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
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
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
(皇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
岁。是年12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
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范仲淹在
《岳阳楼记》一文中有句脍炙人口的名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请思考:
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
2.北宋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激化:
(1)原因:
①北宋初年,_______对兼并土地采取_____态度,三分之一的
自耕农沦为_____。
②地租、高利贷和_________重重盘剥。
③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加重了人民负担。
④自然灾害频繁。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太祖放任佃农官府赋役2.民族矛盾激化:
(1)原因: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2)表现: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特别提醒】
北宋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太祖为巩固政权,曾鼓励功臣宿将“多积田宅”,使土地兼并发展激烈,大量自耕农沦为佃农,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同时也使国家赋税大量减少,造成北宋财政困难。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集中军权:
①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使之____
_____。
②经常更换驻屯的军队。
(2)集中行政权:
①设立几位宰相和_________,相互牵制。
②_____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相互牵制参知政事三司2.强化皇权的负面影响:
(1)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_____局面。
(2)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军队的数量急剧_____,军费开支高涨。
(4)冗兵、冗官、冗费,导致财政十分困难,出现_____局面。积弱增加积贫结合以下材料思考探究:
材料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1)北宋采取上述措施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吸取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2)材料认为宋建国之初采取的措施效果如何?
提示:效果:材料认为使天下太平,战祸平息。
(3)北宋出现“冗兵”现象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提示:原因:①为对抗辽和西夏而扩充军队。
②“荒年募兵”政策的实施。
启示:军队数量过多,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政治稳定;精兵简政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保障国力强盛。(4)北宋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思路分析】思考北宋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既要看到从“权、钱、兵”三方面入手,使地方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也应看到“三冗”现象的危害。
提示:积极: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消除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消极:使国家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知识点拨】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皇帝从直接控制军权入手,把地方军政、财政和司法大权收归中央。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2)分割地方权,高度集权于中央。
这有利于国家统一、防止分裂,但也导致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造成了财政负担。(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的分裂势力和农民的反抗,但导致了边境空虚,是受辽、西夏侵扰的重要原因。
2.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利弊?
(1)利:
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弊:
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_______、富弼等人以_________
为中心进行改革。
3.内容:
(1)定期考核政绩,依照_____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2)严格___________,改革_______,慎选_________。
(3)减轻徭役,重视_____等。
4.结果:因触犯_____________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范仲淹整顿吏治政绩“恩荫”制贡举制地方官吏农桑大官僚大地主结合庆历新政的相关知识探究思考:
(1)什么原因促使庆历新政的开展?
提示:北宋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岌岌可危。
(2)这次新政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提示:核心主张:整顿吏治。结果:最终失败。原因:改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3)这次改革的实施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何关系?
提示: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基础。
(4)范仲淹的革新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①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②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③改革者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克服阻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知识点拨】
1.恩荫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2.全面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课件24张PPT。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学者蓑笠翁所著《改革大佬王安石》
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王安石的全新视角。
作者对其仕途经历、官场恩怨、人格品行
等进行了叙述和分析,为读者还原了一位
融是非于一身、纳天下人民于一心的王安
石。生前骂名赫赫,死后不得安生。百年
后的今天,王安石依然背负沉重的历史包
袱。现代对王安石的评价进入另外一个极端——梁启超赞他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蒋介石称其“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甚至连前苏联领导人列宁也高度赞扬这位“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请思考:
1.王安石为何备受争议?
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_________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_________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_________,主持变法。庆历新政积贫积弱参知政事【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性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二、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_____局面,调整封建国家、_____和_____的关
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_____或谷物给农
民,使农民免受_______盘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免役法:又称_______。政府向应服役而又不愿服役的人
户,按_________收取_______,雇人服役。积贫地主农民贷款高利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募役法贫富等第免役钱(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_______,出钱收购_________,
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_________,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
量,按照___________和肥瘠收取赋税,_____、_____也不例
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_______,依照“__________
_________”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务滞销货物丈量土地土地的多少官僚地主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探究。
材料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负担轻重不同的差役。(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提示: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权。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困难。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提示: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3)青苗法实行的初衷是什么?
提示: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不至于缺乏种子和粮食,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4)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银行的作用,你认为是哪两项措施?为什么?
