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湖滨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9 13:21:25

文档简介

厦门市湖滨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1-6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gé)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罅(xià) 隙
B.着(zháo)恼 讷讷( nè ) 慰藉(jiè) 炽热(zhì)
C.讪讪(shàn ) 蹩(bié)脚 老聃(dān) 檄(xí) 文
D.孱(càn)头 鹿寨(zhài) 遏(é)制 国粹(c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辽阔沧茫 残羹冷炙 冷漠凄清 张皇
B.激扬文字 霞蔚云蒸 酣畅淋漓 慰藉
C.晶莹闪烁 扭怩羞涩 幽暗深邃 踌躇
D.寒风凌冽 阡陌交通 祸国殃民 防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笔名,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等。
B.《荀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代表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D.韩愈,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诗余等。
B.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等多种形式。
C.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D.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八比文等。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可以不从“四书五经”中选择。
5.下项各项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前,房地产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房价是继续上涨,还是逐渐回归理性?绝大多数网友表示对此不抱希望。
B.我仿佛又看到故乡那有着鬈曲飘拂长须的老榕树和时时出现在梦中的潺潺溪水流声。
C.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结果于昨日正式揭晓。
D.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①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②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
③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④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
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
A. 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④①⑤⑥③ C.⑥③①⑤②④ D.⑥③①④⑤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2)《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
(4)《劝学》“ ,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练地概括了 “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8-10每题3分)
8.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 )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吾尝跂而望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 ⑥青,取之于蓝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有升级、降职、平调三种。 “左迁”则指降职。
D.辛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粮食。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2)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6-17题。(6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6.长安的雨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17.作者的“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第三联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忧”的?(4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怎样读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要读懂《乡土中国》,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如果能清楚乡村建设者们的主张和学说,就能对书中的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就能学有所得。
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乡土中国》属于论述类文体,这是由本书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不是一本文学类的作品,而是一本以论述为主的学术专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是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这些文章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来分析,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同时它们又各自成篇,分别对应独立的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握这一特点。
为了读懂《乡土中国》,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的写法做一些认识,它最大的写法有些什么呢?其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即从生活中的事例讲起,逐步分析这些个别现象的特点以及包含的道理,然后再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表明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在文章中多有体现。
比如《无讼》一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由浅入深地论述了两种社会形态中维持社会治理的方式,围绕“讼师”(律师)在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作论述,判然划分出了礼治社会和法治社会对“打官司”的不同态度与看法。从而得出结论:都市社会,法律必不可少,律师地位很重要,而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则是社会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人们凭借心中的良知,就可以处理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就可以维持和谐的社会治理。
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乡土中国》有明白易懂的语言表述,比如讲到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或讲述一个案例的时候;但讲到某种社会学的概念或理论时,的确是有些艰涩难懂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我们要紧扣文章的标题来读,因为文章的标题是全文中心意思的高度提炼。比如在《血缘与地缘》一文中,开头一段先讲血缘社会的基础是年长者对年幼者有强制的权力,第二段则论述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作者写这些,一是为了论述清楚乡土社会血缘的特点,二是为后文写地缘的特点作铺垫,因为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必然有本质不同的地方,地缘社会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大方向。
至于论述方面,作者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方式进行,纵的方面是作者的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方面则是对事实与案例联系的综合与分析,有时作者为了让自己的论述更加丰富有力,往往在横的方面展开过多,导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这时我们要注意回顾前文的论点,并与之进行对照,看看其论点是平行的还是推进的。这样来读,也就不难理解内容了。
(摘编自戴庆华《怎样读懂(乡土中国)》)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中国》的内容是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提出要依据中国乡土社会的地域特点及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来进行治理的观点。
B.《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共有十四章,它不属于文学作品;虽以论述为主,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C.《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论著,有时语言通俗易懂,如文中所讲作者的亲身经历或案例,形象生动,有文学性;但文中也不乏晦涩难懂之处。
D.《乡土中国》阐述了血缘与地缘的关系,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缘是从血缘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社会形态。
1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按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展开,主体部分从时代背景、文体等多方面阐述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具体方法。
B.本文运用例证法,举《无讼》一例,主要是为了论证《乡土中国》在写法上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然后归纳出结论的特点。
C.文章在分析《血缘与地缘》时先概述其首段和第二段的内容,再概括作者写这些的两个目的,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D.《乡土中国》在论述方式上通常纵横交错,纵的是观点及论证的层层分析和深入,横的是对事实与案例的综合与分析。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中国》用统一的社会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国乡土社会各个文化层面的现象作规律性的阐释,全书有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
B.《乡土中国》在论述时有时往往横的方面展开较多,读者把握不住纵向的理论推进,不对文章前后观照就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
C.在乡土社会里,“讼”的发生是礼治的衰落和教化的失败,因为乡土社会里每个人心里都有潜移默化的守规则意识。
