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教材分析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为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中的一课。首先,2018年由教育部审定并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突出“时序性”的特点,图文并茂,构建了一个宏观的世界历史框架,i培养中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其次,第五单元“走向近代”主要包括“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和“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四个课题的内容,主要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介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过程,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和思想文化基础。本单元内容与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一脉相承,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最后,第15课《探寻新航路》正是基于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基础,在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发现了人”之后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继而“发现了世界”。同时,新航路的开辟又为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提供了可能性,因而本课在第五单元的知识脉络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第15课下设“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环球航行”3个子目,依次讲述了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主要的航海活动和路线以及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影响,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前期两年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史料分析能力,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学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而轻于理解,不善于思考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其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初三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不是很强,而九年级内容为世界史,范围广、知识多、内容杂,学生对于世界史的概念模糊,脑海中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历史情境,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营造轻松活跃又有趣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钻研和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等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2.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根据对相关文字、图片史料额分析能够分析出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3.学生参考课本《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在“我是小小航海家”活动中,能够重绘线路并对探寻过程作简要的介绍,以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识读地图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掌握表格归纳、谐音记忆法等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4.学生参与学习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根据课文结合史料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最终学生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能辩证地看待其影响,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唯物史观素养;
5.学生参与“我是小小航海家”活动和阅读“航海日记”史料,能够切身体会到探寻新航路的艰辛与不易,学习额发扬航海家们英勇无畏、敢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寻新航路的过程-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
难点: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辩证地看待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同学们,你眼中的世界有多大?” ,引导学生回顾当今的世界范围(展示世界地图)。同时,教师通过展示1420、1620年“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地图,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变化”的原因-西欧人在15-16世纪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活动逐渐“认识”了世界。由此导入新课: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二、自主预习,熟悉课文
学生预习课文,并自主完成《能力》的“自主学习”部分。
三、师生合作,互助探究
解题:什么是“新航路”?(可适当点拨)
所谓新航路是指: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为“地理大发现”。
(一) 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1.为什么要探寻新航路?(原因)
学生先观看视频:《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再结合三则史料来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材料一:“国王与王后二位陛下决意派臣,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前往上述印度各地,拜谒各地诸君王,察访民情,观光名胜,了解风土并使其人民皈依吾神圣宗教。二位陛下还令臣一反昔日之旧径,勿由陆路东行而另辟新途,专取海路西行……前往印度地区,以便将陛下之诏书面呈当地诸位国王,履行君命。”
1492年11月1日,哥伦布船队在古巴海岸登陆时曾向土著居民明确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
——《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三: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关键词法”分析三则史料,结合视频从根本原因、社会根源、宗教动力和直接原因4各方面分析探寻新航路的原因,并用表格的形式予以归纳总结。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市场。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到东方的“寻金热”。
③宗教动力:传播基督教。
④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传统商路。
2.为什么能探寻新航路?(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P71和《相关史事》进行思考:“哥伦布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顺利远航?”,同时配合“趣味归类“的小活动督促学生对条件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整理。(其中“航海家的勇敢探险精神”课可启发学生回顾《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的联系,形成知识的脉络。)
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和罗盘的使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具有航海家勇敢探险的精神等。
(二)航海家的奇幻之旅
1.“我是小小航海家”角色扮演活动
要求:2人一组,自选1名航海家。向同伴作简要的“自我”介绍(包括航行时间、过程-重绘线路、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结合课文P73《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重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并让学生在课件地图中亲手绘制路线图,以此锻炼学生读图、绘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从旁进行指导、纠正(及时展示正确的路线图)与评价,也可让学生进行互评,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
2.表格归纳和小结
学生通过将《新航路的开辟》表格补充完整,再一次深化对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4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并知道每位航海家活动的路线、结果和贡献。同时,教师以“弟(迪)、哥打(达)麦子”为例教授学生“谐音速记法”这一历史学习的小方法,帮助他们根据时间顺序巧记过程。
(三)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影响)
1.小组合作:结合课文和4则史料,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教师设计“开红包”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展示。)
材料1:1524年,有位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2:
材料3:
材料4:据统计,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16世纪内葡萄牙从非洲就掠夺了27万多公斤黄金。
——《全球通史》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对新航路开辟地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同时,提醒学生及时地做好笔记,养成善做笔记的学习习惯。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①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补:逐步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
消极:新航路的开辟也成为西欧殖民扩张的开始。
2.思考:航海家们展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材料:1520年11月28日,星期三。
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腐臭的黄水。我们也把盖在大桅顶端以免它损坏帆缆索具的几张牛皮取下来吃了。但是它们经过风吹日晒和雨淋,已经十分坚硬,我们只好把它们放在海水里泡上四五天,然后再放在火上烤,这样才能吃下去。我们还常常吃木屑。有人卖老鼠……然而,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引自与麦哲伦一道环球航行的皮加费塔的航海日记
精神品质:勇于开拓、创新进取、不怕牺牲、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等。
四、课堂小结,梳理线索
根据课件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知识脉络:探寻新航路-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五、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通过双人竞赛小游戏,对本课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知识点进行检测与巩固。
六、拓展延伸,对比归纳
将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包括时间、目的、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
七、以史为鉴,情感升华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罗马]西塞罗
西欧大航海时代对海洋的控制→今天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与开发,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