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3:06:46

文档简介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尉
人民的斗争精神。
·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个经过战
锤炼的英雄人物。”
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走
到衬托作用。
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
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7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
B.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
C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
4
D.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
8请简要分析三槐的形象。(6分)
9.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默,字时言,瓯宁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嘉靖初,改户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
调吏部,历验封郎中。真人邵元节贵幸,请封诰,默执不予。十一年为武会试同考官。屡迁浙江左
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京国子监事。博士等官得与科道选,自默发之。历吏部左、右侍郎,代
夏邦谟为尚书。自正德初焦芳、张彩后,吏部无侍郎拜尚书者。默出帝特简,盖异数也。严嵩柄政,
擅黜陟权,默每持已意,嵩街之。会推辽东巡抚,列布政使张果、谢存儒以上。帝问嵩盏宣基丕任
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垒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金入真西内赐真庐许范中乘马寻进太子少
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给事中梁梦龙动默狗私,帝为责梦龙。会大计群吏,默戒门下谢宾签,
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嵩甚恨。赵文华视师还,默气折之。总督杨宜罢,嵩、文华欲用胡宗宪,默
推王诰代,两人恨滋甚。初,文华为帝言余倭无几,而巡按御史周如斗以败状闻。帝疑,数洁嵩。
文华谋所以自解,稔帝喜告讦。会默试选人策问,言“汉武、唐宪以英容兴盛业,晚节用匪人而败”,
送奏默诽读。帝大怒,下礼部及法司议。奏默偏执自用,失大臣体;所引汉、唐事,非所宜言。常
责礼部尚书王用宾等党护,各夺俸三月。而下默诏狱,细于狱,默竟疲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默
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默既得罪,继之者视嵩
父子意,承顺惟谨,吏部权尽失。隆庆中,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中,赐谥文悠。
(节选自《明史·李默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问嵩/嵩言其不任/夺默职为民/以万镗代默/掌铨仅七月/逾年/镗罢/特旨复用默/命人直西内/

口1.C(C项《创业史》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提供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指的是,通过让叙述者与人物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即让意识形态诉诸人物个性。)
2.A(B项的“完成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期盼”的是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和塑造形象方式的寻找,而不仅仅是梁生宝形象的塑造;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因应为“学者认为梁三老汉比梁生宝更符合‘农民气质’”;D项的“叠加效应”增强的是作品的“政治意义”,而恰恰降低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
3.C(C项仅为心理描写,不符合文本中人物“理念活动”的特征,即从原则出发的指导性。)
4. ①首先提出:《创业史》通过“叙述者和人物统一”的方式塑造“英雄人物”来表现新国家的主体本质和现实意义秩序的创作方法,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较好的范式。②接着通过分析《创业史》所引发争论的双方观点,从而论证“叙述者和人物统一”这种方式具有其合理性。③最后总结《创业史》所运用的这种创作手法对新中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①③各1分,②2分,共4分)
5.①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理念活动”的重要特征,使“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形象更为突出;②从特定历史时期的角度:梁生宝这个“扁平人物”形象,具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农民”形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③从作家写作意图的角度:将梁生宝塑造成具有“在日常生活中,执著追求‘大意义’”的“扁平人物”,能更好地凸显“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逐渐构筑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大主题。(每点2分)
6.D
7.C
8.①通过照片呈现孙福曾经和美的家庭生活,暗示了孙福残忍对待男孩的原因;②曾经和洽温馨的生活与当下凄苦孤独的生活状态形成反差,更能凸显出孙福的冷酷阴暗的人格;③揭示了孙福心中的伤痕,体现了小人物在苦难面前的无力与羸弱。(4分,任答2点得全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①从人物塑造上,作者细致的刻画了孙福对男孩的残忍折磨和内心的冷酷,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阴暗;②从叙事场景上,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血淋淋的残忍场面,营造出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氛围;③从语言表达上,作者以一种十分冷峻的、不掺杂感情和立场的文字进行表达,刻意地隐藏自己的情感态度,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6分,各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B
他们如果调集兵马,驻在边境上,答应他们就是怕兵势而给予他们,不再是恩典,不给就开启边界冲突,祸害无穷。
11. D 
D.“下车”指官员到某地上任,“悬车”与“致仕”的意思相似。
12. A
A.“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错误。应是恭贺“哲宗”登基。
13.