提示:青苗法和市易法。因为青苗法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谷物给百姓。
市易法是政府收购滞销货物,等到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两者都起到运用政府力量对经济调节、平衡的作用。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_____局面,巩固_________秩序和整顿、加强军
队。
2.内容:
(1)保甲法:把农民编为_____,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保马法:百姓_________养马,养马户可_____________。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___
___一人专管训练。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_____,提高_________。积弱封建统治保甲自愿申请减免部分赋税正将兵器武器质量【知识点拨】
1.募役法与隋唐时期实行的“庸”非常相似。
“庸”是指纳绢代役,募役法是交纳免役钱,二者都起着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募役法同时也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2.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1)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2)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3)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4)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5)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_____,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_____________,
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_____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人才经义和时务策改革1.结合田况与欧阳修对北宋军队的描述思考:
(1)田况及欧阳修的描述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示:①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②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2)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措施。2.结合材料,探究分析以下问题。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要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有什么意义?
提示:原因:明经诸科侧重死记硬背,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无法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意义:明法科专考律令和断案,有利于培养大批有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和选拔人才的又一进步。(3)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措施有什么特点?
提示: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
(4)改革科举的措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提示:为改革培养和选拔了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统一了思想、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5)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思路分析】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是为变法选拔人才的,在改革中王安石注重实际的政务处理能力,主要从当时科举制度弊端思考改革科举的必要性,联系实际思考王安石教育改革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提示:①注意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克服死记硬背。②学习应该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③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促进教育的公平。【知识点拨】
1.宋代科举考试科目。
宋代科举考试科目大体上可以分为进士、明经诸科、制科、武举等几类。在这些科目中,以进士科的地位最为显赫重要。进士科考试内容包括诗、赋、策论及儒家经义,重点则在诗赋和策论方面。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但在变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并最终也损害了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的利益,所以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课件21张PPT。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著名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认为:错过王安
石是民族的悲剧,在公众视野中,梁启
超与王安石是失败者,前者被认为是
“保皇派”,开历史倒车的人;而后者
虽被承认为改革家,但又有多少人知
道,错过王安石,中国错过了一次千年
机遇,如果变法成功,历史将被重写,
近500年我们民族遭遇的磨难,将不会发生。那么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请思考:
1.守旧官僚为何攻击新法?
2.这对王安石变法产生哪些影响?一、变法的命运
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指责变
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神宗的态度:动摇。
4.结果:宋神宗死后,_______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反常现象水旱灾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司马光结合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诉图,并阅读下列材料探究。
材料 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1)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神宗哭诉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阻止王安石变法。(2)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从守旧势力的阻挠、皇帝的动摇、变法本身的弊端等方面归纳。
提示: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3)面对守旧派的进攻王安石的态度如何?
提示:王安石提出“三不足”思想,坚持变法。
(4)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提示: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知识点拨】
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2.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政者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特别提醒】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
(1)农田水利法:有利于_________和_________,使农业生产
得到发展。
(2)方田均税法:使_________据实纳税,_____得到实惠。
(3)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_______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
政府的财政收入。
(4)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免役法:有利于_________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_________大幅度上升。农业灌溉防洪抗灾豪强地主民户大商人社会经济财政收入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1.具体措施及成效:社会治安训练费用节省2.历史作用:促进了北宋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_实力的
壮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
阅读材料分析思考:
材料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指出王安石变法中有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提示: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2)依据材料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的变法措施,并任选其中的两项措施进行评价。提示:特点: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或重视客观经济规律)。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①青苗法:打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发展;农民负担仍很沉重,变成了变相的苛政。②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③均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触犯了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④市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增加了政府收入,触犯了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3)王安石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结果却失败了,原因何在?
提示:守旧派的反对和阻挠;用人不当、执行不善。
(4)穿越时空,如果你是王安石的幕僚,为了变法的成功,你会给王安石怎样的建议?
提示: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少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的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注意用人,改革要结合实际。【知识点拨】
1.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
(1)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王安石改革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课件13张PPT。第四单元 阶段复习课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三冗”问题:
①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
②宋代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形成“冗兵”。
③养兵、养官所需费用、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
①“三冗”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②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兵将分离,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连年战败,形成积弱局面。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3)王安石锐意改革,成为变法的领导。
①在地方推行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②坚持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主要内容: 2.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大发展,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国家富强起来。
(2)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三、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一、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
目的)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在当时皇帝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有曲折性、复杂性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整顿吏治富国(理财)局部改革经济、军事、教育全面改革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要大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对封建主义改革的总结
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1)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