势与宋展开了澶渊大战,结果由于宰相寇准力排众议,皇帝真宗亲征,振奋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1005年双方讲和,签订澶渊盟约,从此,双方由战转和,双方人民过上了长期安定幸福的生活,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西夏与宋的关系也是有战有和,元昊称帝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宋夏双方损失都很大,元昊提出议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从此,双方在交界地区进行贸易,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而且大大促进了西夏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辽、西夏与宋的关系,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则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18.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发生在(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魏晋南北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有谚语“苏湖熟,天下足”。C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排除A项;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9.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黄宗羲 B. 朱熹 C. 李贽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可知,王阳明认为人性是不能泯灭的,重要的是通过“良知”让人分清善恶,让人的心变得向善,这是心学的思想主张,D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李贽反对八股文、倡导心学,时代晚于王阳明,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对欧洲“发现世界”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对欧洲新航路开辟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国古代的指南针,B项正确;A是印刷术、C是火药、D是造纸术都不符合题意,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 元朝实行被后人称为“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说明元朝实行( )
A 民族分化政策 B. 民族平等原则 C. 民族共同繁荣 D. 民族融合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口分成四等,即被后人称为“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分化,与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 由话本演变而来 B. 已经有了角色分工
C. 也就是常说的京剧 D. 更加适合市井演唱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中有(托鸟笼的)副末、(执立轴画的)引戏、(执笏者)装孤等不同角色,说明元杂剧已经有了角色分工,B项正确;元杂剧由话本演变而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元杂剧不是常说的“京剧”,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元杂剧适合“市井演唱”,D项错误。
23. 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历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A. 领兵作战 B. 维护贸易 C. 批复奏章 D. 强买强卖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在宋金边界的“场官”管理的是榷场事务,榷场是宋金之间进行经贸往来的场所,所以“场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贸易,而非领兵作战和强买强卖,故选B,排除AD;批复奏章是皇帝和中央决策机构的权力,排除C。
24.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片信息“行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行省制度,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下是诸侯国,材料未涉及诸侯王国,排除B项;礼乐制度强调的是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和选错则得0分。)
25. 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A. 玉米 B. 水稻 C. 棉花 D. 粟
【答案】B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B、D项正确;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排除A项;印度人最早培植了棉花,排除C项。故选B、D项。
26.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表述,正确的是( )
A. 儒家的代表有孟子和荀子 B. 韩非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主张
C.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D. 统治者最重视儒家思想
【答案】A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代表有孟子和荀子,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C项正确;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主张,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C两项。
27.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因果联系恰当的有( )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一北方民族大交融 B.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西晋的短暂统一淝水之战 D. 唐朝三省六部制一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AD
【解析】
【详解】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省六部制的有关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唐朝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此时西晋已灭亡,排除C项。故选AD项。
28. 下面属于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主张的有( )
A. 理是世界的本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即理也 D. 格物致知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其思想主张有,理是世界的本原,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A项、B项和D项正确;心即理也,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A项、B项和D项。
29. 下列绘画作品中,不属于描绘民间风情的有( )
A. 《女史箴图》 B. 《送子天王图》 C. 《清明上河图》 D. 《松鹰图》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女史箴图》和《天王送子图》属于人物画,《松鹰图》属于文人画,都不属于民间风情画,ABD项符合题意,AB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属于民间风情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BD项。
第Ⅱ卷(共2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道大题,20分。)
30.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答案】(1)朝代:西汉。
历史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从古今两个层面回答)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兴盛的原因:地理环境。
(3)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筑“中国梦”与“世界梦”。
【解析】
【详解】(1)朝代:依据材料一“2000多年前”和所学可知是西汉时期。
历史作用:依据材料一“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的信息围绕“丝绸之路”从古今两个层面回答。
(2)特点:依据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知是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和贸易范围较广;依据材料二“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可知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依据材料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知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兴盛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知是地理环境导致。
(3)依据材料三“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和所学从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以及共筑“中国梦”与“世界梦”等回答。辽宁省锦州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请将答案分别涂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大宗小宗示意图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2.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该思想家属于哪个流派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3.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A.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促进了民族认同 D. 推动了战国变法
4. 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韩非 D. 老子
5. 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 )
A. 皇位世袭 B. 皇权至上 C. 中央集权 D. 政治腐朽
6.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
A. 商纣和周武王 B. 夏桀和商汤
C. 秦二世和陈胜 D. 项羽和刘邦
7. 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时间轴,①②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郡国并行,张骞西行 B. 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 陈胜起义,文景之治 D. 百家争鸣,宦官专权
8.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统一文字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实行“推恩令”
9.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 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 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10. 下列符合下面示意图中①所代表朝代相关的史实是
A.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 完成统一,开通运河
11. 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12.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大运河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3. “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唐僧玄奘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C. 郑和七下西洋 D. 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14. 诗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举登第,他自豪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5. 下列中央官制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 秦、元、唐 B. 宋、清秦 C. 唐、明、秦 D. 汉、宋、秦
16.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从本质上说明( )
A. 商业的高度发展 B. 印刷技术先进
C. 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 造纸业发达
17. 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
A. 北宋与辽 B. 北宋与金
C. 北宋与西夏 D. 南宋与金
18.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发生在( )
A. 唐朝 B. 北宋 C. 南宋 D. 魏晋南北朝
19.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极力宣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黄宗羲 B. 朱熹 C. 李贽 D. 王阳明
20. 对欧洲“发现世界”起到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 )
A. B. C. D.
21. 元朝实行被后人称为“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这说明元朝实行( )
A. 民族分化政策 B. 民族平等原则 C. 民族共同繁荣 D. 民族融合政策
22.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
A. 由话本演变而来 B. 已经有了角色分工
C. 也就是常说的京剧 D. 更加适合市井演唱
23. 宋与金政权之间民间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皆设场官,严历禁,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材料中“场官”的主要职责是
A. 领兵作战 B. 维护贸易 C. 批复奏章 D. 强买强卖
24. 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行省制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和选错则得0分。)
25. 下列农作物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是( )
A. 玉米 B. 水稻 C. 棉花 D. 粟
26.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表述,正确的是( )
A. 儒家的代表有孟子和荀子 B. 韩非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的主张
C.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D. 统治者最重视儒家思想
27. 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因果联系恰当的有( )
A.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一北方民族大交融 B.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西晋的短暂统一淝水之战 D. 唐朝三省六部制一君主专制加强
28. 下面属于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主张的有( )
A. 理是世界的本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即理也 D. 格物致知
29. 下列绘画作品中,不属于描绘民间风情的有( )
A. 《女史箴图》 B. 《送子天王图》 C. 《清明上河图》 D. 《松鹰图》
第Ⅱ卷(共2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道大题,20分。)
30.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