(1)揣测他们的狡诈用心,大概是了解现在朝廷不愿意用兵(战争),所以不主动请求,想要让这样的提议出自朝廷,能够以此来体现他们的重要性。(度,揣测;厌兵,不愿意用兵;重,重要性。)
(2)苏辙于是详细报告给宰相,请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名额,等到吏员年限期满,或者突发事故、自然死亡的,都不再补充名额,一直减到限定的名额为止。 (具,详细;立额,确定名额;俟,等到;事故,突发事故;额,限定的名额。)
14. 美德或文学才干;安邦定国。
由“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可知,苏辙性情沉静简洁,文章写的好,据此概括出原因有“美德或文学才干”;
他进谏和夏交兵之事,语颇中的,一些措施也能收到较好效果,故可概括出“安邦定国”。
15.A 词中借花木繁盛侧面反映出北宋的繁荣昌盛。
16.①木犀茂盛,草木葱茏;然而二帝被囚远方多年,故宫荒芜,难见天日。作者以木犀的“烟锁深 宫”嘲朝廷无所作为,寄托遥深的君国之忧。
②木犀花茂盛耀眼,其香浓而不艳,但 “枉学丹蕉”开不逢时,已无人欣赏,抒发物是人非沧桑之 感、 凄凉之意。
③借花喻人,一语双关,“为凄凉、长在醉中”既写红木犀风中凄凉又写人借酒消愁。为木犀解嘲, 亦以嘲自己作为 “独醒”者的痛苦, 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家国之痛和忧患意识。
(每点 2 分。意思相近即可)
1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 A 19. D 20. C
21.减盐的重要性 盐摄入包含显性盐和隐性盐 体内多余的盐分也要想办法排出
22. 过量食盐莫摄入,蔬菜水果宜多吃,运动喝水要牢记。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作文这个题目牵涉的概念和关系比较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对所给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材料共分二大层次。第一层谈中国的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谈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关键词是孝顺,第二句中前两个单句谈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关键词是规划,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是亲近。第二个层次谈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第一句讲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即友爱、独立,第二句的第二个单句讲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过多干涉,最后一个单句总结这种关系的特点,松散而平等。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结合写作要求“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高二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可知,本文写作的对象是中西方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与优劣,以及新时代下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亲子关系。一切扣题的立意必须紧扣这个核心话题展开,反之,就是偏题或跑题。上述核心话题其实又包含着三个层次和三个层面,厘清这些层次是写好这篇文章,建立逻辑思维的关键。第一,材料首先谈的是一种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双向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孝顺与规划,西方的亲子关系是友爱与不干涉(平等)。所以,凡是只谈“孝顺”的属于偏题,当为三、四类卷。第二,材料其次是从空间上——中西方谈亲子关系的差异即亲近与松散,并要求考生通过根源、特点等的比较,来判断其优劣。第三,通过“作为一名即将成年的学子,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的任务驱动,要求考生从时间维度即古今对比的角度上,同时又站在当下中国时代(信息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对中西方亲子关系的优劣作出评判,并提出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亲子关系。第四,要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剖析,体现思维的推进和论述的深度。第一个层面要谈现象层面,也就是要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论证;第二个层面要从文化的家庭伦理的层面论述;第三个层面还可以从经济(小农经济和商业文明)等层面,来分析中西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理清了上述关系和层次,写作的整体逻辑思路就大致形成。
【参考例文】
在亲密中学会独立
中西方的文化历来有很多差异,就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来说,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两代之间往往比较亲密,而西方家庭一般则是比较平等疏远。而在我看来,若能将两种模式巧妙结合起来,方能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相处模式。
古代中国提倡“愚忠”“愚孝”,子女在指出父母错误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在承受父母责骂时要“号泣随,鞑无怨”。近代以来。这种毫无原则的尊敬和服从已经少了很多,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许多父母倚仗着自己阅历丰富,有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自信,对子女的人生指手画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诚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避免子女走自己的错路,但有时,这样也未必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结局。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巨婴”“妈宝”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弊端。
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却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港湾,使其心灵有一个依靠,让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会永远接纳他们的地方。并且“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孝”也有助于构建一个人情温暖的社会。
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关系则显得冷漠许多,子女的过早独立,使代际之间缺乏亲情的维系。或许这会不利于孩子心智的发展,但父母及时的“放手”也有利于孩子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孩子的一举一动皆有自己做主,后果也有自己承担,这也有利于他们及时独立,早日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对父母也是一种解脱,所以,西方的老人往往不像中国的老人一样劳心劳力。
我们正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碰撞时代,作为即将成年的高中生,也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我看来,中国的家庭模式亲密温馨,但子女缺乏自立能力;西方的家庭模式子女独立自主,却较为冷淡疏离。当今时代,我们正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点中,应当博采众长,并将其融合为一种新的、更好的东西。
因此,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模式中,我们应当加入一些新的东西。鲁迅先生曾说:“任何思想不禁锢的父亲,都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所以,我们的确没有必要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思来,而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和人生才会臻于完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