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8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84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2: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4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学习重点
1、了解写作背景(三·一八惨案经过)。
2、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写作背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3、分析文章重点段落,品味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传承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责任感意识
目录
作者简介
1
解题、明文体
2
背景解读
3
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4
研读第一部分
5
第一课时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豫才
作者简介
思想家 革命家
周树人
鲁迅(1926年)
4.散文集: 到
主要作品
《呐喊》
《彷徨》
3.小说集: 、 以及《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改编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朝花夕拾》
5.散文诗集: 到
《野草》
2.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阿Q正传》
1.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狂人日记》
作者生平
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弃医从文,以笔为枪
题目
《记念刘和珍君》
1
2
3
4
这是篇悼文,也是一篇檄文。(声讨敌人)
“记念”——纪念
“君”是尊称,表现了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君”
今写做“纪念”。“记念”与“纪念”是一组异形词,即意义相同,写法不同。
“记念”
悼念的对象是刘和珍
“刘和珍”
解题
《记念刘和珍君》出自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与“华盖运”相关联,旧时人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会不好。
鲁迅先生说,“人有时是要交华盖运的,……在和尚是好运,现有华盖,自然是成佛成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自嘲》)
把黑暗的现实说成是时运不济,是命犯华盖,含有自嘲与讽刺(现实)的意味。
明文体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对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武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特点:
①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②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③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1、阅读课本注解①,简要复述背景内容。
起因:缘何请愿?
过程:谁去请愿?
向谁请愿?
所请何愿?
结果——
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
爱国学生与各界爱国人士
段祺瑞执政府
“反对八国通牒”
“我四万万同胞,宁愿奋斗而亡国,不愿忍辱而苟全。”
3·18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背景
1926年初,奉系军阀张作霖与直系军阀吴佩孚联手攻打占领北京的冯玉祥国民军。军阀张宗昌(奉系)派出渤海舰队逼近天津大沽口,与岸上的国民军展开炮战。为了防止渤海舰队利用外国船舶运送弹药,国民军封锁了大沽港。
3月10日,英、法、日、美等国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指责国民军封锁大沽口违反了《辛丑条约》,要求立即恢复通航。迫于形势,国民军同意恢复通航。
3月12日,国民军与强行闯关的日军发生冲突。据路透社13日电:“国民军轰击日舰,仅用来福枪,日舰报以机关枪。”
3月15日,参与签署《辛丑条约》的英、日等八国联名向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开放大沽口航道等5项要求。他们声称,如果北京政府不答应,各国海军将采取必要行动,大有八国联军重进北京之势。
3月1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复函八国公使,全部接受了他们的要求。
国民军与日军势力悬殊
大沽口事件
1
2
三 一八惨案
学生们为爱国请愿而来,却被段政府无情射杀,死后还遭受无耻文人的造谣污蔑,在此背景下,作者怀着满腔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悲意慷慨的悼念性抒情散文。
帝国主义的傲慢与北京政府的孱弱,促使学生们走上街头。
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驳复列强最后通牒!段政府因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混论中,卫兵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 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正音
西原借款
三 一八惨案
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爱国示威游行队伍与荷枪实弹的军警对峙
1926年3月23日,三 一八惨案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屠戮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租赁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干练 攒射 浸渍
殒身不恤 立仆 惩创
yǔn

dàn
dàng
jié’ào
chóuchú
fěi
è
dié
àn


lìn
liáo
hái

chuàng 
gàn
cuán
正字音
整体感知
①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交代写作缘由
②课文中哪几节写了刘和珍的事迹?
答:三、四、五部分
③六、七节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答: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写作思路:交代写作缘由——叙述刘和珍事迹——议论惨案教训和意义
通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细读文本,概括情节
一、二: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缘由
纪念逝者
揭露敌人(政府/所谓的学者文人)
警醒庸人
三、四、五:回忆过往及叙述死难的经过
3、追述平生事迹4、概述遇难事实
5、详写遇难经过
六、七:思考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6、劝戒徒手请愿7、激励奋然前行
刘和珍是谁?
