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1课 19 世纪中叶的俄国18世纪中期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写的一首诗: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做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
把人当畜生?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请思考:
1.这首诗鞭挞的是什么制度?
2.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原因是什么?一、俄国的农奴制
1.开始形成: 15世纪末16世纪初。
2.正式确立: ___世纪中期。
3.逐步发展: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1)彼得一世:允许___________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2)18世纪中后期的沙皇:赏赐贵族宠臣、扩展农奴制。
(3)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一半以上
人口是_____。
4.面临危机:19世纪上半期_________越来越多。17私营企业主农奴农民骚动【知识点拨】
1.农奴制。
又称封建领主制,是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农奴必须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典型的农奴制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而直到19世纪,俄国和印度等地仍保持着农奴制。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1.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与影响。
2.表现:19 世纪40 年代,俄国的_________中出现了机器工
厂。但整体上处于___________阶段,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
3.原因: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棉纺织业工场手工业阅读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并结合下列材料: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英国)经济比较:探究分析:
(1)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哪些条件?
提示:资金、技术、自由劳动力、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原料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2)造成材料中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落后的农奴制度。(3)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思路分析】要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农奴制的冲击和农奴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两个角度来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提示: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农奴制度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奴制的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到来。
②落后的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知识点拨】
2.农奴制是如何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1)从政治前提来看,俄国实行的封建沙皇专制制度不利于资产阶级获得政策支持,相反,专制统治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压制、压榨着资产阶级。
(2)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贵族地主将钱财用于买田置地,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有利的资本条件。
(3)从劳动力条件看,农奴制使得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4)从市场条件来看,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购买力低下,导致俄国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从技术方面看,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三、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1)背景:19世纪初,俄国一些青年军官对_______和封建专制
非常不满。
(2)目的:试图推翻_____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
(3)结果:起义失败,但影响巨大。农奴制沙皇2.知识分子的争论(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焦点:_________和_________。
(2)表现:
①守旧派: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_________进行平缓变革。
②改革派: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_____。
③激进派:无条件给予农民_____和_____。国家现状未来发展自愿协调份地自由土地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1.双方:俄国——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
2.原因:俄国为扩大在_______和_____等地的势力,也为了转
移_________。
3.结果:1855年俄国战败,1856年双方签订和约。
4.影响:
(1)国际: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2)国内:_________进一步激化;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士气;
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地中海西亚国内矛盾国内矛盾【知识点拨】
2.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和实质。
(1)性质: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土耳其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2)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下列材料: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
——普希金
探究分析:
(1)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材料反映了普希金怎样的思想认识?他属于俄国知识分子的哪一派别?
提示:①认识:残暴的沙皇专制制度和腐朽的农奴制已经成为民主自由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②激进派。(2)结合材料和上述认识,指出新思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新思潮的涌动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①核心内容: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②意义:揭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冲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推动了农奴制改革。2.结合克里米亚战争所学知识:
探究分析:
(1)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暴露出沙皇俄国的腐朽和落后。
(2)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社会经济、政治根源是什么?
提示:①经济根源:落后的农奴制。②政治根源:沙皇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提醒】
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其处于孤立无援地位,导致最后的失败。但它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反对沙皇专制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知识点拨】
1.“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的异同点。
(1)相同点:
背景:受西方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
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
(2)不同点:
“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发动了武装起义;知识分子激进派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课件23张PPT。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当人们翻开俄罗
斯历史的时候,会清晰地发现有3位进
行过社会改革的沙皇,即伊凡四世、彼
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而亚历山大
二世的改革,使俄罗斯最终告别了落后
的农奴制。为了纪念这位沙皇在世界
近代史上作出的巨大贡献,俄罗斯政府
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沙皇亚历
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请思考:
1.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进行改革?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都有哪些具体措施?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内忧外患。
2.酝酿:
(1)思想: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2)组织:成立___________(后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
草拟改革方案。秘密委员会3.争议:
(1)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
奴的控制。
(2)工商业地区: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_____。
(3)草原地区: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农民要服劳役。赎金阅读下列材料: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探究分析: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着眼点是什么?
提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2)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中采取了什么策略?
提示:借助舆论化解封建地主的不满和反抗,希望得到地主的支持,从而减少改革的阻力。
(3)根据当时俄国的发展形势,判断亚历山大二世选择了哪一种方案?为什么?
提示:工商业比较发达地区的方案。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着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4)从改革的酝酿过程来看,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
提示:①特点:缓慢而又谨慎。
②原因: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提醒】
内外交困是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的焦点不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斗争,而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知识点拨】
俄国为什么最终选择利用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1)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使沙皇政府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
(2)由于俄国经济发展的落后性,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
(3)受俄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无产阶级也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难以担当大任。二、“二一九法令”
1.签署:_____________于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又称_______
___。
2.内容:
(1)政治上:农奴获得_________。
(2)经济上:土地仍归_____所有,农民可以_____一块份地。
(3)组织上:由_____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亚历山大二世解放法令人身自由地主赎买村社三、进步与局限
1.性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_________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广大农奴有了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
于_________的发展。
(2)农民的___________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3)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_________的发展。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3.局限性:
(1)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_____管理,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_________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的土地贫瘠且数量少,不得不租种___
___的土地,重新受到_____的盘剥和奴役。村社地主阶级地主地主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探究分析:
(1)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思路分析】判断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能依据改革者的主观目的,而应该从其内容和作用方面来判断。
提示: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因为它废除了农奴制,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关系,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2)结合材料,分析“二一九法令”有哪些进步性?
