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
1.建功立业:
(1)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_____。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_________,立下汗马功
劳。隋朝统一全国2.夺取王位:
(1)统一后,设立“_______”,收罗人才,作为自己的政治
顾问。
(2)太子_______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
(3)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4)发动“___________”,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
基。文学馆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合作探究】
1.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提示:(1)实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局限:是一场政变,违背了既有的政治体制运行秩序,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
(3)积极:这场争夺战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设了前提,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2)政治方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选官不拘一格,用人
扬长避短。
(3)经济方面:实行_________政策,不夺农时,推行_____
___,轻徭薄赋,反复强调“_______”的思想。
(4)法律方面: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______》。休养生息均田制存百姓唐律(5)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_______,提高进
士科地位。
【合作探究】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原因:“贞观之治”无疑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
页,但这决非唐太宗一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贞观时期
君臣上下同心和唐初人民的集体创造的成果。根本原因:生
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
等)科举制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高祖时期:唐初北方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不安定,因国力
较弱,实行求和政策。
2.太宗时期:实行积极开明政策。
(1)原因:贞观之治,统治稳定,国力增强。
(2)措施: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打败_______、_______。
②设置管理机构:在东突厥设置_________,在西突厥设___
_________,管辖西域地区。东突厥西突厥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_____
___”,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④政治联姻(和亲):_________入嫁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
人民的关系。
(3)实质:民族团结。
(4)影响: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促进民族交流融
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天可汗文成公主【合作探究】
3.唐朝时期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帝王李世民个人才能,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3)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友好的对外政策:在六部下设_______接待外宾;鼓
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
以礼相待;都城_____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
世界性的大都会。
(2)开放的文化政策:景教、_____、摩尼教传入中国;大量
佛教典籍传入中国。高僧_____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
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鸿胪寺长安回教玄奘2.影响:
(1)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外来文化采取_________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
的色彩。
(2)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
各国文明的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_______
___”。兼收并蓄大化改新【合作探究】
4.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1)唐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各国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于主体地位。
(3)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双方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的发展促进边疆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
(5)和平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_____》,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_________”。帝范功大过小1.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提示:(1)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体现了这种残酷性,其实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2)玄武门之变的影响:①骨肉相残,增加了政变的血腥性。②政变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③为以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2.“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唐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想一想,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
提示:(1)前者有利于使封建帝王明确,想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2)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 一、分析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
1.隋统一全国,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经济上,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6.对外关系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广大劳动人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精神财富。
【名师指津】“贞观之治”时期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二、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意识,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师指津】唐太宗的功绩是多方面的,要全方位地了解其对封建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012·杭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资治通鉴》材料二 上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唐太宗请回答:
(1)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大臣进行了一番争论。请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几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解题分析】第(1)题抓住材料一中“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授以生业,教之礼仪”等信息归纳。第(2)题根据材料二“都督府”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许多人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同时教之礼仪。(2)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羁縻府州),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诫他们守法。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唐太宗在决策过程中善于纳谏,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