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国诗歌和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积累深厚,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理想的结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秉持“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从“深”与“新”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呈现,让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悟到蕴含在各种形态与表达形式中的中国艺术特征和中华美学精神,由此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自觉与自信。《诗画中国》就是又一次以新视野开拓新领域的实践,以崭新的主题立意和形式语言构成具有综合美感、引人入胜的系列篇章。
首先是节目突出了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文化传统。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节目以诗画贯穿全局,从诗画经典的内涵中提炼选粹,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让观众认识到中国诗画深厚隽永的文化精神和不同门类艺术之间的相互交融,不仅突出了美学魅力、艺术感染力,而且充分体现了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
第二是节目对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诗画中国》精选出堪称艺术经典同时曝光度不高的绘画作品,通过多种数字技术,让画作与音乐、舞蹈、表演形成艺术转换,促成了对这些画作的深度欣赏。在节目中,从“开卷”到“合卷”,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纸与墨”变成“光与影”,画面空间无限延展,画中的人物、景物与表演相互叠映,幻化成新的美学意境,加上专家学者的赏析和表演者的体悟,让观众对于画作的视觉阅读达到一个新的高点。从表演者跟绘画意境的叠合,到大量数字技术的效果加持,节目营造出一个基于画作又高于画作的视觉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节目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重在彰显中国文化精神。节目致力于不仅仅要为中国诗画创造视觉阅读上的新鲜感,更要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节目从中国的诗画里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山水中国”,铺展出中国人寄情河山、托物言志的文化情怀;比如“风骨中国”,谈的是在山水画、花鸟画里面呈现的崇高美学、人文风骨。像以《溪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山水画,展现的就是一种以大山大水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像《杂花图》卷这样的花鸟画,传递的是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的生动体现,还有“营造中国”“色彩中国”“四时中国”“灵韵中国”等,都是将中华美学最重要的特征和文化象征体现出来。
《诗画中国》节目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小百科”,更是一篇“文化大文章”。观众借此进入更丰富的视界,得以领略万里江山的壮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洁的至美、率真洒脱的俊美、匠心独运的精美、色彩缤纷的华美、幸福生活的丰美。理解传统中国画,要把握的不只是艺术技法,也包括人文情怀和精神寄托。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必能更好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必须立足社会需要、人民需求,赋予生活以传统文化意涵,赋予中华美学精神以现代表现形式。观众的喜爱一次又一次说明: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遗产、文物宝藏、文艺经典是当代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不竭资源,只要用创新的方式融合转换,就能别开生面也别出新意,激发更广大观众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摘编自范迪安《彰显中国诗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足以为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C.《诗画中国》节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成功尝试,对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D.《诗画中国》以诗画贯穿全局,通过呈现诗情画意,既体现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又突出艺术感染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要立足社会需要,彰显文化精神。
B.《诗画中国》让书画的视觉阅读达到新的高点,除了艺术的因素外,大量数字技术的使用也增强了艺术效果。
