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单元目标检测: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含答案点拨)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全优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单元目标检测: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含答案点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1-04 10: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鲁科必修1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
1.取一块金属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①金属先熔化;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紫色火花;③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呈黄色;⑤燃烧后生成淡黄色固体物质。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④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的摩尔质量是1 g·mol-1
B.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C.一个CO2分子的质量是44 g
D.体积相同的两种气体,所含分子数目一定相同
3.下列物质能使有色布条退色的是(  )
A.干燥的氯气 B.潮湿的氯气
C.干燥的次氯酸钙 D.氯化钙
4.下列有关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金属钠的性质只需应用实验法即可
B.研究未知物质的性质可按照观察→实验→预测→结论的顺序进行
C.科学家提出的假说一定能成为科学理论
D.使用模型有助于人们研究物质的性质
5.下列关于摩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摩尔是物质质量的单位 ②摩尔是物质数量的单位 ③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⑤摩尔是物质的微粒个数 ⑥每摩尔物质都含有NA个指定粒子
A.①③⑥ B.②⑥ C.④⑥ D.④⑤⑥
6.发射飞船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和液氧。如果1 g液氧中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可表示为(  )
A. B.n C.16n D.32n
7.反应A+3B===2C,若7 g A和一定量B完全反应生成8.5 g C,则A、B、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14∶3∶17 B.28∶2∶17
C.1∶3∶2 D.无法确定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在常温常压下,1 mol Ne含有的原子数为NA
C.71 g Cl2所含分子数为2NA
D.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9.将2.48 g Na和Na2O2的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在标准状况下得到672 mL混合气体,将混合气体用电火花引燃恰好完全反应,则Na和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2∶1 B.1∶2 C.1∶1 D.3∶1
10.常用两种方法制备氯化物:①金属与氯气直接化合;②金属与盐酸反应。用上述两种方法都可制得的氯化物是(  )
A.CuCl2 B.FeCl2
C.FeCl3 D.AlCl3
11.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的是(  )。 
①氯气 ②液氯 ③新制氯水 ④氯气的酒精溶液 ⑤盐酸 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③⑥ D.③④⑥
12.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的是(  )
A.将40 g NaOH溶于1 L水所得的溶液
B.将22.4 L HCl溶于水配成1 L溶液
C.1 L含2 mol K+的K2SO4溶液
D.将0.5 mol·L-1的NaNO3溶液100 mL加热蒸发掉50 g 水后的溶液
13.常温下,在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两种气体各0.1 mol,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温度时,压强降低为开始时的1/4。则原混合气体可能是(  )
A.H2和O2 B.HCl和NH3
C.H2和Cl2 D.CO和O2
14.将11.5 g金属钠投入足量水中,得到溶液a;将12 g Mg投入与水等质量的足量的盐酸中,得到溶液b,则a和b的质量关系为(  )
A.a=b B.a>b C.a<b D.无法比较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15.(9分)某学生应用如图所示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X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空气和水蒸气。回答下列问题:
(1)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3)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事故隐患,事故表现是____________。请在图中的D处以图的形式表明克服事故隐患的措施。
16.(12分)据下图的转化关系及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X的名称______;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②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3分)氯气泄漏事故,造成多人伤亡,附近绿地全部枯黄。翻落的氯槽罐被移至水池,除在水池里注入大量的水外还按比例注入稍过量的某化学物质A的溶液,使氯气快速与之反应,最终使事故得以控制,请根据以上事实和相关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槽罐车翻倒而发生泄漏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液氯的容器是________;氯气使人中毒的最初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事发中心地点可采用的防护方法是________。
A.人畜应躲到低洼的地方 B.人畜应到较高的地方
C.可用盐酸浸湿的软布蒙面 D.可用浸有苏打水的软布蒙面
(2)将泄漏的液氯罐淹没到水池中,观察到水池中的“水”呈________色;其中含有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注入稍过量的物质A的溶液,观察到水池里的“水”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18.(10分)(1)用5.0 mol·L-1的NaOH溶液配制0.1 mol·L-1的NaOH溶液时,如下图所示的仪器中,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填字母),配制上述溶液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它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不经干燥直接用于配制溶液
C.配制溶液时,将所取液体或固体直接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蒸馏水到液面距容量瓶刻度线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D.将容量瓶倾斜,将溶液直接沿容量瓶内壁注入容量瓶中
E.当液面达刻度线后,盖好容量瓶的瓶塞,将容量瓶反复颠倒摇匀
(3)配制溶液用的烧碱中若含有下列杂质,用此溶液测定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所测浓度比实际浓度偏高、偏低,还是无影响?
