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包括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制定与实施是古巴比伦文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现,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资源
平板、希沃白板、电子教鞭、白板笔等。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目前时空观念仅仅局限于区域,并不具备全球史观,对其他文明的认识也较弱。本课讲述四大古文明中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内容相对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
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教学方法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时空坐标
二、文明成就
1、楔形文字
2、《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
(1) 概况
(2) 内容
(3) 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四大古代文明时空定位
展示亚非四大古文明地图,并将“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制作成4个可拖动的方块,让学生在平板上拖动到地图中对应的区域。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在平板上进行操作。
【技术手段】结合希沃和平板的“拖动”技术。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素养,此设计既概括回顾了之前的关于四大古文明的知识,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空间定位,利用平板动手参与,引入对“古代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前置预习检测抢答】
设置以下几个基础知识题:
1、“两河”指的是?
2、请梳理两河流域发展的时间线索?
3、判断正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指古巴比伦文明。
4、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什么?
5、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是哪位国王在位时期?他给后世留下什么法律文献?
【技术手段】学生通过点击平板上的“抢答”按钮进行抢答,大屏幕上显示抢答成功的同学姓名,该生站起来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平板的抢答技术,可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呼应课前预习作业,对基础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及检测。
【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文明成就)】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阴历(设置闰月)、60进位制、空中花园等。
【技术手段】希沃蒙层擦除技术,让学生先说,再按学生所说的内容顺序,对蒙层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擦除。
【设计意图】展示相应图片,结合前置学习,巩固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过渡。
【课堂活动:展示课前制作的楔形文字泥板】
对学生的手工作品进行课堂展示。
教师归纳总结: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已知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值得注意的是,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发明的,而不是古巴比伦人。那么我们之前还学习过哪些古文字呢?回顾中国的甲骨文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技术手段】利用平板直播拍摄技术,由教师使用自己的平板对学生的手工作业楔形文字泥板在学生中走动进行拍摄,同时投屏至大屏幕同步播放。请一名手工作业优秀的同学讲解楔形文字的得名由来和制作方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呼应课前的手工作业,以直播方式展示优秀手工作品,大屏幕同步播放,比在讲台上展示更直观,同时也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教师再进行其他古文明的古文字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字的文化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家国情怀。
【新课:二、古巴比伦王国(发展概况)】
1、国王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制度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增加习题:
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他极力神化自己,自称“众神之王”。上述材料说明( C )
A. 汉谟拉比实现了两河流域的初步统一
B. 汉谟拉比建立了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C. 汉谟拉比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D. 汉谟拉比颁布法典
【新课:二、古巴比伦王国(法律成就——《汉谟拉比法典》)】
1、概况
(展示《汉谟拉比法典》图片,并用希沃的放大技术进行放大)
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提问:
浮雕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正在干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出其君权神授的特点)
2、内容
(设置3场情景模拟,援引《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学生结合平板展示的材料,分组在平板上的贴吧讨论区进行文字发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汉谟拉比法典》内容体现的特点)
(1)古巴比伦时光旅行场景1:
一场打架斗殴中,有ABC三人同样打伤了人,但法官判A只要赔钱,但B要受挖眼之刑,C则要受割耳之刑。
教师设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ABC的身份分别是什么?
材料1(参考法律原文):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8条 倘彼损毁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之眼或骨,则应赔银1明那。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颊,则应割其耳。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设问归纳:有了这样的法律约束,会对古巴比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何种影响?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法律条文则体现了其具有“同态复仇”原始观念的特点。
(2)古巴比伦时光旅行场景2:
一对父子在争执时,年轻气盛的儿子打了父亲。父亲火冒三丈。闹到法庭上,法官会怎么处理呢?
材料2(参考法律原文):
第195条 倘子殴其父,则应断其指。
第117条 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奴。
学生讨论后教师设问:有了这样的法律规定,会对古巴比伦社会的家庭产生何种影响?古巴比伦有着发达的奴隶制度,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有绝对权威。
(3)古巴比伦时光旅行场景3:
某商人起诉他雇佣的船工不但弄沉了他租赁的货船,还令他损失了一整船上好的大麦,要求船工赔偿全部损失,你认为法官会同意吗?
材料3(参考法律原文):
第237条 倘自由民雇佣船工,并租赁船舶,船上装载谷物、羊毛、植物油、枣椰子或任何其他货物,而此船工不慎,致船沉没或船上之物毁损,则船工应赔偿其所沉没之船及船上所载全部被损毁之财物。
第99条 倘自由民以银与自由民合伙,则彼等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
第102条 倘塔木卡(大商人)以银贷与沙马鲁(小商人)而不计息,而沙马鲁于所至之处遭受损失,则彼应以全部本金归还塔木卡。
第274条 倘自由民雇用手工业者,则每日应给报酬。
学生讨论后教师设问:法典中体现了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而法律上有了对商品经济的明文规定,会对古巴比伦社会中人们的经济交往产生何种影响?有何好处?
【设计意图】如果直接只通过援引法律条文讲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会略显枯燥,而通过设计不同场景的情境模拟,会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具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所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古巴比伦社会的画卷,理解法律在古巴比伦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把握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评价
结合材料,播放纪录片《当紫禁城遇上卢浮宫》片段,学生思考得出其实质、地位、意义,教师总结其局限性与进步性,引导学生归纳其评价。
材料4:
与现代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相比,它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从法典的内容看,他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奴隶毫无地位可言。刑罚也比较残酷,具有一定的野蛮性和原始性。《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明了当时的社会。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教师讲述:《汉谟拉比法典》公开承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有其局限性。但同时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通过正反材料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唯物史观,掌握如何评价历史事件的辩证思维。也更全面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对后世的意义。
【小结升华】
1、课堂小结(知识框架梳理)
2、情感升华
引入习近平语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教师设问:如今我们是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重要的治国方略,有法可依,也让人民有一份法律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更有一份安全感。法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该如何懂法守法呢?你对即将诞生的《民法典》又有多少了解呢?
3、相关课外书籍推荐
【设计意图】《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人类古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也体现了人类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而法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社会国家管理中,也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依法治国,人民知法守法,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初中生,也应有一定的法律责任担当,结合《民法典》的时事热点,通过引导,来进一步使课堂升华,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行课外推荐,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
【课堂检测】
通过平板进行当堂习题检测,反馈学习效果。
原创例题:《汉谟拉比法典》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国家继续使用,而且对西方法律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C.法律条文具有普遍性
D.对后世法制建设的发展产生影响
教师讲述:此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的影响,从“影响”二字展开,可直接选出其对应的正确答案为D。B为迷惑选项,是罗马法的影响。在此为今后罗马法的学习进行一个提前铺垫。
【技术手段】利用平板做题,方便在做题后直接查看做题情况如正确率的统计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平板检测,可以直观看出正确率与错误率,学生的完成度和参与度。从而使讲解更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