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材分析
第一、二单元讲述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史实,以及两次近代化探索及结果。认识到不推翻清政府,中华民族难有振兴之日。本单元的主题便是围绕“革命”二字,第三单元的标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课为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本课在本学期历史教学中,甚至是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分为两个子目: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第一子目包括两个部分:1.孙中山早期思想的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改革到走向革命。2.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进行的一系列民主革命活动:组建革命团体,策划反清起义。
第二子目也包括两个部分:1.随着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一系列革命著作和革命团体纷纷涌现。2.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逐渐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为集中革命力量,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成立。
教材的编排,比较突出的是孙中山的思想演变和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势力的发展历程。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经过近代史第一、二单元的学习,已经对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深化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次,学生也大致掌握了中国近代两次近代化探索及结果。知道不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中华民族难有振兴之日。
2.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历史思维历史分析的能力,同时,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历史旺盛的好奇心,这是带领学生进行近代史探索很重要的前提。历史学习到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极端黑暗下的中国,该何去何从呢?
教学目标
① 理解20世纪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深化,革命成为唯一的选择。
②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并通过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事迹,体会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
③ 理解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革命运动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1.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理解为什么要革命?
通过学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概括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3.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革命?
在讲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行动和革命力量不断壮大时,必须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才能让学生理解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清政府腐朽、反动的面目一览无余, 革命逐渐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2.为什么是孙中山?
孙中山的主张和行动是常常走在人民的前面的,是革命的先行者。在讲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活动时,可以通过对比(改良派),来突出一个“先”字。
教学难点
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
重点讲述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利用孙中山和钟南山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伟大人物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感悟时代和伟大人物之间的关系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作为导入,体会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习近平:继承孙中山精神 振兴中华
展示长沙的中山亭照片,并告诉学生长沙除了有中山亭,还有中山路。除了长沙之外,全国还有许多城市都有类似于这样的公园、纪念广场等等,从而凸显孙中山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展示长沙地标黄兴南路步行街、黄兴故居照片。黄兴在中国近代史上与孙中山并称为孙黄,让学生初步感受湖南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讲授:1.为什么要革命?
根据导学案上材料提示,概括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国运,并将之画在时间轴上。
进而让学生理解当时的中国人民通过一次次血的教训,认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
这就是为什么要革命
将中国近代化的几次救国方案比喻成治疗方案,将洋务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维新运动比喻成“温火慢治”,均以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出下一位医生将开出更激进的治疗方案,即革命派的“猛火重治”。具体做法: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
借用孙中山先生医学博士的身份,将近代中国比喻成病人,简单回顾近代历史几次大事件(生病的过程):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并回顾几次近代化(治疗)方案:“自我疗伤”、“温火慢治”均以失败而告终。让学生理解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清政府腐朽、反动的面目一览无余, 革命逐渐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从而引出孙博士开出的药方:“猛火重治”。具体做法是: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学生阅读材料,并进行概括从1884——1904年的历史大事件。
追问学生:通过总结这20年来的历史大事件,你是什么心情?
如果你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你会打算怎么做?
让学生总结前两次近代化的相关内容
2.为什么是孙中山?
列举孙中山成长过程的重要节点,将之放到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国运下进行分析。从而凸显时代和伟大人物之间的关系。
用时间轴梳理孙中山先生的成长历程,并与此同时对比同一历史节点清政府和康、梁采取的行动。从而凸显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先行者的地位。
同时也通过列举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相关内容,理解孙中山先生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
用时间轴来梳理孙中山的成长历程,强调孙中山先生的前两次重要转变。
挖掘孙中山先生成长历程中的小故事,让孙中山这个人物鲜活、饱满起来。同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孙中山思想历程的理解。比如:孙中山出生穷苦,所以他深知底层人民的艰难,故而将改善民生当做他的奋斗目标;孙中山长期、系统的西式教育背景,16年的海外流亡,在各国进行政治考查的经历,都是他能制定精密、具体的救国方案的重要基础。
讲述孙中山的“先”,包括两个方面:革命思想的“先”、革命行动的“先”。
a.革命思想的“先”:通过对比孙中山和康、梁在同一历史节点作出的不同选择,来突出他思想的“先”。
b.革命行动的“先”:列举孙中山及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前十次起义的失败。
3.革命力量的发展
1.革命志士、革命著作的不断涌现
2.革命团体的不断涌现。重点介绍华兴会和光复会
教师过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一系列革命书刊和革命团体不断涌现。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必须互相联合、共同斗争,革命同盟会成立。
列举宣传民主革命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和革命团体等。
4.同盟会的成立
列出有关同盟会须掌握的重点信息,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找出答案。
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进行专门阐释、重点突破。
讲述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可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
讲述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难点)
讲述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解决几个问题:鞑虏指的是谁?为什么反对清朝统治者是民族主义?三民主义有什么局限性?
让学生概括论战的焦点是什么?从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中归纳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5.革命势力发展的结果
引出革命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引出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下一课做铺垫。
删掉,改成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国运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动放在一个时间轴上,探讨时代和伟大人物之间的关系:时代呼唤伟大人物,伟大人物造就时代。
6.感悟革命精神
讲述陈天华、章炳麟、邹容的故事,让学生感悟革命志士不谓牺牲,投身革命的精神。
删掉。改成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内容摘要为总结: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7.总结升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以疫情来作为落实家国情怀,此次疫情,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减少流动就是为抗疫出力了。然而还有那么多战士、医生、护士奋不顾身,逆流而上,扶危渡厄,砥砺前行。还有那么一个人被称为国之脊梁,国士无双。给同学们提出灵魂拷问:下一个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呢?2049年,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终究要落在我们同学的身上。
将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国运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归纳、展示在同一个时间轴上
让学生思考、感悟时代和伟大人物的关系:时代呼唤伟大人物,伟大人物造就时代。
用2049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来升华,我们的同学刚好四十出头,历史的重任终将落在同学们的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也要有历史的责任与担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