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课件(人教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5.5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课件(人教版选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1-06 21:3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5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留学生涯:
16岁时赴法国留学,加入_____________;1926年到_____学
习,一年后回国投身革命。共产主义小组苏联2.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左、右江“左”倾百团大战淮海战役3.“文革”时期的起落:
(1)“文革”初期,被_____________,下放到江西的一个工
厂劳动改造。
(2)1975年,代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了_____
_____。
(3)1975年底,全国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运
动。_________时,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
(4)“四人帮”垮台后,被恢复一切职务,并在党的_______
__________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停止一切职务全面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思想大讨论:1978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全国展开关于
_____________的大讨论。
2.平反冤假错案: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摘掉一批知识分子
“_________”帽子。
3.科学评价毛泽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由
邓小平亲自主持制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
东思想。真理标准问题右派分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合作探究】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提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华国锋坚持“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1978年在全国上下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三、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
断地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
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上来。
(2)意义: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
_____。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主要阐述了邓小平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理论。以阶级斗争为纲伟大转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内容:
(1)在农村和城市进行_____________,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
(2)全面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
作;发展中国的对外关系;创办_________,形成对外开放
格局。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道路,坚持人民民
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社会主义3.意义:
(1)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
的又一大历史性贡献。
(2)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道路,国家强盛起来,国际地位不
断提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合作探究】
2.我国是怎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提示:(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概括起来分成两步走,其一是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
(2)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式;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四、南方谈话,影响深远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大
变化,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中国在1989年也发生了严重的
政治风波。
2.内容:
(1)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_________
___,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提出了“___________”标准。
(3)提出著名论断:“_____”和“_____”都是经济手段。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计划市场3.影响:南方谈话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主张,在重要历史关头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这些谈话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影响极为深远。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
1.目的:为了解决_____、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从实际
出发,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造性构想。
2.实践:20世纪90年代后期成功地收回了_____和澳门,洗
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3.意义:实践证明,“_________”的构想是实现中国国家
统一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对_________________的运用和
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范例。台湾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一国两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在已被打倒的情况下,邓小平为什么仍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提示: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为天下人谋幸福的远大政治理想,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像邓小平本人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你怎样看待“两个凡是”的主张?
提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出现了徘徊,为全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事实上,“两个凡是”就是要延续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3.你认为“一国两制”是不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提示:是最佳方案。 “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和最佳方案。 一、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
从邓小平规划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回答: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维护了毛泽东思想。 3.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4.发表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5.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名师指津】邓小平最大的历史功绩表现在:果断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实现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
由上面的示意图可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酝酿、产生、发展、成熟、确立的过程,表现如下:酝酿产生“文革”
结束后十一届三
中全会发展成熟十二大、十三大南方
谈话确立十五大 1.酝酿:“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发展: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成熟: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这个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了新回答,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5.确立: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名师指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历史抉择的问题,邓小平审时度势引领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2.提供建设经验和方法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名师指津】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和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1·江苏高考)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
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解题分析】解答本题时应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等内容,根据设问进行概括提炼作答。第(1)题,材料关键信息: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工业在全国分布等,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这一信息可判断,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进行一五计划建设;第(3)题,结合材料三的信息,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回答;第(4)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来谈认识。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