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9 10: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材分析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第一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
从地位上看,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国共十年对峙及红军长征,下启联合抗日。“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六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对抗日战争了解较多,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背景还是不够了解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爆发有清晰的认识。基于学生知识比较薄弱的这个点,本课一定要秉着深入浅出的原则引导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的起点;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引导、材料分析,视频音频展示和讨论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这段波云诡谲,惊心动魄且发人深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亲历者张学良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探究个人抉择与国家命运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每个人的细小抉择甚至是正义的呼声都将影响乃至改变国家的命运。微弱选择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与影响,西安事变的意义
难点:理解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板书设计
一 九一八事变
1.概况
2.原因
柳条湖事件
日本蓄谋已久
3.影响
二 一二九运动
1.概况
2.原因
华北危机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 西安事变
1.概况
2.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内容探究,课堂小结
【导入新课】
张学良将军是奉系军阀“东北王”张作霖之子,人称少帅。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对他的评价是“花花公子,政治家,军事家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皇姑屯事件中父亲张作霖被日本炸死,身系家难与国难的张学良掌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从此它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的捆绑到了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抉择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今天我们就从张学良先生在历史关键时刻的抉择来感知九一八到西安事变的历史。
【内容探究】
一、战与退的考量
师: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面临着战与退的考量,在一二九运动中面临着忠与义的抉择,最终在西安事变时做出了不悔的选择,此课我们通过张学良来了解那段波云诡谲,惊心动魄且发人深省的历史。
提问: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对日本赤裸裸的侵略行径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一接到消息,张学良立即命令士兵放下武器,不准开火不允许采取任何形式的反击”。
——《纽约时报》
生:不允许抵抗反击。
师:历史上称之为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浪潮风起云涌,人人皆言抗日,甚至小学生都用实际行动发出了抗日的呼声,“中国人应该支援你”向其捐款11美元,当时的爱国将领马占山大为感动,“只要还有人跟着我打仗,我就会跟侵略者战斗到底”。张学良的内心一定也受到了民众爱国热情的感染,但哪些因素促使张学良在战与退的考量中将摇摆的天平倒向了退。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声明,“要求中国民众要保持冷静,不能给予日本扩大军事侵略的借口”。
——《纽约时报》
学生: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不抵抗政策。
材料:张学良接受日本NHK采访音频
学生:张学良认为九一八事变仅仅是一次挑衅争端,和以往日本在东北的历次摩擦一样。张学良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动机误判了。
师:张学良在民众的抗日要求,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对日本野心的判断的考量中后两项因素使他的内心发生了倾斜选择了退。
活动探究:分小组从中日关系的角度论证日本侵略的蓄谋与必要性
(蓄谋已久: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必要性:第18课86页相关史事)
师:不单单是日本政府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而且将这种恶念植入到了平民百姓当中,““矿产丰富,是将来工业绝好的经营地,作为日本的殖民地再好没有了”——《日本评论》。当一个国家举国上下充满侵略性具有军国主义的特质我们将其称为法西斯国家,此时的日本就是法西斯国家。
总结:由于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20多万东北军退入关内,一个错误的决策致使3000万东北百姓开始了14年的亡国奴生活,无数的东北人流亡,家乡变为了故乡。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开始了英勇的抵抗,共产党人也派干部进入东北领导人民抗日,例如民族英雄杨靖宇。所以我们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二、忠与义的抉择
师: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4个月全部沦陷,日本欲壑难填又染指华北。日本鲸吞中国的目的昭然若揭,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视频:一二九运动。
师:失去故土流亡北平的东北大学生充当了一二九运动的主力,事后有40多名大学生被北平宪兵逮捕。后经张学良的周旋救助,被捕东北大学生全部释放来到西安。
材料:“东北沦陷我有责任,对家乡子弟要更加爱护,特派秘书宋梦南全权处理被捕学生事宜” 。
——写给北平宪兵司令邵文凯的亲笔信
提问:张学良以东北大学校长的身份在西安建立分校。此时的张学良对学生的爱国行动和口号的态度?
学生:支持一二九运动,认同一二九运动的口号。
提问:一二九运动的口号?
学生:“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此时的张学良的内心是厌恶内战,主张抗日的。但偏偏被蒋介石委以重任在西北“剿匪”,如火如荼的参与国共内战,故屡般拖延。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与杨虎城“剿匪”。此时张学良内心陷于纠结,是忠于亲如兄长的蒋介石还是抗日的民族大义。
材料:骨肉情亲世莫, 私忠大义两煎熬。
——《忏悔录》
教师:1936年12月9日亦如一年前的那一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安爱国青年在街头游行向蒋介石呼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下令宪兵开枪镇压。张学良被这种爱国诉求所感染,对蒋介石的命令感到愤怒。
材料: “我真的怒了”,“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
——《张学良口述史》
以校长身份向学生承诺“请大家相信我,我用事实答复你们的要求”。
——《沈阳日报》
教师:张学良向学生做出承诺的三天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在中国共产党的调节下得以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张学良站在了民族大义的一边。而张学良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被蒋介石囚禁了50多年。
三、不悔的选择
材料:1991年张学良受美国记者采访“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您还会如此做吗?”张学良回答的非常干脆,”我还一样那么做“没什么后悔的,别说软禁50年,枪毙了,我都不在乎!”
——《张学良文集下卷》
【课堂小结】
张学良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侵华野心的错误判断,以及保存东北军实力的自我考量下选择了退却,100多万的大好河山4个多月拱手让人,3000万人的命运就此改写。民众的生活随着国家的命运跌宕起伏。我们发现手握权柄者责系大众,责任不可谓不大,选择更应慎重。
日本步步紧逼导致华北危机,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他们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选择站在民族大义的一边,这是历史时局的一次转折,成就了民族功臣张学良。
我们再细细思考不禁反问自己,是什么力量促使张学良发生了转变。是民众的爱国诉求,无论力量大与小,或呼声或实际行动,他们发出了那个时代正义的呐喊,是“你”“我”“他”,每一个平凡的人的抉择和努力影响和改变了历史,得民心者得大下。
我们每个人都在国家命运中跌宕沉浮,而我们每个人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决定权在你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