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单元测试(人教版选修4)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使马克思的思想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伟大转变的一本书是( )
A.《基督教的本质》 B.《黑格尔哲学批判》
C.《德法年鉴》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2012·广州模拟)1841年春,23岁的马克思以一篇见解独到的论文,获得耶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最能打动他的导师的是他比较成功地运用了( )
A.黑格尔的辩证法 B.法国的启蒙思想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3.“150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这个学说是指( )
A.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 D.毛泽东思想
4.(2012·潍坊模拟)据新华网报道,受金融危机影响,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在德国重新畅销(见右图)。这一现象说明( )
A.资本主义制度已走到尽头
B.只有《资本论》可以拯救金融危机
C.马克思理论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D.社会主义制度呼之欲出
5.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担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任务,并在理论研究上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下列各项,属于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的主要活动的有( )
①写作《共产党宣言》
②指导和推动第二国际成立
③撰写《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④深入研究和探讨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中,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对这一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指出了暴力革命在社会进步中的推动作用
B.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
C.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并指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7.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征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8.(2012·北京模拟)下列各项与列宁无关的是( )
A.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
B.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原则
C.对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论述
D.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9.(2012·淮安模拟)“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被称为市场经济。在下列人物中首先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是( )
10.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
A.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D.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11.毛泽东在1943年4月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做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此时毛泽东的思想著作不包括(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持久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新民主主义论》
12.邓小平说:“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下列史实符合上述观点的有( )
①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②领导红军完成长征的胜利
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发动“大跃进”运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在完成民主革命和建国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中国革命走向成功。让我们寻找一代伟人毛泽东思想的成长历程,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
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14.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2012·潮州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道:“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0分,共70分)
16.(2012·天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资本论》)……”
——摘自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
材料三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成果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马克思为什么说“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什么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它吸收了哪些优秀的理论成果?(4分)
17.(2012·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也准备开始了解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德国左翼党领袖拉方丹自然是马克思的坚定信徒。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也开始阅读《资本论》。如今已经数个月没有睡个安稳觉的施泰因布吕克,甚至成了马克思的粉丝。施泰因布吕克在接受德国《明镜周刊》杂志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
——《广州日报》
材料二 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报道:2000年12月31日,也即20世纪最后一天,在莫斯科红场上,数以千计的俄国人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而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材料三 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中“越来越多的德国人也准备开始了解这位一百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俄国人民为什么推举列宁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3分)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怎样多次挽救中国革命的?(4分)
(4)简要指出列宁、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 针对当时俄国的形势,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材料二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材料三 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材料四
(1)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材料一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俄国人民当时的什么要求?(2分)
(3)根据材料四,从图1我们能够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分析图2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结果。(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1)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4分)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世界历史》杂志
(2)由材料二归纳斯大林认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4分)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
(3)邓小平的建设观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两则材料有何联系?(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各是什么?1981年,邓小平在对毛泽东评价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材料二 江泽民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作了哪些成功的探索。(4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2分)
(2)材料二中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4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伟大人物的认识。(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发表,这本书给马克思以巨大的影响,使他迅速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马克思的哲学博士论文成功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见解独到。A项正确。
3.【解析】选B。选项所列四个学说都属于社会主义思想史范畴,但“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吸取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所描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
4.【解析】选C。《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世界形势下,《资本论》重新畅销,充分说明C项正确。
5.【解析】选B。本题是对恩格斯活动的考查,属于组合题。可用排除法做。写作《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活动,所以要排除含①的选项。正确答案是B项。
6.【解析】选D。A项不属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B项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C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就,只有D项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7.【解析】选C。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政策上的调整表现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前者取消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后者实行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结合题干判断,C项正确。
8.【解析】选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故D项是斯大林的活动。其余三项均与列宁有关。
9.【解析】选B。根据图片判断四个人物分别为马克思、列宁、邓小平和毛泽东。马克思生活于资本主义时代,没有条件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其主要活动是进行理论的研究;列宁在反对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成功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符合题干中市场经济的概念;邓小平虽然与市场经济有关,但不是“首先”的代表;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综合判断,答案为B项。
10.【解析】选D。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严重敌强我弱的形势,果断决策,率领队伍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找到了新路。D项符合题意。
11.【解析】选C。《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A发表于1925年,B发表于1938年,D发表于1940年,故选C。
12.【解析】选A。明确“黑暗”的含义是指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由此可排除③和④。①和②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开辟出新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因此A项符合题意。
13.【解析】选A。①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内容,③是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④是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内容。根据毛泽东的思想和观点发表的先后时间判断,A项正确。
14.【解析】选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注意是“推动”而不是④中表述的“完成”,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的是1981年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排除④。其余三项是大讨论的历史意义,正确答案为A项。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注意设问关键词“反映的实质”。A、B、C三项都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归纳阐释,但不是问题的实质,排除;D项是从材料信息中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故选D项。
16.【解析】本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第(1)题,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回答;第(2)题,联系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情况,结合教材进行归纳概括;第(3)题,阅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理解“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基础: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果:《神圣家族》。
(2)原因:①恩格斯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②恩格斯在许多问题上为马克思提供参考意见。
(3)理论:马克思主义。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理论成果: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7.【解析】本题考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活动。第(1)题,考查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当今德国人追捧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其原因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资本论》揭示经济发展规律,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寻找良策。第(2)题,考查列宁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领导十月革命,实施新经济政策等。第(3)题,考查毛泽东多次挽救中国革命的史实,应包括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遵义会议力挽狂澜。第(4)题,列宁、毛泽东都坚持实事求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1)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目前全球金融危机。
(2)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态度:继承发展,实事求是。
18.【解析】本题以俄国从二月革命发展到十月革命为历史线索,考查列宁对俄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和贡献。第(1)题,联系的史实有: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在此背景下,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第(2)题,直接结合材料回答。第(3)题,图1的信息突出两点:列宁、苏维埃政权成立。图2的现象是红军进行国内战争,巩固新政权。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二月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任务: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第二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对和平和土地的要求。
(3)图1: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列宁是苏维埃政府的领袖等。图2: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协约国帝国主义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红军把白军全部击退,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9.【解析】本题考查列宁、斯大林、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大致思路是:列宁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有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有成功(新经济政策)。第(2)题,主要考查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答案要点主要有:公有制、计划经济、重工业、阶级斗争、一党专政等。第(3)题,大致思路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斯大林模式,吸取了苏联正反两方面的教训。
答案:(1)列宁的话表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成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苏联后来又废除了新经济政策。
(2)特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
20.【解析】本题以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为主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时间关键点1949年3月和1979年1月,所对应的事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联想到中国社会将要发生的变化回答。第(2)题,两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第(3)题,结合毛泽东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发表《论十大关系》等回答。
答案:(1)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即将取得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引发中国社会的巨变。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上。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贡献: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
(3)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造道路;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任意两点即可)
21.【解析】本题考查对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第(1)题,从材料一中“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可以概括出答案。第(2)题,体现的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联系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回答第二问。第(3)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答案:(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认识:伟大人物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历史关键时刻,伟大人物可以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规律方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①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坚持历史的观点;②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③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④既要充分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克服英雄史观;⑤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