C.《溪山行旅图》以山水展现了礼赞大国气象的文化情怀,传递了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的理念。
D.为了更好地唤起广大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必须把画作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讲清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典籍里的中国》将《尚书》《周易》等古老典籍化为戏剧故事、现代影像,“古今穿越”,寻文明“根”,铸文脉“魂”。
B.唐玄奘以传播和研究佛教文化为己任,西行取经,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
C.乾隆皇帝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D.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
4.请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诗画中国》节目成功举办,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哪些借鉴?请简要回答。(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字街口
初曰春
程庆龙又跟家里闹掰了。
父亲说要断绝父子关系,他愣了愣,默默挂断电话。回想起来,他跟家里一直闹着别扭。
程庆龙还在当兵的时候,父亲就让他赶紧退役回老家。他说才干了两年公安消防,兵还没当够,得再来上三年士官。那会儿,消防还是现役部队,归公安管。父亲说再等三年,黄花菜都凉了。父亲早就打好了谱,让他在部队锻炼两年,再接手家里的小企业。可惜这如意算盘打错了,程庆龙说什么也不肯让步。
眼巴巴地等了三年。2016年底,程庆龙还想继续干下去,父亲急眼了,当天深夜赶到了部队驻地,找领导诉苦,说家里边困难,就等着儿子回去帮衬一把。
程庆龙怎么也没想到,父亲会在部队领导面前撒谎,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泪了,活脱脱的戏精附身。最终的结果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部队。
父子两人随即爆发了一场“冷战”,好不容易熬过了春节,程庆龙拿出退伍安置费跟战友一起跑到乡下,合伙养起了鸭子。他想用这种方式向父亲抗议。
那段时间,程庆龙时常做梦,无论梦境多么稀奇古怪,梦中的他总是身穿制服在宽广的街道上齐步走。用战友的话讲,他睡觉的时候,都把身子紧绷成了立正姿势。
生活波澜不惊,转眼就是一年。
2018年春上,某天午后,迎着刺眼的阳光,他给鸭子喂食,看着眼前的那些小家伙,程庆龙做了个决定,他决定离开家乡,去繁华的城市寻个穿制服的工作,最好还能在公安队伍里。
是年5月20日,他去了离老家很近的南京,报考了市公安局交管局的辅警,成为机动大队铁骑中队的一员。
铁骑中队被誉为“金陵铁骑”,负责治理内环路拥堵“顽疾”,首要的一条就是得练好摩托车驾驶技术。不知怎么了,程庆龙愣是搞不定,他感觉自己笨得像之前养过的鸭子。得亏队长和同事们帮忙,教他技巧,陪他“加餐”,他才在考核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正式工作没多久,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生病,让他火速赶回,还发来一张照片——父亲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病恹恹的样子。程庆龙请了假,火急火燎地赶回去,一进家门就傻眼了,父母跟姐姐正在打麻将,说回来的正好,三缺一。
程庆龙气得肺都炸了,母亲和姐姐轮番上阵,好话孬话说了一箩筐,他就是油盐不进。转念一想,他必须承认,家人说的不无道理,在外千好万好也不及一家人团圆好。但他在家里待了两天三宿,还是决定回南京。
可怜天下父母心,没几天,父母便认怂了,还专门让姐姐从老家寄来土特产,让程庆龙分给同事们。
时间如流水一般,一如既往地向前。算下来,程庆龙已经在南京两个年头了。直到这次父亲再次闹情绪,他才意识到,跟这支队伍乃至街上的市民有了感情。有时,看着陌生的人们,他会展开联想,想象对方或是赶赴家庭聚会,或是刚谈成了一单生意。
又是一天下班高峰期,程庆龙他们接到求助电话,说:“破胎了,启动紧急预案,护送对方去市妇幼医院。”程庆龙没听清,心想破了就补胎,去什么医院啊。
等知道人家是羊水破了的时候,他心里“咯噔”一下,根据以往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如果送诊不及时,会导致胎儿缺氧窒息……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在队长的调度下,程庆龙和其他五位同事一起,找到求助的那辆车,有两人到前方开辟绿色通道,其他四人滚动式护卫。
等程庆龙护卫完毕骑车回到固定岗位上,大老远的,就看到父母站在街口四处张望。他以为自己眼睛出了毛病,等确认真是两位老人时,他心想敢情又要故伎重演,跟领导演苦情戏?
让程庆龙意外的是,父母听说他刚救了孕妇,说那可是一人两命,感动得稀里哗啦,当即交了实底儿,说只要他过得顺心,怎么着都好。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母亲说傻小子,走到哪儿你也是我们的儿子,你爸想明白了,准备把家里的企业转出去,到南京开个小店,反正南京离老家也没多远。
话说开了,父子关系也就缓和了,爷儿俩时不时地通过微信互动。
在一家四口的微信群里,父亲常常发红包,程庆龙每次都第一个抢到。时间长了,他觉得有些蹊跷,因为在上班期间不能用手机,可下班后红包依旧在那里等着他。
后来,姐姐偷偷对他说,父亲故意那么干,就怕你缺钱花,苦了自己。程庆龙反驳说,我又不是“妈宝男”“啃老族”。但他心里却是热乎的,很想对父亲说声“谢谢”。
7月下旬的一天,往常酷热难耐的天气有些凉爽,程庆龙的心情不错。父亲在微信上转来一个链接,他一看是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新闻,随手回复:我马上要去执勤,几个意思?
