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平均数》说课材料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13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中《认识平均数》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我的这节课加以阐述。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21·cn·jy·com
【学情与教材分析】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与前一版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一是改变了例2的编排方式。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矛盾,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二是在习题中编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是单纯的计算平均数,更多的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认识。www.21-cn-jy.com
因此,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是要从“算法”水平理解平均数转变为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既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应用价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关于问题化学习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着力体现“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体模式。即: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不同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平均数的意义,同时通过不同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特性。21·世纪*教育网
基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
在问题解决中,初步感受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体会它的“代表性”和“敏感性”,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统计思想。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巧设疑问
课前,我以“儿童乘车免票线”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情境来向学生设疑。(1.20米表示什么含义?为什么把1.20米作为免票线而不用其它数?这个数又是怎么得到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谈话中初步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为我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伏笔。2·1·c·n·j·y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出示两组人数不同的口算成绩,并以“哪组成绩好?”为问题展开学生的思考“怎么比才公平”,从而得出“平均数”。这样设计一是使学生能够在纷繁的原始数据中得到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进行整理比较清晰,突出了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现实作用;二是通过问题的抛出和学生的思考,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是以学生的提问来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问题化学习中“以学生问题为起点”的理念。21cnjy.com
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现了求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同时也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进一步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和代表性。
四、体会平均数的特点,了解平均数的作用
这一环节,通过教师的问题引领“观察每个人的成绩与平均数,你有什么发现?”展开学生的讨论,通过学生的不断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特性——敏感性,以及平均数的范围——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通过这样的设计,丰盈了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和感受。21教育网
五、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解决了“儿童免票线”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对平均数有深入的了解。而后设计了一系列有关平均数的练习,目的是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巩固平均数的求法以及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现实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