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08:1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脉络,体会重点语句的魅力。
2.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魅力,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作者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1930年成为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
作者经历
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创造社
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
一九二三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一九四五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一九五二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作品介绍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文:《我的忏悔》《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充满热情、清新、浓郁的情感,将读者带入感伤、忧郁而又隽永的感情世界中,他的散文带有明显的自叙性质,他的文字浪漫而静如止水。
写作背景
郁达夫是一名爱国主义者,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由于国名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避居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他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愁,思想苦闷,创作枯竭,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大量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到北平,再次饱尝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故都的秋》。
知识扩展
白色恐怖:蒋介石及其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及后来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在各地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一些爱国人士,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也受波及。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通过暗杀绑架秘密逮捕等手段镇压学生运动和民主运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年败退台湾期间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
1927年 - 1937年以及1946年 - 1949年的压迫“左翼”作家。
1931年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被处决。
1936年中期的七君子事件。
1946年中国民主同盟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被当局暗杀的李闻惨案。
走进课文
故都的秋
描写的地点
深切的眷念
描写的内容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部分(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第二部分(3-11):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的秋。
第三部分(12-13):总结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自由朗读第一部分,说说北国之秋、江南之秋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有什么不同感受?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慢、润、淡”
饱尝
看不饱
尝不透
玩不足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第一部分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手法
突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品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这句话。
分号后的三句话,结构相同,整齐统一。其中三个形容词,平淡却又细腻,声调相同,前后两字押韵,有音乐感。
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有什么特点?
第二部分:
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
高远柔和清冷
秋光
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
凄凉哀婉
高亢悠远
秋声
牵牛花,枣儿
冷漠火热
秋色
秋槐落蕊,秋雨
落寞凄凉
秋味
第三自然段是如何描写故都之秋的景与情的?说说其特点及作用。
破屋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天色
训鸽的飞声
悲凉

悲凉
悲凉


冷色调意象组合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视听结合,透露出作者的孤寂、落寞,表现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庭院秋晨图
第四自然段如何描写了落蕊?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悲凉
运用了视觉、触觉描写,塑造了一个独自徘徊的作者形象,营造了一种寂寞、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怀
秋槐落蕊图
第五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简要分析。
秋蝉
衰弱
残声
啼唱
悲凉


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的冷落、悲凉的气氛,加浓秋味
秋蝉残声图
6-10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秋雨
清闲
平静
悲秋
行动
语调
感叹
感受生活的淡泊,表露作者在谈到百姓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秋雨话凉图
11段是怎样描写秋果的?请简要分析。
淡绿微黄
小椭圆形
屋角、墙头
淡色
果实小
无声无息
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给人静悄悄的凉意
清秋佳果图
11段出现了议论,有什么作用?
从记叙到议论,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在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第二部分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以动衬静。这些声音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细小声音说明此处寂静无声,所以给人幽静的感觉。
小结
庭院秋晨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清秋佳果图
记叙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
议论
第三部分用了什么手法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比
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感情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五幅秋色图
神:对故都之秋的赞美眷恋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清、静、悲凉
如何理解“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话?
读出了作者苍凉无奈的心境,对故都秋天的眷恋和喜爱,以及要和故都之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
写作特色
1.将自然的“客观颜色”与作家内心的“主 观色彩”结合。
2.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思考探究
作者为何钟情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结合背景分析。
1、这是秋天固有特征。
2、旧中国时代环境黑暗,导致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3、与作家的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链接高考
1、秋天,是来帮忙忙碌碌的夏天踩下刹车。
2、秋天是被宇宙咬碎的黄昏。
3、秋日的暮色油画般浓郁,浸在糖水罐头里的橘色夕阳在沉沉暮霭之下,同即将来临的黑夜边缘交换了一个温情的吻。
4、喜欢秋天大概是因为它短暂难得,也许就下一场雨,穿一次呢子大衣,夜里看一次海,它就和冬天交接班了。
5、忽然想问你一些有关秋天的事,比如桂花的花期是多少天,天气冷了要新添几件长袖,能不能趁着十月喜欢我。
6、我在云中独行,给人间的街灯撒上细盐,灯火朗照,盐粒里藏着我酿了一秋的甜。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