父亲答:警察节啊。你们的节日,你不关注吗?
程庆龙反问:在你眼里,我不就是个小辅警吗?
父亲发了个尴尬的小表情,说辅警也是警,全国有好几百万呢,我还看过一条新闻,年初公安部就给你们辅警出台了政策。
程庆龙没再回复,他得执勤去了。路上,他腰杆笔直,走路带风。他心里甭提多兴奋了,毕竟父亲真正理解了自己。站在十字街口,他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带劲儿。
(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程庆龙眼里,父亲是个戏精。纵观全文,父亲的一系列表演折射出其渴望儿子回到自己身边的心理。
B.程庆龙时常做“总是身穿制服在宽广的街道上齐步走”的梦,这一情节体现了他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
C.“看着陌生的人们,他会展开联想”,借助心理描写,刻画出程庆龙的善良美好、富有热情的性格特征。
D.“我又不是‘妈宝男’‘啃老族’”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程庆龙的怨恨,他感觉父亲并不理解自己。
7.关于文中“程庆龙和同事救助孕妇”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庆龙对求助电话的误解,既符合生活逻辑,也增添了情趣,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B.救助孕妇的故事在文中叙述得相对完整,体现了程庆龙作为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
C.小说设计这一情节,是为了感动程庆龙的父亲并促使其转变,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D.救助孕妇的故事,进一步表现了程庆龙的品行和他的人生愿望,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8.小说以“程庆龙又跟家里闹掰了”为开端来展开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述情节发展脉络。(6分)
9.小说结尾情节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意赏析其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召魏相信安君①。信安君不欲往。苏代为说秦王曰:“臣闻之,忠不必当,当不必忠。今臣愿大王陈臣之愚意,恐其不忠于下吏,自使有要领之罪。愿大王察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将以塞赵也,臣又恐赵之益劲也。夫魏王之爱习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恶严尊秦也,明矣。今王使人入魏而不用,则王之使人入魏无益也。若用,魏必舍所爱习而用所畏恶,此魏王之所以不安也。
夫舍万乘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难行也。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且魏信舍事,则赵之谋者必曰:‘舍于秦,秦必令其所爱信者用赵。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则上有野战之气,下有坚守之心,臣故恐赵之益劲也。
“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然则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赵之用事者必曰:‘魏氏之名族不高于我,土地之实不厚于我。魏信以魏事秦,秦甚善之,国得安焉,身取尊焉。今我构难于秦,兵为招质,国处削危之形,非得计也。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彼将伤其前事,而悔其过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尧、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臣愿大王察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二》)
注:①秦王欲与信安君商议派人去魏国执掌政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B.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C.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D.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赵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离王国危而权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恐其不忠于下吏”中的“下吏”与《过秦论》中“委命下吏”的“下吏”含义相同,均为“低级官员”之意。
B.执事,从事工作,主管其事。“今大王令人执事于魏”中“执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含义相同。
C.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文中“万乘”指魏国。
D.垂拱,指垂衣拱手,不做什么事情,形容不用花什么气力。“则是大王垂拱之割地以为利重”中“垂拱”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召见魏国信安君,而信安君不愿前往,就让苏代为其游说秦王,苏代站在秦王的立场,设身处地为秦王剖析利弊得失。
B.苏代游说秦王有理有据,他以秦、魏、赵三国关系切入,力陈魏王继续任用信安君对秦国的好处,同时也有利于秦国的邦交。