为什么要记念她?
写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说明写作的目的
时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地点
事件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被白色恐怖笼罩的黑暗社会
遭反动派迫害,被禁止发行
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追求真理、先进思想的爱国青年
写作目的
①“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第一部分 第2段)
针对刘和珍来说的:纪念死者。(悲痛)
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样的世上”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
针对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嘲讽、痛恨)
③“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对应前文“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
针对庸人: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品读重点句子
敢于面对黑暗现实,敢于为推翻这吃人旧社会而英勇奋斗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
真的猛士
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由于正是现实的黑暗,能够认清祖国人民的悲苦,因此是哀痛的。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
能够亲身参与改造社会的战斗,感受战斗的喜悦,因此他们也是幸福的。
为人民的深重苦难而哀痛,为献身于改造现实的斗争而幸福,这便是“真正的猛士”的人生态度,也是作者所热烈赞颂的。
小结作业
【作业】完成活页作业基础知识部分。
【小结】本节课了解了散文的写作背景,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了写作目的,并重点讲读了文章第一部分。(一、二小结)
第一课时
目录
解读文章第三部分
1
写作手法
2
综合性学习
3
作文
4
第二课时
文本解读
第三节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件?
第三节:
追述刘和珍在校时的表现。
”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刘百朝率领……出校之后了“
通过写刘和珍在学校的事迹,自然地引导读者把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事件联系在一起。
原因:①两件事都是封建势力对青年学生的迫害;
②写刘和珍在女师大事件中的斗争的表现,也进一步写出了她后来”欣然前往“请愿的必然性。
文本解读
探究学习
问题:
①×××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分析人物形象
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
请找出,并以此分析她的形象和品质。
研读文本,走近人物
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
事迹与表现 品格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预定《莽原》(毅然)
“学潮”领袖(反抗)
虑及母校(黯然)
始终微笑
府门前喋血(欣然)
难中求助
嫉恶如仇,敢于反抗
有远见卓识、有责任感
温和善良
勇敢坚强、不畏生死
从容善良
梳理事件,概括品质
1、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善良、温厚的女青年
事件2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2、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3、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
3、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卑劣
被杀害
弱小pk强大 正义pk黑暗
研读文本,走近人物
作用
细节描写
探究学习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答题思路:性格特点+人物品质+身份形象
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总结填空:刘和珍是一个 的青年学生。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真的猛士
庸人
有恶意的
闲人
无恶意的
闲人
苟活者
原文原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庸人”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
”后死者“/”苟活者“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苟活到现在的我”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真的猛士”
敢于面对黑暗现实,敢于为推翻这吃人旧社会而英勇奋斗的革命者的崇高形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庸人”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庸人” :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参与抗争,且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有恶意的闲人”: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苟活者”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鲁迅先生的自我贬抑,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
颇为怀疑
文本解读
第四节:通过对噩耗由怀疑到确信的思想活动,抒发了作者的悲愤的感情。
听到噩耗
尸骸为证
听到污蔑
发出号召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第四节:惨象VS流言
“卫队居然开枪”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
“还有一具……” “而且又证明着这……”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表示意外。“颇为怀疑”:进一步说明徒手请愿而遭杀害是意象不到的,政府屠杀爱国群众的时间是骇人听闻的。
“然而”后摆出了无可置疑的事实。
“还有”、“而且”一连串的事实否定了原先的怀疑,十分有力地揭露了敌人的罪恶行径。
①在铁证面前,段政府竟然还能如此卑劣地反咬一口,污蔑刘和珍、杨德群是“暴徒”。
②“接着”揭露奴才紧跟主子,一唱一和的无耻嘴脸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第四节:惨象VS流言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进一步强调了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
对偶
反动派的残忍
文人舆论的控制和诽谤
第四节:惨象VS流言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第四节:惨象VS流言
惨象:有形的刀枪+
流言:无形的刀枪=
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默无声息的原因=惨象+流言=非人间的黑暗社会
默无声息的原由是反动派的残酷屠杀和反动文人的恶毒污蔑,这样的沉默会导致民众走向革命或者个体和民族的灭亡。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沉默呵,沉默呵!