①烧碱中含有少量KOH________。
②烧碱中含有少量Na2CO3________。
③烧碱中含有少量NaCl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D
2. 答案:B
3. 答案:B
4. 答案:D
5.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摩尔的概念及含义。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含的该物质的微粒数可由阿伏加德罗常数来推算。①摩尔是“物质质量的单位”是不正确的;②摩尔也不是“物质数量的单位”,②也不对;③将物理量与单位混淆了;⑤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表示物质的粒子数;每摩尔物质中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指定微粒,⑥正确。因此选C。
6. 答案:C 点拨:以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核心进行计算:,所以NA=16n。
7. 答案:B 点拨:根据质量守恒得参加反应的B为1.5 g,则根据方程式A+3B===2C,得∶∶=1∶3∶2,MA∶MB∶MC=28∶2∶17。
8. 答案:B 点拨:本题着重考查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适用条件,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稀有气体的组成。题目在A选项中设置了气体的状况条件这个陷阱,在D选项中设置了气体单质所含原子数这个陷阱。常温常压下,11.2 L N2并不是0.5 mol,含有的分子数也就不为0.5NA;稀有气体Ne是由原子构成的,1 mol Ne含有的原子数为NA,与状况无关;71 g Cl2恰好是1 mol Cl2,含分子数为NA;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分子数相同,由于气体单质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不同,如H2由2个原子构成,而Ne由1个原子构成。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上述气体所含原子数就不相同。
9. 答案:A 点拨:题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2Na+2H2O===2NaOH+H2↑
2Na2O2+2H2O===4NaOH+O2↑
2H2+O22H2O
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3 mol,又因为H2和O2恰好完全反应,因而混合气体中H2为0.2 mol,O2为0.1 mol,进而可以推出Na为0.4 mol,Na2O2为0.2 mol,则Na和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4 mol∶0.2 mol=2∶1。
10. 答案:D 点拨:Cu与Cl2反应生成CuCl2,但与盐酸不反应;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而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Al不论与Cl2还是盐酸反应都能生成AlCl3。
11. 答案:C 点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退色的物质,应具有酸性和漂白性。分析题中所给的物质,①②中只存在Cl2分子,既无酸性又无漂白性,④中存在的是Cl2分子和乙醇(酒精)分子,也没有酸性和漂白性,⑤中只存在H+和Cl-及H2O分子,只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不能使之退色,只有在③新制氯水和⑥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中,由于有具备上述性质的物质而符合要求,所以正确答案只有C。
12. 答案:C 点拨:A不对,因为只知溶剂体积而不知溶液体积;B不对,22.4 L HCl不一定是在标准状况下;C正确,因为据题意c(K+)=2 mol·L-1,而1 mol K2SO4可电离生成2 mol K+;D不对,因为不知加热蒸发后溶液的体积。
13. 答案:A 点拨:同温、同体积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反应后的气体压强为反应前的1/4,说明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反应前各气体总物质的量的1/4。A项,常温下,生成的水为液态,则反应后的气体只有未反应完的O2(0.05 mol),反应后的气体总物质的量是反应前的0.05/(0.1+0.1)=1/4,故是正确选项;氯化氢与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固体,气压几乎为0,则B项错误;氢气与氯气点燃,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 mol氯化氢,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则C项错误;2CO+O22CO2生成0.1 mol CO2,余下0.05 mol O2,则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反应前的(0.1+0.05)/(0.1+0.1)=3/4,不合题意。
14. 答案:A 点拨:由于两个反应中均有气体产生,因此需先求出H2的质量,然后利用初始钠、镁求溶液的质量差,或者直接利用差量法来求。
15. 答案:(1)比较Cl2与HClO谁有漂白性
(2)吸收气体X中的水蒸气 B中的布条不退色,C中的布条退色 (3)Cl2污染空气
点拨:Cl2本身无漂白性,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Cl2有毒,Cl2易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Cl2+2NaOH===NaClO+NaCl+H2O。
16. 答案:(1)过氧化钠 CO2 (2)①2Na2O2+2CO2===2Na2CO3+O2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 ③2Na+O2Na2O2 ④CaCO3+2HCl===CaCl2+CO2↑+H2O
点拨: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本题的突破口为淡黄色固体X,通常学过的淡黄色固体有Na2O2和S,又因为气体B+金属单质―→X,可知X为化合物Na2O2。因而金属单质为钠,气体B为O2,然后根据CO2与CaCO3的一系列转化可轻易推导出其余物质。
17. 答案:(1)空气中的气体呈黄绿色,而且越靠近地面颜色越深,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 钢瓶 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 B、D
(2)淡黄绿 H2O、HCl、HClO、Cl2 由淡黄绿色变为无色
Cl2+2NaOH===NaCl+NaClO+H2O
点拨:本题以氯气的性质为背景,考查了氯气泄漏时的应对策略。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毒。因此,当氯气泄漏时,主要集中在空气下方,越靠近地面颜色越深。虽然灼热的铁丝可以在氯气中燃烧,但是,在通常状况下,干燥的钢瓶与液氯并不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盛运液氯。在事故中心地带人可到较高处躲避,并用浸有苏打水的软布或毛巾捂住口鼻。利用Cl2可与碱反应的性质,可将液氯罐推到水池中,并向其中注入过量NaOH以除去泄漏的氯。
18. 答案:(1)A、C、E 胶头滴管、玻璃棒 (2)CD (3)①偏高 ②偏高 ③偏高
点拨:(1)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不需托盘天平,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不需要圆底烧瓶和分液漏斗。
(2)由于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都需加蒸馏水定容,因此,洗涤时残留少许蒸馏水在容量瓶内不会影响结果,B选项正确;容量瓶是配制溶液的专用仪器,不能用来溶解或稀释物质,C不正确;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必须用玻璃棒引流,D错误;E正确。
(3)等质量的NaOH、KOH、Na2CO3分别与盐酸反应时,消耗HC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设三种物质的质量均为m):mol、mol、 mol、NaCl与盐酸不反应,所以当NaOH固体中含上述杂质时,均相当于NaOH溶液浓度偏小,而c(HCl)=,所以消耗V(NaOH溶液)均偏大,使所测盐酸的浓度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