C.苏代为游说秦王,从“甚矣”“厚矣”“明矣”三个方面分析评价了信安君在魏国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D.文章叙述苏代游说秦王不要派人去魏国而让魏王继续任用信安君,体现了战国时期策士善辩的风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令人之君处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为亲,则难久矣。
(2)结怨于外,主患于中,身处死亡之地,非完事也。
14.苏代是从“利弊”两个方面游说秦王的,请简要概括苏代所认为的“利”与“弊”的内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
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①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注:①东君即司春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入笔扣题,直截了当地写溪水岸边小桥两端的梅花已经绽蕾半开。
B.“误”字写足了游人情不自禁迷恋梅花的神态,衬托了梅花宜人的娇姿。
C.作者以江南桥畔梅花和见过的武陵溪畔的桃花作对比,突出梅花的迷人风姿。
D.词以“何事枝头”设问,揣测东君嫌冬天色彩过于单调,梅花默默装点人间。
16.此词咏梅一改古人冷艳寂寞的基调,体现出高亢的格调。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师说》中,韩愈感叹士大夫之族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积极从师学习,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名句,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与之相近。
(3)“猿”在古典诗歌中含有多重文化意义,如杜甫的“____________”代表愁苦哀怨,李白的“____________”代表超脱快慰。
三、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Ⅰ,完成18题。
“今儿我听了她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18.宝钗“滴翠亭事件”历来争议不断,《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庚辰本)对宝钗的做法给予理解,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5分,不超过6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Ⅱ,完成19题。
香菱笑道:“你看他‘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19.此处对话表现了黛玉怎样的个性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动感的音乐响彻 ① 的王府井步行街。北京京工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携旗下运动品牌共同演绎一场服装时尚大秀。此次设计师以“永定·和”为主题,将西山永定河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以水为宗, ② ,将河流之源、城市之源、文化之源融于经纬之间。
时装秀通过五行对应的色调与观众交流并传递情感,分别呈现出 A 。水是生命之源,作为贯穿整场的重要意象,“水”成为整场秀的开端。木受水而生, B ,以各种不同纯度及明度的植物绿色为主色调,又以永定河沿岸的山水为灵感,表达西山原生态植被的 ③ ,带给 C 。第三章节为“火”系列,设计师将炽热的红色与紫色、黑色搭配,以释放年轻与活力,展现出永定河畔红色基因的厚重与强大。……时装秀五个章节既富有水墨诗意,又兼具时尚动感,将继往开来的文化融合与创新体现得 ④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A、B、C三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切都像钻石,
开始是碳,
后来是光。
——何塞·马蒂(古巴)
这首小诗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篇文章。要求:(1)自拟标题;(2)自定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800字。
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D(原文是递进关系,选项中是并列关系)
2.C(张冠李戴,原文“传递万物生生不息、时间周而复始等理念”的是《杂花图》)
3.A(材料一的观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BCD均不能支撑此观点。)
4.首先提出论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1分)接着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1分)然后指明(或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或策略)。(2分)
5.①树立“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创新理念;②突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特色;③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④运用大量数字技术进行效果加持;⑤加重节目的文化性、精神性;⑥立足社会需要、人民需求。(答出两项1分,三项2分,四项3分,五项以上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D(原文没有“怨恨”)