D.《乡土中国》一书,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特质,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对推进中国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有积极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目。(13分)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且已怀孕了八个月。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节选)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21.下列对《最美是百合》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为我们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美好的女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D.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试探究课文《百合花》中作者安排“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的意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本文的题目“最美是百合”能否改为“百合花布”?课文《百合花》的题目能否改为“百合花被”?请谈谈你的认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美丽的遇见。遇见一树绚烂的花开,遇见一方奇特的山水,遇见一个善良高贵的人,遇见一件永生难忘的事……生命旅途中,这样的遇见,点亮了我们生命的星空,或吸引着你,或感动着你,或震撼着你,或启迪着你……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内容充实,描写生动;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厦门市湖滨片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百舸(gé)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罅(xià) 隙 gě
B.着(zháo)恼 讷讷( nè ) 慰藉(jiè) 炽热(zhì) chì
C.讪讪(shàn ) 蹩(bié)脚 老聃(dān) 檄(xí) 文
D.孱(càn)头 鹿寨(zhài) 遏(é)制 国粹(cuì) 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3分)
A.辽阔沧茫 残羹冷炙 冷漠凄清 张皇 (苍)
B.激扬文字 霞蔚云蒸 酣畅淋漓 慰藉
C.晶莹闪烁 扭怩羞涩 幽暗深邃 踌躇 (忸)
D.寒风凌冽 阡陌交通 祸国殃民 防害 (凛,妨)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鲁迅,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为笔名,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B.《荀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代表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战国末期,儒家)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D.韩愈,唐代“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
4. D 题目需要从“四书五经”中选择。
5. C 解析:A项“对此”,表意不明。B项搭配不当, “看到”与“水声”。D项,成分残缺,在“制约”后加“的难题” 。
6.B (②④是对上句“生活很安定”的解释,⑥③引出下文“世代的黏着”)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
8.C (A项中“輮”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焉:于此)
9.A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 / 转折连词,但。C.学于余:向/寒于水:比 D.句首语气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他的)
10. B 解析:①定语后置②④判断句/③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⑦⑧状语后置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借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假:假借,借助。水:游泳。绝:横渡。)
(2)如今的普通人, 他的(才能)低于圣人也很多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三、课外古诗文阅读(22分)
12.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自顷已来军数征行”的意思是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自顷已来”作句首状语,“军”是谓语“征行”的主语,故应在“军”前面断开,排除C、D两项;“家室怨旷”的意思是夫妻难以团聚。“家室”是一个词,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
1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为纪年”错误,文中为纪日。
1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见,应是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但是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15. (1)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
(2)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机敏警悟,有谋略权术,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都不认为他有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公到达谯县,制造轻便的快船,训练水军。辛未这天,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粮食,地方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愿。”建安十五年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一起治理天下的呢?等到他们得到了贤人,竟然都没走出过闾巷,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因为当政的人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警卫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乙未这天,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又说:“刑法,关系到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16-17题。(6分)
16.(1)连绵不断,一夜未停。(1分)
(2)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面写“百忧如草雨中生”做铺垫。(1分)
17.(1)忧:①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②命运的坎坷(运落风波)③仕途不得意(志气俱消尽)④生命的衰老(白发新添)(每点1分)
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18.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A.“《乡土中国》的内容是针对中国人‘愚、弱、穷、私’四大痼疾”错误,由原文“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可知扩大范围,不是所有内容都针对这四大痼疾来阐述,是许多内容。
B.“《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章”错误《乡土中国》共有十四篇文章,不是十四。
D.“血缘是维持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错误,由原文“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可知曲解文意。
故选C。
19.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错误,由原文“首先必须了解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此外,阅读《乡土中国》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文体的概念;其次,我们还要对《乡土中国》的语言特点做一些分析”可知文中使用的总分结构,后文没有总结。
故选A。
20.D
本文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错误,由原文“这本书,有许多内容都是针对乡村建设这一学派的学者们而说的,乡村建设学派认为‘愚、弱、穷、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痼疾,他们认为只要普及教育,让乡下人识字,引入西方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制度等等,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但作者却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以及一套沿袭已久的文化制度,需要我们以科学实证的方法作深刻的研究,认清乡土社会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可知张冠李戴,这应该是乡村建设学派的做法。
故选D。
21.D D项,“从文中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了百合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可以看出小说的主人公”理解错误。本文的主人公是“阿纯”,而D选项所指的是“我”的妻子。
22.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23.①这一细节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②经历了如此残酷的战争却仍然心向美好,写出了他的乐观情绪,以及天真淳朴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③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反衬战争的残酷,谴责了战争对美的摧残,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小说的反战主题。(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解答该题首先指出这一细节的内涵,然后指出它与上下文的关系,最后要从主题上分析其作用。“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句话是对小通讯员在战争中采摘野菊花的描写,体现了小通讯员在残酷的战争中仍保持对美的追求;“后文中,小通讯员在战争中为救伤员和担架员而英勇牺牲”,与下文小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以美丽的野菊花反衬了战争的残酷,凸显了反战主题。小战士涉世不深、天真质朴,有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讴歌。
24.标题“最美是百合”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象征了纯洁的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所以,这两篇小说都不能改名。(两个问题需要分开答,结合各自文本简单分析,各2分)
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