作者渴望的是爆发而不是灭亡
反复,选择复句
第四节:惨象VS流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的两种前途:
一种是在沉默中继续力量,觉醒起来,爆发革命;——警告敌人
一种是在沉默中一味忍受,苟且偷生,最后灭亡。——警醒世人
逆来顺受的沉默。对后者死的呼唤和激励
出离愤怒”陷于极度悲育的“沉默”,对反动派的警告
第四节:惨象VS流言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自愿的,突显出刘和珍的爱国,不怕牺牲,同时驳斥流言家“受人利用”说
有意而为之,偷袭,可见刘和珍他们毫无提防,驳斥了执政府的“暴徒”说
第五节:追忆惨案发生时的情景,进一步揭露杀人这的凶狠残暴,赞颂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和临难从容。
文本解读,探讨惨案
第五节目不忍视的惨象
文本解读,探讨惨案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有组织有预谋的一场屠杀行动,驳斥了“自我防卫”说
致人于死地,凶残,卑劣到了极点
第五节目不忍视的惨象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三个女子临难从容
三位为国请愿的女青年在枪林弹雨(惊心动魄)中毫无畏惧,殒身不恤。(伟大)
“伟绩”和“武功”是反语。正面的意思是“罪恶”和“暴行”。借用反语加上“杀戮”和“惩创”,对反动军人和八国联军加以嘲讽与抨击。
第五节目不忍视的惨象
【解读】这句话又提到了三·一八惨案:中国军人指的是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八国联军指的是在“大沽口事件”中联手向段政府提出八国通牒的八个国家。“妇婴”和“学生”都是手无寸铁的群众,这一点和“三个女子”相同。
全国都在沉痛悼念“三一八惨案”的烈士们时,段政府和侵略者们或许正在开庆功会,因为于他们而言,杀害请愿学生,以有限的生命来震慑愤怒民众,达到暂时的政治稳定,这何尝不是“奇功一件”?
然而,民众真正铭记和爱戴的是像刘和真这样的为民请命的爱国青年,历史最终也会选择这样人。因而,事实上,反动派和侵略者们是失败的。所以作者说他们的“功绩/武功”“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第五节目不忍视的惨象
深入思考,探讨惨案
1.看惨象
(1)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
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
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
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
刘和珍及两救助女伴遇害,两死一伤。
(2)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写惨案的细节?
①表现爱国学生的英勇壮举
②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虐
深入思考,探讨惨案
2.听流言
(1)流言有哪些?
暴徒、受人利用、莫名其妙......
(2)事实上,这些青年是什么样的人?
毅然——坚定追求真理,渴求进步
黯然——富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
欣然——爱国热忱、不畏生死
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
(3)作者为什么“耳不忍闻”?
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混淆视听
深入思考,探讨惨案
3.析沉默
“我”无话可说,民族默无声息,简要分析两种沉默包含的情感是否一样?
“我”无话可说——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交织,情太重太深而无言以对。
民族默无声息——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
无话可说?
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灭亡?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白色恐怖
武力镇压

思想控制
物极必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第五节目不忍视的惨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分析刘和珍的形象(善良温和、追求真理、富有反抗和斗争精神、有责任感、勇敢坚强),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刘和珍的爱国革命精神及在其反衬下反动势力的凶残下劣,从中体悟到作者悲愤的情感基调。
小结作业
重点回顾:人物形象分析题型的解题思路?