7.C(“为了感动程庆龙的父亲并促使其转变”绝对化)
8.“程庆龙又跟家里闹掰了”作为小说的开端,点出当下他和父亲的紧张关系;(1分)然后回忆他当兵时与父亲的矛盾,(1分)退役后用“养鸭子”来对抗父亲,(1分)程庆龙回到南京当辅警时与父亲的冲突;(1分)最后又写当下与父亲的冲突及紧张关系的缓解。(1分)小说由现实到回忆再回到现实,脉络清晰。(1分)
9.小说的结尾段借助动作,形象地描写了程庆龙得到父亲理解后的喜悦之情;(2分)表达了对自己工作的挚爱,坚定了个人的追求,升华了主题;(2分)以一个圆满的结局结尾,照应开头,丰富了题目内涵,使小说的结构完整,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
11.A(此处为“属下官吏”,非“低级官员”)
12.C(“明矣”这一方面不属于分析评价信安君的作用)
13.(1)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让人家的国相行动不能自主,用这种手段来结盟,就很难持久了。
(落实“所不安”“所不能”“亲”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2)在外与诸侯国结仇怨,在国内就会产生祸患,我们身处绝境,这并非很好地处理了政事
(落实“结怨”“主患”“完事”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4分)
14.(1)弊:分析秦王派人前往魏国执政既不利于交好魏国,又不能遏制赵国。(1分)(2)利:魏国任用信安君能使其尽心服侍秦王震慑赵国,(1分)而秦王则收“垂拱”之效,获得赵国割让的土地。(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武陵溪畔的桃花”是用典,出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上片对梅花绰约迷人的风韵作了热情的描摹,(1分)从色艳香浓的角度礼赞梅花;(2分)下片从梅花的内在品质着手,颂扬其凌霜傲雪的品格。(2分)词的氛围热烈,格调高亢。(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风急天高猿啸哀,渌水荡漾清猿啼(或两岸猿声啼不住)。
(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共6分)
三、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18.答案示例:同意。(1分)宝钗想保全自己,利用林黛玉“金蝉脱壳”,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体现了她机变聪慧。(合理分析2分,宝钗形象特点2分)
不同意。(1分)虽是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一开口便叫出林黛玉,可见其心中时刻针对黛玉,体现了她工于心计,诿过于人。(合理分析2分,宝钗形象特点2分)
19.答案示例:①不拘礼法,黛玉能平等对待身份低微的香菱;②品质高洁,黛玉喜爱陶渊明田园诗,更欣赏陶诗“淡远”的风格;③才华横溢,富有灵性。黛玉对陶诗信口拈来,品赏别具一格;④耐心细致,循循善诱。黛玉教香菱学诗由浅入深,不耐其烦。(答出一项1分,答出三项3分,答出四项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本题共2小题,10分)
20.①熙熙攘攘(或“川流不息”;若答“车水马龙”不可以,因为这里是步行街);②寻根溯源(追根溯源);③生机盎然;④淋漓尽致
21.A处:“水、木、火、土、金”五个章节;B处:第二个章节“木”主题系列;C处:人们无限希望与坚强力量。
五、写作(60分)
22.(略)。根据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文言参考译文】
秦国召见魏国相国信安君,信安君不想前往。苏代替他游说秦王说:“臣下听说,对国君忠诚不一定要受到重用,受到重用的不一定对国君忠诚。现在臣下愿意给大王谈一下我的愚见,臣下担心信安君不忠于大王属下官吏,使自己犯下杀头之罪,希望大王明察。现在大王派人到魏国执掌政事,来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更加难以建立。将要以此来遏止赵国,臣下又担忧赵国更加强大。魏王非常熟悉亲近信安君,因其智慧才能而任用他,礼遇优厚;他畏惧厌恶又尊敬秦国,这是很清楚的。如果大王派人进入魏国而不被任用,那么大王派人入魏就徒劳无益。如果被任用,魏国一定是舍弃爱惜的而任用所畏惧的,这就是魏王感到不安的原因。放弃治理万乘之国的政事而退隐,这是魏国信安君难以做到的。使人家的国君坐卧不安,让人家的国相行动不能自主,用这种手段来结盟,就很难持久了。所以臣下担忧与魏国的邦交难以建立。再说,如果信安君舍弃魏国的政事,那么赵国的谋臣一定会说:‘信安君被秦国废去了相位,秦国一定会派秦王宠信的人来执掌赵国,这使赵国虽在而我们已经灭亡了,赵国平安而我们却危险了。’这样赵国身处上位的人有在外作战的士气,身处低位的人也会有坚守国土的决心,所以臣下担心赵国会更加强大起来。
“大王想保全与魏国的邦交,而使赵国小心不敢轻举妄动吗?不如任用信安君,用相国的名声使他尊贵。信安君服侍魏王,就能使魏国平安并能使自己名声尊贵;他背离魏王,魏国就会出现危险而自己的权力就会减轻。既然这样,那么信安君服侍魏王,身处上位的人为他们的国君办事是为了尽忠,身处下位的人为了自己获取优厚的俸禄而奔波,信安君服侍大王一定会尽心尽力。赵国的当权者一定会说:‘魏国的名门望族并不比我们高贵,土地上的出产并不比我们丰厚。信安君用魏国服侍秦国,秦国对他很友善,魏国得到了平安,信安君自己也取得尊贵的地位。现在我们将要同秦国结怨,士兵成为人家射箭的靶子,国家处在被削弱的危险状态中,这并非是合理的策略。在外面结仇,祸患在国内产生,我们身处绝境,这并非很好地处理了政事。’他们将痛惜自己以前做的事,后悔自己以前的行动;希望自己能得到好处,一定多割让土地来服侍大王,那么就来,这是尧、舜想求取也不能得到的。臣下愿大王明察臣下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