提示: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3)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对俄国社会有何影响?
提示:①农民支付了高昂的赎金后变得一贫如洗;农民获得的土地贫瘠,耕作不便,数量少,不足以维持生计。②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4)有人说,“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你同意吗?
提示:同意。因为封建残余严重存在;改革后农民生活状况仍然恶劣,引发新的频繁起义;赎金远高于当时的地价。【特别提醒】
“二一九法令”是沙皇在形势所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进行的改革,它既对农民作出了一些让步,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地主的利益。【知识点拨】
1.“二一九法令”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1)从政治方面看,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
(2)从经济方面看,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
(3)从整个内容看,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2.为什么说“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
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这表现在:
(1)专制统治下,任何胆敢对沙皇权力出言不逊者,都将遭到逮捕,随后将被处决或流放至西伯利亚监禁,民众生活依旧困苦。
(2)各地地主都竭力要求在改革方案中反映自己的最大利益。
(3)农民革命斗争越来越高涨,用革命方式摧毁农奴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形势逼迫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加速拟定一个能较全面代表统治者根本利益的方案。课件24张PPT。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亚历山大二世曾被美国人称为“1 000年
来最伟大的善人,重建和平的战士,秉承
上帝意志制定秩序和按照人民意志维护
秩序的君主,把4 000万农奴变成4 000万
人的真正的基督徒”。然而,这位软弱、
善良和高尚的“解放者”却命运多舛,屡
遭暗算。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
在驱车返回冬宫时被炸死在圣彼得堡的
大街上。请思考:
1.“最伟大的善人”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遇刺身亡?
2.亚历山大二世给俄国社会带来哪些巨大变化?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原因:1861 年_______改革推动俄国_________的解体,促
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表现:
(1)农业:
①原因:农民___________提高,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
新农业生产结构。
②表现:到19 世纪80 年代,_____________逐渐成为俄国农
业的主要成分。农奴制封建经济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农业(2)工业:
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_,扩
大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
②表现:19 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___
_______的过渡;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_________兴起。
3.问题:
(1)俄国资本主义总体水平仍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2)对外国资本尤其是_____资本依赖尤为严重。
(3)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_______。自由劳动力机器工厂工业部门法国不平衡阅读下列材料:
“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工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列宁
探究分析:
(1)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
提示:根据“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缴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2)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提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
(3)材料中列宁所提到的俄国“完成的转变”是指什么?
提示:①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②工业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
(4)推动俄国完成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提醒】
近代化: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知识点拨】
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2)农产品产量增加,大量销往世界市场。
(3)纺织、钢铁和煤炭等工业部门产量大幅度增加。
(4)新型交通工具广泛使用。【特别提醒】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不一定由资产阶级领导,主要看改革的对象、结果是不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便属于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二、政治的缓慢变革
1.目的:为了使_____________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
3.内容:
(1)政治体制:参照西方_______________模式,建立地方和城
市的自治机构。
(2)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_____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
_________,实行公开审判。
(3)军事:实行_______________,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
进西方书籍。沙皇专制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等级律师制度普遍义务兵役制4.影响:
(1)局限性:改革后,俄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进步性: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人们的变革愿望日益强烈。【知识点拨】
1.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和市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参照西方制度进行了改革,使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背景:
(1)_____________需要依附地主阶级,不满自己政治上的无权
状况。
(2)农民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双重压迫,反抗斗争此起
彼伏。
(3)平民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_______,但
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概况: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新兴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民粹派3.影响:
(1)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_________。
(2)俄国_______的进程并未终止,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新
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壮大。
(3)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_____在所难免。专制统治近代化革命阅读漫画《文明的火炬》,并结合下列材料: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
新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
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
律师制和陪审制。实行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
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
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
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探究分析:
(1)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①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②政治体制改革后,城市和地方实际权力仍控制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俄国司法改革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示:①特点: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司法平等、公开;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开等。但在农村地区司法权仍掌握在地主手中。 ②问题:维护了贵族地主利益,改革很不彻底。
(3)漫画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文明的火炬”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
②“到西伯利亚”说明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同时也说明了改革的不彻底。(4)结合所学内容和漫画,应如何评价政治领域的改革?
【思路分析】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1861年改革的客观进步性——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又要看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统治。解答时还应抓住关键词“政治领域的改革”。
提示:一方面,改革后的俄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知识点拨】
2.为什么俄国进行了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落后的体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经济上: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矛盾不断深化,使俄国的近代化面临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酿成了1905年革命。【特别提醒】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加快近代化步伐的重要前提。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因此,近代化在俄国出现是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课件13张PPT。第七单元 阶段复习课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经济: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2.社会:新思潮涌动,要求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3.军事:克里米亚战争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4.政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二、“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特点及作用
1.背景: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2.特点:(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2)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作用:
(1)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2)废除了农奴制,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社会现代化进程。
(3)改革的不彻底性,使旧的矛盾未得到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酝酿着革命的危机。 二、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评价
1.进步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政治上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2)地位: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2.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
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2)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改革使大量农民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租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和奴役。 三、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近代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这两次改革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两次改革的性质有很大差异,不能混淆。都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都是在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改革失败改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