【小结】本节课讲读了课文的第二部分,并重点分析了刘和珍的人物形象,也了解了作者笔下的其他人物。同时,也对文章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
第二课时
作业:背诵第二、四小结。(下节课抽背)
目录
解读文章第三部分
1
概括主旨
2
艺术鉴赏
3
结课感想
4
第三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作者对三·一八事件意义的议论,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在找出作者对事件意义的所持的观点。
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爱国青年 反动势力 庸人
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
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活动一】鲁迅的“说”与“不说”
1.在第一、二节中有多处类似“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
③沉痛的总结,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活动二】鲁迅的“说”与“不说”
1.在第一、四、五、七节中有多处类似“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的话,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①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
②警告反动军阀,无话可说,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③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着愤火喷向中外反动派。
④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
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不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难于言说
不欲敌人快意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激励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重要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的语句。一般情况下,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不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是解题的前提条件。
(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必备知识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1、无恶意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2、有恶意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3、徒手请愿
第六节:惨案过后想到了什么?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第六节:三·一八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
第六节:徒手请愿
本体 喻体
对象 人类历史的进步
过程 大量木材
结果 历史前进一小步
启示 思考1: 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代价
形成一小块煤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徒手请愿不可取,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作者虽然反对徒手请愿,但他坚信青年们的血不会白流。”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死难者活在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心灵中了。
第六节:托体同山阿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第六节:托体同山阿
作者虽然不提倡徒手请愿,但是有亲人友人的哀悼,对于烈士而言,也是一种慰藉,若生者可纪念死者,记住死者逝去的教训,烈士不算白白牺牲
引用
“作者虽然反对徒手请愿,但他坚信青年们的血不会白流。”
第七节: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然前行。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当局者 竟会 凶残
流言家 竟至 下劣
爱国女子:从容
执政府门前竟会是死地!卫队竟会对徒手请愿的群众开枪。
流言家竟至如此之堕落!颠倒黑白地为当局者开脱,污蔑群众是“自蹈死地”。
三位女性辗转于屠刀弹雨中,竟能从容不迫,临难不惧,实在是难能可贵啊!
对比/反衬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第七节:意义就在此罢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第七节:意义就在此罢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用原文话作答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第七节:意义就在此罢
主干:事实+为+明证
= 事实证明了……
此意义:弹雨中互助事实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压抑没有消亡。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第七节:苟活者VS猛士
进步青年带来的不怕牺牲的精神——希望——激励——成为猛士
而猛士则会越来越坚定自己的道路
想要革命,但是还未参加革命的人
作者自贬,称自己为“苟活者”,但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一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
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面对惨案,解读鲁迅思考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第七节:说不出话
为何在文章中又说了很多话?
悲与愤
悲愤至极,难以言说
1、悲愤之情的酝酿与驱使
2、赞颂爱国青年,嘲讽庸人,抨击执政府,
唤醒民众
3、激励后人,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中心主旨
此文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
述评“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手法运用
全文是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把叙述、议论、抒情有机地融合
文章脉络 文章内容 表达方式
叙述写作的缘由(1、2) 悼念逝者
唤醒生者
烈士的印象及死难经过 (3、4、5) 交往始末
遇害事实
殉难经过
死难的教训和意义 (6、7) 经验教训
死难意义 叙述为主
抒情为主
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
叙述为主
议论为主
总结全文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
【小结】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
——瞿秋白
主旨概括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的哀悼、赞美与惋惜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懑和无以言说的憎恶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唾弃和抨击;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
艺术特色
一、修辞手法运用巧妙、灵活、多样。
1、用比喻来“说理”
“人类的血战……更何况是徒手”
这个比喻浅显,却生动、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而抽象的道理
2、用反语来杀敌
“太平”
“伟绩”
“武功”
艺术特色
3、用对比来“塑形象”
有恶意的闲人
“苟活者”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真的猛士
艺术特色
4、用对偶来“深入思考”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艺术特色
5、用反复来“抒愤怒”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呜呼,我说不出话”
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无言的苦痛、愤怒、悲哀与告祭的心情。
沉默呵,沉默呵!“温和”“微笑”
艺术特色
6、用引用来“表达主旨”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艺术特色
二、叙议抒请和谐统一
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彩。
表格
学习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你有什么收获?
结课感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