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考点
1.自然环境整体性。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3.垂直自然带谱。
二、考点梳理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对比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
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
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 循环 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
水、径流)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补给大于蒸发;受冰雪融水补给。
地处内陆,蒸发强烈,蒸发大于补给,导致盐度升高;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刚果河为非洲第二长河,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读刚果河流域示意图(下图),成下面小题。
(1)该河流流量大,河口处却未能形成三角洲,其原因最有可能有( )
①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持续下沉
②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③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在此处沉积,搬运至河口处的泥沙极少
④泥沙被强大的洋流带走⑤河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
⑥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2)下列选项能体现出图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 B.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
C.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 D.中部为盆地→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
1.答案:(1)D(2)C
解析:(1)该河流流量大,河口处却未能形成三角洲,与河流含沙量相关,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中部为刚果盆地,大量泥沙在此处沉积,搬运至河口处的泥沙极少;河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②③⑤正确。该河流位于板块内部,①错误;该河口地处赤道附近的几内亚湾,无强大的洋流,④错误;泥沙沉积与赤道附近风力状况无关,⑥错误。
(2)能体现出图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纬度低,形成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河流水量大,C项正确。
2.近年来,多肉植物凭借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形态奇特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很多种类表皮被蜡被毛。表皮气孔数远少于其他植物,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这种特征主要是为了( )
A.储存养分 B.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C.减少蒸腾作用 D.减轻大风影响
(2)多肉植物的特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相似性 D.平衡性
2.答案:(1)C(2)A
解析:(1)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水分在角质层内扩散阻力大,角质层可以有效减少蒸腾作用;气孔数较其他植物少,而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也可以减少蒸腾作用,C项正确。
(2)多肉植物的特性反映出植物对较干旱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项正确。
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判读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Ⅰ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Ⅱ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 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2.陆地自然带
(1)分布图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判读方法】
判断陆地自然带
Ⅰ根据水热条件判断陆地自然带
(1)下图中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季雨林带、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亚寒带针叶林带。
(2)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图中①热带雨林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亚寒带针叶林带、⑤热带草原带、⑥温带草原带、⑦荒漠草原、⑧荒漠带。
Ⅱ根据分布模式图判断陆地自然带(植被类型)
下图中沿X方向热量递减,沿Y方向降水递增,甲、乙、丙分别为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丙
3.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主导因素:水热条件。
(1)从山麓到山顶热量递减。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
(2)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
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2.分异规律:自然带沿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2)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在不同山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
(4)山体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带谱越复杂。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0℃的等值线相吻合。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具体如下: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
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
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
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
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
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方法技巧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1.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2.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和当地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3.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由于海陆分布、地表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寒流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灌溉
【典型例题】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下面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草原景观,下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两地均为草原景观,说明两地( )
A.光照相当 B.气温相当 C.水分相当 D.蒸发量相当
2.右图的草原高度高于左图,原因是该地( )
A.太阳辐射更强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土壤更肥沃 D.植被保护更好
1.答案:C;2.答案:A
解析:1.由材料信息“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草原景观,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可知,两地水分条件差异小,都适合草类生长,故土壤水分相当,C正确;东非高原比我国内蒙古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AB错误;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多于内蒙古草原,蒸发量也更大,D错误。故选C。
2.由材料信息可知,右图为东非高原草原景观,由于光照充足,温度高,雨季降水较多,导致草类生长较快,草原高度高,A正确;雨季时降水量大,利于草类生长,干季时降水少,草类枯黄,不利于草类生长,降水季节变化大对草原高度影响小,B错误;东非高原纬度低,温度高,微生物活动较为活跃,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力较低,C错误;东非高原草原雨季时动物种类众多,植被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训练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318国道,被称作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景观长廊呈带状分布,涉及范围广,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的自然及人文景观。
材料二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示意图。
1.“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大致分布在M纬线附近。M纬线的纬度可能是( )
A.10°N B.20°N C.30°N D.40°N
1.答案:C
解析:读图可得,M纬线大致纬度是30°N,该纬线穿过我国的上海、杭州等城市。故选:C。
2.“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涉及的区域范围较广。其沿线的自然地理现象差异较小的是( )
A.海拔高低 B.昼夜长短 C.降水多少 D.植被类型
2.答案:B
解析:图中所示的沿线地区纬度位置接近,该沿线地区昼夜长短差异不大,但其海拔高低、降水多少和植被类型有很大的差异。故选:B。
3.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景观为(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3.答案:B
解析:上海市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属于南方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代表性的植被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B。
几千年来,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使尼罗河谷地变成了沙漠中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为防止洪涝和增加沿岸用水,埃及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修建了阿斯旺大坝。读“建坝后地理环境关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埃及境内尼罗河沿岸成为沙漠中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 B.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地城分异规律
2.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是( )
A.增多、减少、减少、减小 B.增多、增多、减少、减小
C.增多、减少、增加、扩大 D.增多、减少、减少、扩大
1.答案:D;2.答案:A
解析:1.按照正常情况下,埃及地带性自然带应为热带荒漠带,但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沿岸成为沙漠中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走廊”是因为尼罗河的恩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库后,蓄水及水库渗漏会增加地下水补给,地表径流减少,泥沙在库区沉积,河流含沙量减少;下游减少淤积,在海水的侵蚀着作用下三角洲面积减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