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05 15: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认识洪水和洪灾及其危害。
2.理解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和洪灾的形成原因。
3.掌握防治洪灾的基本措施。
【重难点】
理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和洪灾的形成原因
课中案
要求:
1.在预习的基础上梳理总结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认识洪水和洪灾及其危害。
2.力争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讨论探究解决。
3.分析个人不足,找准对策,以利提高。
探究点一 认识洪水和洪灾
材料一 教材P86图4-2-1 1998年抗洪救灾和P87图4-2-2 洪水灾害。
材料二 2010年12月23日《科技日报》报道:接近岁末,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这似乎意味着2010年已“名正言顺”的成了人们眼中的“灾害年”。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彭博新闻社的报道:2010年是地球朝人类发起反击的一年,地震、热浪、洪水、火山爆发、强台风、暴风雨、泥石流和干旱至少已夺去了25万人的生命——是数十年来自然灾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1.根据材料二说明什么是自然灾害?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洪水和洪灾有什么关联?
3.简述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及其原因。
探究点二 洪灾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据新华社报道:来自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的统计,2010年贵州16个县、市、区遭受洪水灾害,受损房屋6 100余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万余公顷10多条国、省干道因塌方、滑坡中断,85个乡停电,36万用户供电受影响,河道损坏护岸33处,灌溉设施812处,冲毁塘坝9座,16个县、市、区不同程度遭受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
1.洪水是怎样形成的?
2.洪灾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其产生何影响?
3.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洪水有什么联系?
考查点一 认识洪水和洪灾
【典例1】关于洪水和洪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暴雨和大暴雨就不会造成洪灾
B.无论什么地区,只要发生洪水就会形成洪灾
C.洪水发生的区域越大,洪灾就越严重
D.经济越发达,洪水造成的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考查点二 洪灾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典例2】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示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洪涝 C.泥石流 D.台风
(2)为减轻上题所述灾害的损失,以下措施中收效较快的是( )
A.营造海防林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建设水利工程 D.建设河流污水治理工程
要求:本题组分为A(基础)、B(能力提升)两个等级,A级要求所有同学完成、B等级依学生能力完成。
[A]1.给我国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是( )
A.寒潮 B.台风 C.旱灾 D.涝灾
[A]2.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A]3.与河流流域的汇水速度无关的是 ( )
A.流域的地面坡度 B.土壤的含水率 C.植被覆盖率 D.河谷的纵向坡度
[A]4.与河道的排水速度无关的是 ( )
A.河谷的顺直程度 B.河道的长度 C.河谷的通畅程度 D.河谷的纵向坡度
[B]5.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 )
A.滑坡-台风-雷暴 B.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
C.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 D.地震-山崩-泥石流
[A]6.下列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大兴安岭林区 B.内蒙古高原草原区
C.坡度较大、地面结构疏松的川西山区 D.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A]7.下列地质灾害中,危害和影响最大是( )
A.火山 B.泥石流 C.地震 D.滑坡
[B]8.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图说明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有______性。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规律提升】
1.判断某一事件或现象是否构成自然灾害的技巧
判别自然灾害有两个缺一不可的标准:一是自然属性,即自然灾害必须是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社会属性,自然灾害必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及资源破坏等。
2.洪水和洪灾的区域与联系
3.怎样分析影响洪水形成的主要因素
洪水的成因复杂,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见下表)。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洪水的形成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强降水、冰雪快速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流域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越大,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流域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越高,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流域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水系状况 河谷顺直程度 河谷越顺直,河道排水速度越快
河道通畅程度 河道越通畅,河道排水速度越快
河道纵向坡度 河道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速度越快
人为因素 流域内植被破坏 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河道和湖泊的淤积
大规模围湖造田 湖泊面积减小,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降低了河道的排水速度
占用分洪滞洪区 给洪水分流带来困难
对人造成的危害 人口密度 人口越密集,致灾可能性越大
经济水平 经济越发达,经济损失可能越严重
4.防灾减灾措施
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则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的作用
防洪减灾措施 工程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防洪减灾措施 非工程措施 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
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
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和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
5.有关泥石流的概念、形成和危害总结如下表:
项目 内容
概念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特点 暴发突然,历时短,来势凶猛,运动速度快,能量巨大,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和生活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形成条件 流域内有大量易于搬运的破碎固体物质
数量大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汇聚的水
有坡度较大的沟谷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主要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寒湖等气象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和部分生物灾害等。
2.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若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因此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其为洪灾。
3.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因为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丰富,且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加之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沟道排水不畅,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易堵塞河道,形成洪灾。
探究点二
1.洪水的形成有几种不同的原因,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堤坝溃决也可以形成洪水。另外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内的汇水速度和排水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时,也容易形成洪水。
2.人类活动诱发或加剧了洪灾的形成。人类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且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上升,诱发甚至加剧洪水。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减弱,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加大了泄洪难度,使洪水致灾的可能性增加。
3.泥石流与洪灾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泥石流的发生是由强降水或洪水诱发的,同时泥石流堵塞河道又容易形成洪水灾害。
【典例1】D [洪水和洪灾是有区别的。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洪灾。因此,洪水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灾。洪水发生的区域,人口越密集,致灾的可能性就越大;经济越发达,损失就可能越严重。
【典例2】(1)B [根据图中灾害严重区位于黄河、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等地区,可判断该灾害为洪涝灾害。](2)C [建设水利工程拦蓄洪水是收效较快的措施。
【综合提升】
1.A 2.D 3.D4.B 5.D 6. 7.C
8.(1)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区面积大。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关联性(3)泥石流 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